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晉東南?

發條君


這裡是熊二讀史,一起來讀山西曆史。(本文約700字,閱讀需時3分)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晉東南”

這個說法是突出山西在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的重要作用。

山西這個中華民族的脊樑,確實是歷史悠久,特別是在中華文明誕生之初的夏及其之前漫長的三皇五帝時期,山西,特別是山西東南部的上黨等地區,是這個中華文明早期的一個重要的人類活動舞臺。

“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的古上黨地,主要包括今天的長治盆地、晉城盆地兩塊盆地。

這裡號稱中國神化的故鄉。

女媧補天、羿射九日、神農嘗草、精衛填海,這些上古之神化,多起源於此地。

在晉城北的高平市,有很多關於炎帝的歷史遺存,炎帝陵、炎帝寢宮、炎帝行宮、炎帝廟等等。更有保存完好的神農傳說相關遺蹟,神農城、神農泉、神農井等。還有專門紀念堯舜禹三先祖的三聖廟。

這些關於先祖的傳說,代代相沿,至今仍在晉東南土地上流傳。

“地上文物看山西”,這些關於遠古神話的歷史遺存,無聲的訴說著晉東南做為中華古文明重要源頭的重要地位。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

這是司馬遷所言的夏代活動中心區域,東邊是河、濟,就是黃河、濟水所在的今河南山東一帶;西邊是泰華,就是太華山,今華山附近;南到伊闕,就是到洛陽的龍門石窟附近,北到羊腸。

羊腸在哪裡呢?

裴駰認為:“壺關有羊腸阪,在太原晉陽西北九十里。” 實際上這個羊腸阪就是太行八陘之一的白陘,因為道路崎嶇難走,故有羊腸之稱。

由此可知,夏朝的統治區域,中心就是在晉、陝、豫交界的這片區域。

山西長治的長子縣北,考古發現了高廟文化遺址,地層中包含有從二里頭夏代到二里崗早商時期的文化遺存。

考古和歷史文獻皆證明,山西東南這片土地,是遠古人類活動的場所,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

因此可以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晉東南”。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熊二讀史。


熊二讀史


亦文亦物聊國寶:憑啥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魅力卻在晉東南”?

(本文800字,閱讀需時4分)

首先,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絕對沒錯。我本人是河北人,因為熱愛山西文化,來這裡落戶很多年,目前已經實地考察山西國保級古建共約200多處,行程數萬公里,撰寫山西古建文物類文章60萬字,前後300多篇,回答你的問題應該有發言權。

題目中所指的五千年,是說自中華民族有記載文明以來的歷史,而堯、舜、禹三代,最早期的這幾位華夏君王都出現在山西晉南一代,至今神話、山川、風俗、名諱等猶存,這方面就不說了。

剛才,樓上簡單提到了長治、晉城的一些歷史,但這和普通人有什麼關係?我們又能來晉東南看點啥?

還是看數據,這玩意最可靠。

山西,目前一共有452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涉及到古建築、遺址、近現代文物、陵墓幾大類,現存古建築共369處國保單位,雄踞中國第一。

準確的說,在山西你可以看到歷史、摸得著文化,地上文物看山西絕對沒錯。

晉東南,主要指的是山西南部的晉城和長治。晉城,原先是春秋霸國晉國的領地,現在的國內最大的晉候墓博物館就位於晉城,歷史上人文薈萃,遺構眾多;長治,古稱上黨,是當年唐玄宗擔任潞州別駕的地方,古建遺存多不勝數。

具體來講:長治現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68處(截止到2013年 第七批),晉城現存全國文保65處,分佈排在山西古建築排行榜的第二名和第四名。

兩者相加,足有130多處,佔到總數量的30%左右,不算少了。

再者,山西古建築最密集的縣、市中,高平縣(20處,全省第一國保縣)、澤州縣(19處,並列第二)、陵川縣(15處,屈居第四)、平順縣(14處,第五名)、長子縣(10處,第七名)全部位於晉東南,其地上文物密度之高,可見一斑。

最重要的一點是,晉東南的古建不僅是數量多,且質量都特別高。


山西現存的五代建築中,天台庵、大雲院、龍門寺都位於長治;全省40處宋代古建,也幾乎全部在這一帶;而元代、金代的古建,更是絕大多數位於晉東南,到晉東南尋訪古建築,瞭解真實、存世的歷史文化的魅力,可見一斑。

