《黑鏡》第四季不再黑了,這鍋Netflix該不該背?

《黑鏡》第四季不再黑了,這鍋Netflix該不該背?

相信很多科幻題材和科技愛好者的元旦假期,是在家裡抱著《黑鏡》第四季過完的。也相信有很多《黑鏡》粉在看完這一季之後,就會跑到豆瓣和微博吐槽——水準大不如前呀!

自從Netflix買下《黑鏡》後,從第三季開始,就一直揹負著製作水準下滑的罵名。

《黑鏡》第四季不再黑了,這鍋Netflix該不該背?

從網絡評分來看,Netflix從英國channel4接手後,《黑鏡》第三、四季較之前兩季,的確略有下滑——在豆瓣上前兩季評分分別是 9.3 分和 9.1 分,而第三季只有 8.8 分,剛剛放出的第四季跌至8.6,甚至遠不及國產劇《白夜追兇》;在爛番茄上,前兩季好評分別高達 100% 和 96%,但第三季則為 91%。

很多劇迷認為這口鍋應該由Netflix來背,是它讓這部曾經的“黑科技神劇”淪落為如今的“道德倫理劇”,遠不及一、二季腦洞炸裂般的驚豔。

其實在觀劇圈一直存在一個鄙視鏈:

channel4電視劇(《布萊克書店》、《屋事生非》、《IT狂人》)>BBC正劇>美國HBO、AMC(《絕命毒師》、《行屍走肉》)>Netflix網絡劇(《紙牌屋》、《怪奇物語》)>Showtime(《無恥家庭美國版》、《拉字至上》)、FX(《美國恐怖故事》)等其他美國有線臺>美國CBS、ABC、FOX、NBS四大公眾網電視臺>美國CW電視臺>加拿大劇、澳大利亞劇>日劇>韓劇>TVB>國產劇>美國日間劇>印度劇>臺灣劇

《黑鏡》第四季不再黑了,這鍋Netflix該不該背?

雖然不能所有影視劇都套用該“鄙視鏈”,但由於每季集數、製作週期、電視臺資金資源、審查強度、限制級別、主創創作自由等等因素,不少英美電視劇電視劇的質量確實符合這樣鄙視鏈的排名。相信這也是很多劇迷在心中給《黑鏡》打分時的一個重要參考,認為新起之秀Netflix遠不及老牌大哥channel4,論“逼格”後兩季輸給了前兩季。

《黑鏡》賣給Netflix後只是把播出方式換成了一次性放出,觀眾若把責任怪到平臺身上顯然不太公平,實際上第三季、第四季儘管有不少美國演員和導演加入,但核心主創仍然是製作人兼編劇查理·布魯克的團隊。

儘管如此,《黑鏡》的可看性還是要高於一些同類型劇集,正是因為觀眾的過度喜愛,才造成了對其要求甚為嚴苛的現象。想當年第一季 2011 年在channel4開播時,儘管廣告的宣傳幾乎為零,卻還是依靠高口碑,迅速成為了現象級“神劇”。

另一方面,2011到2017年間的科技進步有目共睹,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許多《黑鏡》中的腦洞成為了現實,這也是這部黑暗陰鬱的英劇,被盛讚為“電視上唯一一部真正理解現代人如何和科技發生關係的劇集”的原因。

如果把《黑鏡》劃分為1.0和2.0階段,那麼在1.0階段的前兩季是在思考和探索“美麗新世界”下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潛在危機,而到了2.0階段,主創則更著重於這部劇的教化意義,開始考慮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我們要不要這麼做、能不能這麼做”的問題。

《黑鏡》第四季不再黑了,這鍋Netflix該不該背?

也有人認為“英劇比較重視文學感,美劇則服從娛樂化”,的確變為“美劇”後的《黑鏡》多了許多親情和愛情的元素在裡面,但這些也是人類文明在進步的同時無法繞開的選項。

想想十年前的手機,想想現在的天眼,再想想未來的AI,或許《黑鏡》中的未來正是我們所經歷的現在。無論怎樣,我們都希望《黑鏡》這個難得的IP,在新東家手中可以一直拍下去,也希望那些劇中的故事儘量只是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