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智慧城市從萌芽逐步走向市場推廣

隨著新興信息技術的勃興,城市正成為一種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宏大系統。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正成為撬動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的支點。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的升級版,被認為是未來城市的高級形態。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是中央的重大部署,是各地搶佔發展先機,推動城市創新發展的戰略抓手。

作為城市發展的一種全新範式,智慧城市從提出就迅速被提升至國家的經濟、科技戰略層面,各地政府紛紛採取措施力求快人一步;其中上海、深圳、南京、武漢、成都、杭州、寧波、佛山、崑山等城市最先推出了“智慧城市”的發展規劃,同時科技部、工信部和國務院的相關政策中也將智慧城市定位為一個至關重要的高度,智慧城市從萌芽逐步走向市場推廣。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指出,2017年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已達到 6萬億元,未來五年(2017-2021)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32.64%,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8.7萬億元。風口之上,國內科技巨頭紛紛跑馬圈地, BAT、京東等新經濟體的加入,把智慧城市賽道拉昇到了新的高度。據報道,三大運營商近年來已累計和超過300個城市簽署了智慧城市建設協議;螞蟻金服則已與全國25個省政府352個城市在新型智慧城市、“互聯網+政務服務”等領域開展合作;華為NBLT今年開始向市場供貨,其解決方案在智慧水務、智慧停車、智慧路燈等方面實現了應用。

從企業層面來看,各企業都在研發自己的核心技術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華為、軟通動力與中國城市中心三方聯合共同研發的智慧城市服務平臺,運用“城市大腦”系統化地為城市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務,增強了城市應急事件處理能力,這在世界上還屬首創。此外,騰訊、科大訊飛致力於城市政務系統建設;浪潮、中興致力於城市的大數據中心建設;海爾集團則致力於智慧家庭的建設,並率先實現了家用電器互聯網控制的系統化管理。這些技術日臻完善,相信不久的將來會大範圍普及。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已形成遍地開花的總體建設格局,除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經濟區外,成渝經濟圈、武漢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圈等中西部地區的智慧城市建設均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設多是從供給端出發,通過供應商提供後臺產品和應用,以政府服務平臺得以展現,真正能夠連接到“服務接受者”的“智慧”種類並不多。從對各省內部分政府公務員與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抽樣調查來看,多數公務人員都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與相關信息瞭解甚少。對智慧城市建設來說,公務人員既是智慧服務的“接受者”也是智慧服務的“提供者”,對智慧城市建設的參與和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這種缺乏“地氣”的現狀亟待改善。此外,智慧城市不僅意味著硬件的完善,更要求該地居民IT素質、環保意識、城市創新能力、人才吸引力等軟性綜合實力的提升。因此,要注重城市人才的培養,要積極引導院校和企業關注大數據技術演進、承擔關鍵技術和系統的創新研發工作,以創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帶動智慧城市產業鏈集聚和發展。

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的逐漸成熟對於智慧城市解決方案質量的提升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在整合智慧城市平臺建設中,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發掘等方式實現智慧城市體驗提升, 將是未來智慧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