請關注我的賬號【亦文亦物】,實地考察古建,看更多山西國寶。


亦文亦物


人們常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主要是指華夏文明的起源在山西晉東南。為什麼這麼說,先不說晉東南有多少文物古蹟,先看看發生在這片土地上令人咂舌的神話故事: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神農躬耕、愚公移山、禹鑿石門、商湯籌雨等,這些故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幾乎涵蓋了上古時期重要神話故事,由此可以看出這片土地的神奇和文化底蘊。

觀音堂(明)

再說文化古蹟,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而山西的歷史文物要看晉東南。晉東南主要指長治、晉城兩市。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晉東南”因深厚的歷史積澱,佔有輝煌的地位。

法興寺(唐)

據統計,宋金前的木質古建築全國現存145處,晉東南有68處,佔47.00%。長治全市清朝以前的地面古建,總數竟然有3580多處,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足有167處,雄踞全國地級市之首位。而晉城市現存宋金以前的地面木結構古建築佔全國同時期的1/3,居全國之冠。

不管是古時的神話故事,還是千年來留存下來的文物古蹟,都展現出晉東南在華夏文明中所佔據的重要位置。所以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晉東南這句話一點都不為過。


太原晚報


我們看山西地圖就知道了,晉東南有長治晉城。那我們就看這裡有哪些歷史底蘊吧?

在晉城北部有一個高平市,現有大量有關炎帝的遺存遺蹟,有炎帝陵、炎帝行宮、炎帝寢宮、炎帝中廟、炎帝高廟等廟宇院落35處。有保存完好的神農城、神農井、神農泉、五穀畦等歷史遺存。有關記載炎帝活動的石碑石刻有110多通,其中北齊天保二年的五佛碑、唐天授二年的清化寺碑、唐天佑七年墓誌銘、明萬曆三十九年的炎帝陵碑等這些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其中,堯廟是一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俗稱三聖廟,是中國專門紀念堯、舜、禹三位先祖的廟宇。 另外,高平還流傳著很多炎帝的神話傳說和民間習俗,留下的神農炎帝生產、生活的歷史印記,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就與晉南地區的陶寺遺址、西侯度遺址、丁村遺址等大量考古發現及堯舜禹的豐富傳說,就充分證明了晉南、晉東南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源頭和發祥地。

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夏朝。夏代文化遺址長治發現不少,長子縣北高廟文化遺址文化層內涵豐富,從採集的陶片標本分析,地層中包含有從二里頭夏代到二里崗早商時期的文化遺存。此外還在長治市郊區交漳、壺關縣固村、平順縣西溝、黎城縣李莊、路堡、長子縣東龍頭、沁源縣王家元等地也發現了夏代文化遺址。

商王朝統治的山西地區,晉南、晉東南一些地方,在中央政權直接統治的“邦畿千里”之內。

陶寺遺址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最完整、最龐大的社會文明遺址,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專家認定為“帝堯都城”、“最早的中國之所在”,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唯一各種功能要素齊備的早期都城。

長治在商代有黎國(今長治縣黎嶺)、微國(今潞城縣微子鎮)、長子國(今長子縣北高廟一帶)等諸侯小國。有餘吾(今屯留縣余吾鎮)等聚邑。還有更小的部落餘無戎(今屯留北)。目前長治發現的商代文化遺址很多,確認的有長治市小神村遺址、壺關縣沙窟等30餘處。

兩週時期,長治是華夏與戎狄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區。春秋早期以前,戎狄勢力強盛;春秋中期以後,晉國崛起,稱霸諸侯,長治完全納入晉國版圖,成為晉文化發展的一方重要地域。長治各縣區均有兩週文化遺址的發現。


在山西東南部穿流著一條名不見經傳的沁河,沁河沿岸的潤城、端氏、郭峪等地自古就是晉東南名鎮、名村,明清之際科舉人數冠於全省,當地民諺稱:“郭峪三莊上下伏,秀才舉人兩千五”。皇城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更是一座具有強烈人文精神的東方古城堡。

好了,說了這麼多了,是不是感覺到晉東南的文化底蘊了,有時間真該去探尋一下我們華夏文明之源呀。


大唐風韻


近代文明北上廣,千年文明看北京,3000年文明看陝西,5000年文明看山西。北上廣深東南沿海,引領了中國近代發展的方向。元大都開始,逐漸奠定了北京作為中國首都的地位,前秦時代到大唐時期,西安一直是中國各代王朝首選的都城,上古文明直到堯舜禹的足跡曾遍佈山西。

中國歷史,一直存在上古文明的傳說。上古文明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本脈絡,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上古傳說都與山西有著密切的關係,直到以可考據的炎黃二帝的歷史故事,炎黃二帝的主要活動區域就在山西運城、臨汾、晉城一代。神農嘗百草的主要活動區域在山西晉城一代,炎黃二帝大戰蚩尤一族的戰爭就發生在現在的山西運城一代,大禹治水後建立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也是在山西運城的夏縣,夏縣縣名也因此而來。中國上古文明的發展大部分與山西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5000年文明看山西一點不為過。而這些歷史故事的發生地主要在山西運城、臨汾、晉城等晉東南。

