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父子究竟是一門豪傑,還是滿門奸詐

說到曹操父子,即便我們沒有如何認真的讀過史書,也是耳熟能詳的,並且在我們從小到大的課本上也出現過很多他們的詩作。在當時他們父子除了在政治上的成就外,文學上的成就也是不容小視,為建安文學代表人物,其中尤以第三子曹植的詩文最為出眾。

曹操父子究竟是一門豪傑,還是滿門奸詐

曹門父子三人

事實上,曹操不止這三個兒子,只是這三子相對而言更具有代表性而已!如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曾有聽說過“曹衝稱象”的故事,當年地處東南的東吳進貢一頭大象給朝廷,身為丞相的曹操很想知道這個龐然大物究竟有多重?身邊謀士等眾人苦無良策,最後還是年僅七歲的曹衝想出了用船稱象的辦法,其天賦聰明由此可見,其實另外還有許多體現他聰明的事蹟,惜乎其後來夭折不壽。另有非卞氏所生的長子曹昂,代父而亡,在曹操徵張秀時與猛將典韋同亡於一役,由於事蹟不多不具有代表性,故而只以卞夫人所生的三子——曹丕、曹彰、曹植來代表曹氏父子。

曹操父子究竟是一門豪傑,還是滿門奸詐

奸雄曹孟德

曹操為人,歷來人們對其褒貶不一,有的認為是傑出的政治家、了不起的英雄,有的認為是亂臣賊子、後世常與王莽、董卓之流並稱。古人所謂一生事蹟蓋棺定論,然而事實上蓋棺以後也是難以定論的,若說他是亂臣賊子,但他也曾周公吐脯般的求賢若渴,四方征討維持著風雨飄搖中的大漢王朝,勞苦功高,對國家對百姓也絕對不能說是沒有大的功勞。若說他是治世能臣,但他專權跋扈把持朝綱,上軾伏皇后,下殺孔融等名流大臣,作威作福殺戮太過實在是不臣之極,更兼有“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名言”流傳千古,實在是可惡至極,稱得上是真正小人。同是為相,曹操之為相與孔明之在蜀漢為相的“不使內有餘帛,外有餘財”不可同日而語。再來看《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一段描述,同時也是史書中的描述:

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為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操有叔父,見操遊蕩無度,嘗怒之,言於曹嵩,嵩責操。操忽心生一計,見叔父來,詐倒於地,作中風之狀。叔父驚告嵩,嵩急視之。操故無恙。嵩曰:“叔言汝中風,今已愈乎?”操曰:“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信其言。後叔父但言操過,嵩並不聽。因此,操得恣意放蕩。時人有橋玄者,謂操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見操,言:“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見之,問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問,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此中詳述曹操世系,與劉備中山靖王后裔、景帝玄孫有著天壤之別,然玄德之叔父奇其侄,曹操之叔父怒其侄,其實都是真正道德高隆的好叔父。常言三所看小,七歲看老,觀他欺其父、欺其叔,日後又何能保證不會欺其君?而當時素有知人之明的許劭曾言:“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雖然他可為能臣,也可為奸雄,但三國時大漢皇室微亡,群雄並起又豈是治世?因而曹操為歷代奸雄之最當之無愧,京劇中大花臉的奸臣形象也極是恰當。然後人並稱卓、操,其實董卓卓遠不能與曹操相提並論,其狠辣奸詐處相似,但在雄才大略上遠遠不同。

曹操父子究竟是一門豪傑,還是滿門奸詐

乘亂納甄氏的魏文帝

其長子曹丕奸詐處不下乃父,威逼漢獻帝更是變本加利,公然開啟後世謀朝篡位之先河。他的詩文我們大多數人接觸很少,遠不及其父曹操與其弟曹植,但他可以從先主伐吳時的七百里連營中,判定出先主必敗,可見其韜略過人真有乃父之風,不愧為乃父之子:

卻說操長子曹丕,字子桓,時年十八歲。丕初生時,有云氣一片,其色青紫,圓如車蓋,覆於其室,終日不散。有望氣者密謂操曰:“此天子氣也。令嗣貴不可言!”丕八歲能屬文,有逸才,博古通今,善騎射,好擊劍。時操破冀州,丕隨父在軍中,先領隨身軍,徑投袁紹家下馬,拔劍而入。有一將當之曰:“丞相有命,諸人不許入紹府。”丕叱退,提劍入後堂。

此中“八歲能屬文,有逸才,博古通今,善騎射,好擊劍。”可見曹丕其人才藝非凡,文章想必也是很不錯,只是不及其父與其弟名氣大而已!但他專長於謀略,在見識上是遠勝其弟曹彰與曹植,可說是深得乃父王霸之略。而曹彰是一典型武夫,在文藝上與門風很不相稱,但勇猛過人,亦屬豪傑之輩:

