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神學主義的古代歷險之二:一個自己把自己折騰死的儒系皇帝

前文說到,王莽的登基其實說不上是篡逆,而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所謂天下望治,待聖人出,而王莽就是這個公羊學家們所期盼的大聖人,當時甚至有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書,請授予王莽“九錫”,也就是支持他取代漢帝登基。

儒家神學主義的古代歷險之二:一個自己把自己折騰死的儒系皇帝

漢初始三年十二月,梓潼人哀章製造了一方銅盒,內盛書簡,寫著“王莽為真天子”云云,外署“天帝行璽金匱圖”和“赤帝行璽劉邦傳予黃帝金策書”。王莽親往高祖廟拜受“金匱”,然後就在未央宮前殿即真天子位,定國號為“新”,年號為“始建國”,封其妻王氏為皇后,立幼子王臨為皇太子。

王莽的這次改朝換代可謂波瀾不驚,完全是一次成功的“和平演變”,無論天時與地利如何,起碼在人和上,在理論界與輿論界,王莽都佔據了制高點,為自己贏得了一個比較寬鬆的治理環境。然而可惜的是,短短几年的功夫,王莽就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儒家神學主義的古代歷險之二:一個自己把自己折騰死的儒系皇帝

如今有關王莽改制失敗的分析已經汗牛充棟,各種觀點都有,如果要把他與西漢的歷代賢王相比的話,他的改革有一個鮮明的特徵,那就是“瞎折騰”。老子有云,治大國如烹小鮮,而王莽卻是重油大火一頓猛炒。譬如他按照《周禮》把現存的官制與全國的地名翻來覆去改了好幾遍,尤其是地名,就像前一陣子大都的拆招牌一樣,搞得老百姓出門都找不到方向,浪費了巨大的成本卻只是在做無用功。譬如他的金融改革,將貨幣制度短時間內整整改了四次,平均不到三年就改幣一次。在五銖錢之外又發行了復古的刀形幣:“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以及圓形幣:大泉五十,面值都是現行的五銖錢的幾十倍幾百倍幾千倍。王莽似乎還嫌這不夠亂,後來乾脆又推出“寶貨制”來取代貨幣,寶貨包括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各種兌換制度異常地混亂,不但再度把百姓搞得暈頭轉向,而且造成了劇烈的通貨膨脹,對人民的財富也是多次地收割與掠奪。譬如他的正名運動還波及了四邊的蠻夷政權,把匈奴改為“恭奴”、“降奴”,將“單于”改為“善於”、“服於”,改“高句麗”為“下句麗”。並且按照《周禮》將他們的王爵一律降為侯爵,結果自然是天怒人怨,製造了許多不必要的邊境衝突。

儒家神學主義的古代歷險之二:一個自己把自己折騰死的儒系皇帝

當然王莽的改革裡還是有許多理想主義的成分,其一將全國所有土地收歸國有,私人不得買賣,然後重新分配;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一井,即九百畝;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過九百畝者,須將多出部分分給宗族鄰里;原來沒有土地者,按上述制度受田。其二實行五均、賒貸及六筦(管),將酒、鹽、鐵等重要的物資收歸國家專賣,鑄錢由國家專營,壯大國企,對關係到民生國計的重要物資搞壟斷經營的同時積極平抑物價,減少稅收,並通過國家貸款支持小業主。其三是將奴婢改稱 “私屬”,不得買賣,客觀上起到了解放奴隸的作用。

儒家神學主義的古代歷險之二:一個自己把自己折騰死的儒系皇帝

然而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完全不講策略,沒有配套與緩衝機制,同一時間向所有達官顯貴、富商巨賈與豪強地主開戰,自然引起了對方瘋狂的反撲。而且王莽的改革不但形式主義嚴重,還常常朝令夕改,一開始迷信權威,而當遇到挫折時,又輕於改作,致使許多措施半途而廢,導致社會經濟被一次又一次的搞亂,以至於“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涕泣於道”,那些被解放的奴婢,表面上雖然得到了自由,但因為改革措施沒有落實反而落入了衣食無著的困境,最後很多後來加入了推翻王莽的起義軍隊伍,成了大新朝的掘墓人。此外王莽的用人也有問題,他剛愎自用,拒諫飾非,對於敢於直諫的賢良能吏加以貶斥,導致善於阿諛奉承、刻薄寡恩的小人當道。以上種種,造成其改革徹底失敗,王莽才統治了短短十五年就被推翻,最後被起義軍分屍,並斬首示眾。不過值得安慰的是,王莽的理想主義還是感召了不少人,有千餘名公卿、大夫、侍從忠心追隨,與他一起戰死漸臺,比起只有王承恩一人殉死的明末崇禎帝來說要強上許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