在歷史的同時期,山西北面的大同、朔州、忻州、陽泉等地都尚屬於未開化的荒蠻之地,呂梁、晉中部分區域只是在春秋時期才逐步被中原文化征服。所以山西文明看晉東南,著實是有道理的。


老家呂梁


山西不僅是中國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和最早開發的省份之一,而且還是中國遠古人類生息繁衍之地。



  在人類進化史上,山西省的先民們胼手胝足,開拓創造,累綻異彩,可稱華夏文明的源頭。山西南部芮城縣西侯度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經考古測定距今約180萬年,當時的西侯度人已學會打製石器和用火,邁出了人猿相揖別的第一步。襄汾縣的丁村遺址,發現了中國境內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是介於北京猿人與現代人之間的中間進化環節,具有現代黃種人的形體特徵。丁村文化的遺蹟綿延不絕並向四周輻射,開黃河中下游地區中國古文明的先河。可見山西是中國境內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彌足珍貴。
  公元前三千多年傳說中的炎黃及堯、舜、禹時代,是華夏文明的草創時期,山西南部地區有著許多古老傳說和考古遺址諸如女媧補天、神羿射日,精衛填海,神農嘗草等等,正如《山西曆代紀事本末》一書導言所說:“在中國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轉型的進程中,山西先民做出了重大貢獻。”
  即使在今天,穿行在呂梁山區的山莊窩鋪,徜徉在晉南農村,你會驚歎那裡許多農家和城鎮居民的門匾和對聯,字體或飄逸俊秀,或蒼勁渾厚,挨門看去,好似書法比賽,高低難分。
  山西東有太行山為之屏障,西則黃河為之襟帶,北則大漠、陰山為之外蔽,而勾注、雁門為之內險,南則……諸山濱河而錯峙,又南則孟津、潼關為門戶。
  清代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結論說:“山西之形勢,最為完固。”
  山西境內確實關隘棋佈,嶺渡星羅,進可攻,退可守,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背倚西北高原群山,俯瞰東南廣闊平原,山西成為由北部邊疆地區通向中原腹地的必經之路,故歷史上凡是在開封、洛陽、西安、北京建都的朝代,都視山西為其政權的天然屏障,無一例外派重兵駐守。有利時走出大山,外向謀求發展,不利時退守雄關險隘,以求自保,進退有據,伸屈自如,山西成了大大小小王朝的起家之地,山河形勝,也保護了山西人民,是歷史上遭受兵禍戰亂最小的地方,我國境內現存的古建築瑰寶,百分之七十在山西,五臺山有我國僅存的唐代木建築。
  山西中北部歷來處於漢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交匯的地帶。周初至春秋戰國時期,山西人與戎狄比鄰而居,儘管有紛爭,但更多的是融合,正是在各民族融合中,晉國由彈丸小國發展成為霸業大國。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等族紛紛南遷,與漢族政權不斷髮生碰撞和紛爭,在山西人的參與和支持下,這些民族在山西境內建立起許多地方政權,最後由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五代十國和宋遼金元時期,前後有沙陀、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山西境內頻繁征戰和統治。黃土漠漠,喊聲陣陣,金戈鐵馬,來回征戰,最後復歸於沉寂,許多民族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只剩下了融合各民族於血液中的山西人。

  山西自然資源豐富,鹽,鐵,煤儲量豐富,開發歷史悠久;農業資源相對較好,較少遭受大的自然災害。堯都平陽,舜都蒲版,禹都安邑皆在山西,這說明早在夏朝以前,山西的經濟就很發達。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山西大部分時間裡是中國北方經濟最繁榮、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以上四點決定了山西人的秉性:
  一、山西人有根
  優越的地理、穩定的環境和厚重的文化積澱,晉人內心深處仍為地理環境所形成的社會心態的侷限,和中國傳統文化形態的羈絆,那就是“葉落歸根”、“衣錦還鄉”。儘管他們闖蕩天下,流寓四方,甚至把觸角延伸到國外,但他們終究還是把外邊當做過路的驛站,戀鄉情緒濃得化不開,“根”必須留在故鄉,經營的總部設在平遙、太谷、祁縣、榆次諸縣不起眼的街道上。於是,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這些神秘而令人生髮訪幽探微興趣的大院和“大院文化”比比皆是。隨便到哪座大院走走,一定重簷疊院,氣勢宏大,頗有“一入侯門深如海”的感覺,比較起來北京胡同裡死板的四合院顯得過於淺顯,江南靈秀的園林則顯得過於靈巧,大院的建築佈局更為深沉,它悄無聲息地暴露了山西人心靈深處的根戀情結。

