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查關注」試點「田長+協會」制度,淄川區龍泉鎮全方位撐起耕地「保護傘」!

「督查关注」试点“田长+协会”制度,淄川区龙泉镇全方位撑起耕地“保护伞”!

「督查关注」试点“田长+协会”制度,淄川区龙泉镇全方位撑起耕地“保护伞”!

淄川區龍泉鎮位於淄川城區南部,面積40.16平方公里,轄19個村(居),人口4.7萬,村居全部分佈在湖南路兩側狹長地帶,S235穿境而過。煤、粘土、石灰石礦山星羅棋佈,資源依託型企業較多,經濟一度比較活躍。全鎮共有耕地19700畝,其中基本農田17400畝,由於耕地屬富硒土壤,近年來,隨著資源枯竭,礦山逐漸關閉,特色種植、採摘旅遊、餐飲娛樂等又成了投資者的熱點,龍泉鎮依託“天然適硒區域鎮”和“整建制富硒產業鎮”兩塊“金字招牌”,規劃萬畝富硒產業園,先後引進久潤、裕翔德、金毫相等專業合作社,加工農產品80餘種,年產值1.2億元。聘請上海同濟大學規劃富硒養生小鎮,總規劃面積3.34平方公里(5010畝),分為田園鄉居等10個特色板塊,形成一二三產聯動發展的富硒產業鏈。

「督查关注」试点“田长+协会”制度,淄川区龙泉镇全方位撑起耕地“保护伞”!

在發展的同時,違法用地、權屬糾紛時有發生,面對這種狀況,如何有效地保護好耕地,淄川國土資源分局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多方探索與實踐,聚焦問題精準發力,以龍泉鎮為試點全面推行耕地保護“田長+協會”制度,取得了良好實效。

「督查关注」试点“田长+协会”制度,淄川区龙泉镇全方位撑起耕地“保护伞”!「督查关注」试点“田长+协会”制度,淄川区龙泉镇全方位撑起耕地“保护伞”!

推行“田長制” 構建覆蓋全鎮域監管網絡

全鎮共設鎮、片、村、網格四級田長,按照屬地原則,將耕地分級劃入相應田長所屬責任區域實行保護監管,各級田長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同時又互相配合。總田長由鎮長兼任,負責定期召開田長會議,研究部署轄區內耕地及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制訂保護實施辦法、考核辦法及相關制度等;“一級田長”負責片區範圍內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工作落實,一般由鎮工作片片長擔任,每個工作片轄5-6個村,負責指導、協調、督促轄區內“二級田長”做好相關工作;“二級田長”一般由村書記或村主任擔任,充分發揮他們熟悉村情的優勢,負責全村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監管的巡查、情況上報等具體工作;“三級田長”由耕地保護協會相關工作人員擔任,是耕地保護監管工作的具體實施者和直接責任人。全鎮共設總田長1名,一級田長3名,二級田長16名,三級田長112名,實現了鎮域耕地保護監管責任全覆蓋。

「督查关注」试点“田长+协会”制度,淄川区龙泉镇全方位撑起耕地“保护伞”!

該鎮國土所聯合鎮城建服務中心對全鎮的耕地情況進行了全面摸排,建立耕地面積、基本農田情況、破壞耕地行為三張清單,建立分級巡查制度,設置巡查臺賬和記錄,不斷跟進督查檢查。通過實行田長制,將耕地保護監管的重心充分下移,有效增強了各級幹部耕地保護的責任意識,通過各級田長的不間斷巡查,使違法用地行為無處遁形,杜絕了違法佔地、破壞耕地行為的發生,2017年,全鎮實現了零違法佔地,零破壞耕地行為。

統籌謀劃 全面打造綠水青山

在實現耕地保護責任全覆蓋後,全面調動了幹部群眾保護耕地的積極性。淄川國土資源分局和龍泉鎮黨委政府審時度勢,認真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謀劃,投資8791萬元,在全區率先推行“全鎮域”土地整理和礦山修復,全面實施“修山、修地、修路、修水、復綠”的“四修一復”工程。項目共涉及地塊12個,面積2537畝,項目完成後可新增耕地2327畝,計劃新修道路2萬米,新打機井14眼,鋪設PE水管1.5萬米,新建蓄水池18個,全方位配套修復區的基礎設施,確保整理後的土地達到優良的耕種條件,全面恢復鎮域生態環境。

「督查关注」试点“田长+协会”制度,淄川区龙泉镇全方位撑起耕地“保护伞”!

成立村耕地保護協會 農民成為第一守護人

逐村成立耕地保護協會。根據各村實際,制定耕地保護協會章程,下轄矛盾糾紛調解組、政策宣傳組等工作小組,配套專門的辦公場所。協會主要負責對村民土地管理法律法規政策宣傳、協助田長進行耕地保護監管和土地矛盾糾紛調解,成員多為老黨員、老支書、村裡德高望重的人員,充分發揮他們熟悉村情、威望高、群眾信服的優勢,作為“田長制”的有效補充。目前,

全鎮16個村已全部建立耕地保護協會,配套辦公用房26處,吸收會員480餘人,成為全鎮保護耕地、調解糾紛的骨幹人員。

「督查关注」试点“田长+协会”制度,淄川区龙泉镇全方位撑起耕地“保护伞”!

實行田長制、建立耕地保護協會後,一旦發生土地糾紛,二、三級田長和耕地保護協會人員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進行現場調解,做到全程透明公開,若矛盾雙方不認可現場調解結果,可逐級向一級田長及總田長反映解決,真正做到了土地糾紛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淄川區政府督查室、市國土資源局報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