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月十五這天將「悲憤」完美注入到詩歌里的騷客蘇東坡

又到中秋了!

中國古人,尤其是文人騷客,到了這一天,一定會幹兩件事:賞月,寫詩!

所以在古詩詞的世界裡,中秋賞月的詩歌佔了很大的份額!

記得看過一個笑話,古人寫詩,一小半的原因是“風景真美”,而大部分的原因是“我tm又被貶了!”

中秋這天的詩歌書法被貶的感情的最多——是啊,有什麼日子比這中秋更能表達個本該團圓我卻流落在外的悲憤?!

所以,中秋-詩歌-悲憤成了一個公式!

當然,最能表達這組公式的,莫過於蘇軾的《水調歌頭》了!


在八月十五這天將“悲憤”完美注入到詩歌裡的騷客蘇東坡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寫這詞的時候,是丙辰年的中秋節。那是哪一年呢?

那是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那些年,蘇軾被貶了!

蘇軾是一個少年得意的典範。

北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當時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兄弟三人同去參加科舉,那一年,蘇軾二十一歲,蘇轍十九歲!這一時間傳為佳話。


在八月十五這天將“悲憤”完美注入到詩歌裡的騷客蘇東坡

蘇軾 ,世稱蘇東坡_圖


有人說,蘇軾一輩子最大的遺憾是沒能高中頭名,但其實,蘇軾是可能高中的,但是由於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與詩壇宿將梅堯臣。這兩人正銳意詩文革新,蘇軾的策論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正中其下懷了。但是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蘇軾在“骨灰粉”(本人極富盛名,還極端喜歡蘇軾,甚至以文壇領袖相讓蘇軾,說過蘇軾的成就必然超過我)歐陽修的推動下,名聲大噪,簡直轟動京師,天下聞名!據說一有新作,大家便紛紛抄寫,一時間“汴梁紙貴”!

俗話說得好,上帝給給你關上一扇門,變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戶!但也可以這麼說,上帝為你打開一扇窗戶,必然會為你關上一扇門!


在八月十五這天將“悲憤”完美注入到詩歌裡的騷客蘇東坡

蘇轍(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_圖


蘇軾的少年得意,對照的是中老年失意!

打擊組合拳第一記來自母親的去世。

這一年的十月,蘇軾的母親去世。這一下子,仕途剛剛開端便面臨著打擊——蘇軾連同弟弟蘇轍都要按規制守孝。於是,蘇軾便回家了!

兩年後,也就是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蘇軾回京,開始了仕途。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 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

就在蘇軾春風得意,準備大顯身手的時候,打擊組合拳第二記又來了!

治平二年(公元1066年),蘇軾的父親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再次扶柩還鄉。這一守,就是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

然而,命運並不準備饒恕這個天妒奇才,打擊組合拳第三記,又來了!

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

熙寧三年(公元1071年),王安石變法,開始了!

蘇軾並不完全贊同王安石的變法,於是上疏談論新法的弊病。這讓王安石很憤怒,指示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於是蘇軾請求出京任職。

熙寧四年(公元1072年),蘇軾被貶至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


在八月十五這天將“悲憤”完美注入到詩歌裡的騷客蘇東坡

王安石變法_圖


就在密州,就在這公元1074年八月十五的中秋,蘇軾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

蘇軾寫這首詞還有一個背景,他七年沒有見過弟弟蘇轍了!所以才會在詞前寫下“兼懷子猷”。

在中秋,大家都會抬頭望月。高懸雲端的月亮,明亮,清澈。是多少人仰望的對象?人們愛其皎潔,尊其純潔,崇其高貴——在月亮上,還有著美麗的嫦娥的傳說。。。任憑你才高八斗,亦不能及,無怪連蘇軾也不禁要問:“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甚至想“欲乘風歸去!”

然而,這明月見證了古往今來多少景,多少人,多少事?容天下之大,卻也悲苦不已,時圓時缺!而嫦娥傳說的本身,表達的是與夫君分離千年並將永遠分離的悽美傳說——這一切,無不述說著“高處不勝寒”的道理!

故而蘇軾在上闕末尾得出“何似在人間!”

迴歸人間,其實亦並不快樂——人間望月,有著悽美;月望人間,充斥著分離!這使得蘇軾“無眠”!也不禁使得詞人產生“何時而樂”的悲問:“何事長向別時圓!”

是呀,父母雙亡,骨肉分離,才被天妒,英年被貶。。。這一切,全部壓在了三十七歲的蘇軾肩上,使詞人不僅潸然淚下!


在八月十五這天將“悲憤”完美注入到詩歌裡的騷客蘇東坡

《致運句太博帖》蘇軾的書畫作品(部份)_圖


然而,情詩急劇反轉,由悲入樂——最壯麗的一幕,出現了:既然悲歡離合難以避免,那麼我們就應該釋然!不僅如此,更應想到,我們頭頂共一顆月,眾人皆望就是眾人相望——我們又何曾分別?!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的反轉?這一切,與中華文化息息相關!中華文化,受儒道釋影響極深:

在儒家看來,“聽天命,盡人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只要做到自強,厚德,去做就是了,不必求結果!因為,做了,就是結果!

在道家看來,“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現在處在福地,可能禍馬上就要來了!而現在索然被貶,但有可能福馬上就要至了!

在釋家看來,“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一切的悲喜,全部源自內心的躁動。要明心見性,自然萬念不生!

所以,蘇軾喊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話不僅曹清了詞人自己心中的陰霾,更闡述了儒道釋三家的智慧,堪稱中華最壯美的呼喊!註定將流傳千年!

蘇軾,又迴歸成那樣一個不僅才高八斗,更為官清廉,極富才幹,一心匡濟天下,救民水火的蘇軾!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四十三歲蘇軾看見王安石新政弊端重重,於是提筆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再次名揚天下!


在八月十五這天將“悲憤”完美注入到詩歌裡的騷客蘇東坡

蘇軾的書畫作品_圖


又是一箇中秋了!當大家團圓在一個一個小家的時候,一定不要忘了我們的“大家”——中國!讓我們再一次重溫蘇東坡的那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投入到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當中,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最後,筆者謹代表歷史大學堂,祝所有關心我們平臺的朋友:中秋快樂,一切順利,闔家團圓,萬事如意!

文:牛奕達

參考文獻:《宋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