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寶ofo「自救」再失敗 上海鳳凰轉型二十年

財經網 十玖

押寶ofo“自救”再失敗 上海鳳凰轉型二十年

作為一個時代的記憶,許久未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上海鳳凰,因狀告共享單車企業ofo登上了頭條。

8月31日晚,上海鳳凰發佈公告,由於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ofo運營主體)拖欠貸款6815.11萬元,於近日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建廠121週年的上海鳳凰,本欲藉著與ofo的合作再次“高飛”。然而,隨著共享單車風口的逐漸“消失”,留給鳳凰的徒有“一地雞毛”。而此次起訴ofo,也讓昔日結婚必備“三大件”之一的上海鳳凰,不得不繼續自己“屢轉屢敗”的二十年自救之路。

輝煌的過往

上海鳳凰的成功,來源於鳳凰自行車,但也正是因為鳳凰自行車,上海鳳凰陷入如今的窘境。

上海鳳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光緒23年即1897年的同昌車行。1958年,由同昌中心廠在內的267家小廠合併,組建了上海自行車三廠。二八自行車是上海鳳凰的明星產品,這款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主打輕巧、便捷,色彩也更為豐富,一經推出,大受好評,上海鳳凰也因此確立了自己的自行車行業龍頭地位。

雖然定價較高,但阻擋不了國人對擁有一輛自行車的“執著”,一時間,鳳凰自行車供不應求。根據資料,上世紀六十年代,“鳳凰”、“飛鴿”、“永久”等自行車的標價均在100元以上,而當時普通工人的工資每月才三四十元。並且,自行車不是有錢就能買到,需要憑票購買。

不過,鳳凰並不滿足國內市場,開始向國際市場進軍,先後出口新加坡、東南亞和非洲等國家地區。1980年9月14日,鳳凰牌自行車首次進入了歐洲市場,成為中國第一個進入歐美市場的中國自行車品牌。九十年代初,國內有三分之一的出口自行車都是鳳凰出品。

1993年,上海鳳凰自行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同年在境內公開發行A、B股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簡稱“鳳凰股份”,成功登陸資本市場。而此時,危機也在醞釀。

“市場”競爭下的產量腰斬

上市後的上海鳳凰,一時風光無倆,也開始了自己的擴張道路。彼時,除主營自行車業務以外,上海鳳凰開始拓展經營工程塑料、酒店、國際貿易等產業。

在主營自行車業務上,上海鳳凰推出了“聯營”模式,聯合江蘇、浙江、廣西和新疆等地的43個單位,組成了“鳳凰自行車(集團)公司”。聯營當年,鳳凰年產大幅提升,達620萬輛。

上海鳳凰並未意識到,潛藏的“危機”正在“爆發”。1990年,上海鳳凰的自行車產量突然遭到腰斬。而雪上加霜的是,一些小型製造商也逐漸脫離“聯營”,自立門戶,不僅成了鳳凰的“敵對方”,還把鳳凰拖入了低價競爭的泥潭。

自行車廠商的“氾濫”,加之“桑塔納”、“捷達”等私家車登上舞臺,導致國內的自行車市場不容樂觀,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

除了內憂,鳳凰還面臨著外患。在國內自行車廠商大肆吆喝之時,一些臺資和外資自行車公司紛紛進入大陸市場,並避開低價競爭的老路,推出了中高檔產品。如臺灣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就在江蘇崑山獨資設立了捷安特(中國)有限公司,其自行車走中高端路線,跟鳳凰的低價產品形成了鮮明對比。據瞭解,2003年,“巨大”的平均出口單價為125美元,而鳳凰平均出口單價僅為40美元左右,佔比只有三分之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擠壓下,鳳凰股份的市場佔有率不斷下降。據鳳凰股份1999年的年報顯示,在1997年至1999年之間,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分別下降21.6%、17.4%和14%。

“自救”之路道阻且長

陷入困境的上海鳳凰,在二十年間多次嘗試自救,然而無一例外均以“失敗”收場。

出海是上海鳳凰選擇的第一條道路。資料顯示,90年代末,上海鳳凰每年生產的400多萬輛自行車,幾乎全部銷往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前期,出海給上海鳳凰帶來了鉅額的營收。上海鳳凰2002年至2005年的年報顯示,這幾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3.35億元、14.30億元、20.06億元和16.54億元,其中,海外營收分別為9.02億元、9.52億元、14.06億元和10.56億元,分別佔同期總營收的67.57%、64.69%、70.09%和63.85%。