操次子曹彰也。彰字子文,少善騎射;膂力過人,能手格猛獸。操嘗戒之曰:“汝不讀書,而好弓馬,此匹夫之勇,何足貴乎?”彰曰:“大丈夫當學衛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長驅數十萬眾,縱橫天下;何能作博士也?”操嘗問諸子之志。彰曰:“好為將。”操問:“為將何如?”彰曰:“披堅執銳,臨難不顧,身先士卒;賞必行,罰必信。操大笑。”建安二十三年,代郡烏桓反,操令彰引兵五萬討之;臨行戒之曰:“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法不徇情,爾宜深戒。”彰到代北,身先戰陣,直殺至桑乾,北方皆平;

曹操父子究竟是一門豪傑,還是滿門奸詐

才高八斗七步成詩的曹子建

在日常中,我們常用才比子建來稱讚別人文章,他也是這兄弟三人中最為我們所熟悉的。而我們對於學問才華特別出眾的人,也常用“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來形容,而其中的“才高八斗”便是指曹操第三子曹植曹子建而言的。昔時謝靈運有言:“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可見曹植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很高的,當時文章流傳極廣,在諸葛亮智激周瑜時,就曾背誦過他的《銅雀臺賦》,並稱也很喜歡他的文章,時長記誦。而在我們中學課本上,就有曹植的《白馬篇》,其中“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一副渴望建功立業的大志,是何其的雄壯。但他真是這樣與乃父、乃兄有所不同嗎?這從曹操死後的一段可知:

臨淄使者回報,說:“臨淄侯日與丁儀、丁廙兄弟二人酣飲,悖慢無禮,聞使命至,臨淄侯端坐不動;丁儀罵曰:昔者先王本欲立吾主為世子,被讒臣所阻;今王喪未遠,便問罪於骨肉,何也?丁廙又曰:據吾主聰明冠世,自當承嗣大位,今反不得立。汝那廟堂之臣,何不識人才若此!臨淄侯因怒,叱武士將臣亂棒打出。”丕聞之大怒,即令許褚領虎衛軍三千,火速至臨淄,擒曹植等一干人來。褚奉命,引軍至臨淄城。守將攔阻,褚立斬之,直入城中,無一人敢當鋒銳,徑到府堂。只見曹植與丁儀、丁廙等盡皆醉倒。褚皆縛之,載於車上,並將府下大小屬官,盡行拿解鄴郡,聽候曹丕發落。丕下令,先將丁儀、丁廙等盡行誅戳。丁儀字正禮,丁廙字敬禮,沛郡人,乃一時文士。及其被殺,人多惜之。


自古文章之不能免禍,為此可見一斑。而曹植喪中醉倒,實在不是孝子所應為。曹丕雖然威逼太盛,不是兄長所應為,但曹植為子為弟,也是有失體統。其實他也只是文才方面特別出眾而已,其他方面也並不是如何突出。正如諸葛亮所說,在他文章中多有他家合為天子的意思,在這點上與其兄相也相彷彿,這與傳統文化中的忠義之氣,相去甚遠。再來看他們兄弟間的關係:

丕曰:“兒亦深愛其才,安肯害他?今正欲戒其性耳。母親勿憂。”卞氏灑淚而入。丕出偏殿,召曹植入見。華歆問曰:“適來莫非太后勸殿下勿殺子建乎?”丕曰:“然。”歆曰:“子建懷才抱智,終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為後患。”丕曰:“母命不可違。”歆曰:“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試之,若不能,即殺之;若果能,則貶之,以絕天下文人之口。”丕從之。須臾,曹植入見,惶恐伏拜請罪。丕曰:“吾與汝情雖兄弟,義屬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禮?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誇示於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筆。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詩一首。若果能,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姑恕。”植曰:“願乞題目。”時殿上懸一水墨畫,畫著兩隻牛鬬於土牆之下,一牛墜井而亡。丕指畫曰:“即以此畫為題。詩中不許犯著‘二牛鬬牆下,一牛墜井死’字樣。”植行七步,其詩已成。詩曰:

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歘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洩畢。曹丕及群臣皆驚。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植曰:“願即命題。”丕曰:“吾與汝乃兄弟也。以此為題。亦不許犯著‘兄弟’字樣。”前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子建曾請人代筆,如楊修代作的數十條對答,但關鍵場合,詩文興口而來,可見胸中才學是真,即便平日偶爾請人代筆,人們也不能懷疑其才學,因為其即便不請人代筆,自己也是寫的出的,故而無傷大雅,反而更增雅量更見其才學出眾。若是平日做得出好的文章,關鍵場合做不出,即便平日不請人代筆,其才學也是令人懷疑的,世道人心如此到此可發一嘆!

華歆等人不知有伏後,自然也更不知有卞氏;既助臣謀主,又助兄謀弟;可見不知君臣之義者,定不善處人兄弟之間。而反過來不能善處兄弟手足情義的,自然也難守君臣之義,故而古人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可見忠孝原為一體。能對父母盡孝,亦能為國家盡忠;能友善於兄弟,亦能友睦於同僚。觀曹操一家兄弟、父子之間,可知曹丕篡逆乃必然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