然而,2005年7月19日,由於歐盟對中國自行車徵收反傾銷稅,稅率由30.6%上升到48.5%,讓“依靠出口”的上海鳳凰損失慘重。

轉型電動車、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是上海鳳凰的第二條道路。公開資料顯示,自2001年開始,鳳凰就開啟了由單一的自行車業務向多元化的轉型之路,先後推出了電動車、兒童自行車等多款產品。

而到了2010年,上海鳳凰甚至推出了“鳳凰計劃”,公司欲在三年的時間內花三億全力打造鳳凰這個新品牌。按照鳳凰自行車有限公司總裁王朝陽彼時的說法:電動車,正是鳳凰苦苦尋覓的一個新的歷史跳板,可以幫助鳳凰產品轉型。可見,鳳凰把“寶”幾乎全力壓在電動車上。

但是,王朝陽和他的上海鳳凰可能並未意識到,此時的電動車市場早已被新日、綠源、雅迪、愛瑪等佔據,要想從中分一杯羹,對於涉足電動車領域未深的鳳凰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近幾年上海鳳凰的年報顯示了此點,其電動車業務開展的並不順利。數據顯示,2012年,公司的電動車銷量為5.62萬輛,而同期愛瑪電動車的年銷售量為330萬輛,兩者可謂天差地別。

2013年至2014年之間,上海鳳凰又先後對子公司天津市鳳仙電動車有限公司進行了清算,並對另一家子公司上海鳳凰電動車無錫有限公司實行了註銷。種種跡象表明,上海鳳凰All in電動車的計劃猶如“雞肋”。

而根據最近與ofo的合作來看,上海鳳凰又將再一次“自救”失敗。

風口過後一地雞毛

ofo曾經給上海鳳凰帶來過希望,但隨著風口轉“涼”,鳳凰搭的“共享單車”這輛快車也失去了動力。

上海鳳凰與共享單車的“情緣”要追溯到2016年春末。那時,摩拜共享單車悄然在上海上線,上海鳳凰自行車有限公司的員工突然接到上級指示,要求一看到摩拜就立馬拍照傳回公司。

但是,上海鳳凰並沒有急於入局,對此,王朝陽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鳳凰是老字號的傳統制造業,對互聯網思維和運營都不熟悉,融資能力也不是強項”。

直到幾個月後,隨著ofo、摩拜被資本捧的越來越高,王朝陽坐不住了。既然不能親自運營共享單車,那就“曲線救國”,通過跟已有的共享單車運營商合作達到目的。據傳,那年8月,王朝陽跟公司負責自行車生產和銷售的人員開了兩天兩夜的會,而開會目的則是討論如何“吃到”共享單車這塊“大蛋糕”。

在兩大共享單車巨頭中,上海鳳凰選擇了ofo,這也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營收。2016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的自行車銷量比上年增加了36.12%,為291萬輛。2017年報顯示,子公司鳳凰自行車的營收和淨利潤均上漲,分別為6.93億元、874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41.4%和6638.63%。

然而,蜜月期不足2年,上海鳳凰卻一紙訴狀將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ofo的運營主體)告上了法庭。曾經被譽為“天作之合”的兩家公司,如今卻以“婚姻破裂”、對簿公堂收場。

根據訴狀,截至目前,鳳凰自行車僅向東峽大通(ofo運營主體)及其關聯公司提供各類自行車產品186.16萬輛,不及約定數量的四分之一。而受此影響,上海鳳凰8月24日發佈的半年報顯示,公司的營收和淨利潤雙雙下滑逾50%。

此外,相關資料顯示,ofo還拖欠了雲鳥、德邦等多家物流供應商數億元的欠款。因此,在ofo商業化道路遇阻,並且陷入了融資迷局的情況下,鳳凰自行車能否“討回”6815.11萬元的貸款還有待商榷。

鳳凰本是想追逐風口紅利,結果紅利沒收多少,還把子公司“賠”了進去,可謂是有苦說不出。而缺少了ofo這一大客戶,公司的其他產品還處在轉型期。未來,如何維持業績,對鳳凰來說,就像一把高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