  他們不同於河南人,安徽人,隨處漂落,生根開花。因為一場大水過後,河南人,安徽人的故鄉片瓦無存!而山西人得天獨厚,宅子幾百年矗立著!他們的孫子還住在裡頭。

  二、忠實厚道
  幾千年文化的薰陶,忠、孝、禮、智、信、義深深植根於山西人的心中,至今山西的父母教育孩子第一要誠實,第二不敢闖禍。以致山西的孩子出門工作很長時間都不適應爾詐我虞。
  有根就意味著大家知根刨底,祖宗八代都能數落過來。在前街後鄰,四里八鄉你千萬不能做對不起人的事情,否則連媳婦都討不來。天長日久,忠實厚道蔚然成風。忠義的典範關羽就出自山西,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介子推、廉頗、藺相如、衛青、霍去病,關羽,薛仁貴、郭子儀。尉遲敬德、狄仁傑、楊業、寇準、于成龍、徐向前、華國峰,忠厚之輩,比比皆是。

  忠厚有忠厚的長處,晉商縱橫百年,內部靠一個忠字,夥計們捨命也不捨東家的銀兩,對外靠一個信字,自己挑房子賣地也不能虧坑客戶。
  所以當領導都喜歡山西人當下手。華國峰就靠個老實忠厚把多少伶俐透頂的人擠下去,做了毛主席的接班人。
  至今中央首長的警衛、服務人員多出自山西。
  忠厚也有忠厚的短處,大多數山西人遇到特別奸詐的人,便沒了招數,山西人處世平和中庸,不懂使奸耍滑,更使不出陰狠毒辣,傷天害理,驚天動地的絕招,高層政治鬥爭中往往處於劣勢,所以山西人只能輔佐他人,不能開天闢地,君臨天下。
  三、精於算計,生活節儉
  山西人有根,就要蓋房置田,從長計議,山西人土薄地脊,沒有水利,靠天吃飯就得精打細算,細水長流,山西有煤鐵鹽之利,又是茶馬互市的通道,經商就成為必然選擇之一。

  過去擁有良田千畝的大地主,白天和長工同灶,黑夜吃小鍋飯,也就是一斤羊肉加十斤白蘿蔔剁成餡,凍到外面,隔三差五挖回一點包兩碗餃子,和地主婆悄悄吃。
  如今煤老闆賺了錢還是置買房產,絕不去打高爾夫。吃了幾頓海鮮就一定會說,有啥吃頭,還不如俺老婆扯的面好吃哩。

  最能算計的就數閻錫山,過年了,閻錫山犒賞重要部下,一個人發了一顆美其名曰“五臺”核桃。

運河陶山


如果你立志於成為一名發燒級古建築愛好者,那麼很大概率將會出現的情況是:不管你旅行的起點是北京、蘇州還是拉薩,不管你最初的興趣是宮殿、園林還是寺廟,你最終將止步于山西,止步於早期木構,樂此不疲,無法自拔。

首先介紹一下什麼是“早期木構”。一般來說,“早期木構”指的是梁、柱、斗拱等大木作建造於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全國現存總量僅 150至200座,其中三分之二強分佈於山西,其餘散佈在津、冀、遼、蘇、浙、閩、魯、豫、粵、川、陝、隴。由於存世稀少,可以再加上構築物等非嚴格意義 的建築,對於山西以外的省份,元代建築亦可列入此範疇。

下圖是我製作的《中國現存的早期木構建築》列表,在“省”這一欄中,不斷重複的一個詞正是“山西”,而在“地”這一欄中,你會發現地處晉東南的“晉城”和“長治”幾乎霸榜——這還是在山西不統計元代建築的前提之下,否則的話,我想這個榜單的長度可以乘以二,而山西或者更準確的說晉東南所佔的比例將讓其他省份徹底邊緣化。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魅力卻在晉東南”——我想這句話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雖說號稱擁有五千年乃至更長曆史的中國省份為數不少,然而只有在山西,你可以完整的看到橫亙上下五千年歷史各個朝代的地上實物例證, 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史書記載中,或是隻能在荒涼的考古遺蹟上憑弔。尤其是在晉東南這一片太行山深處的褶皺之間,所謂“上黨從來天下脊”,這句話不僅僅指的是海拔高度和空間距離,更代表著一種歷史威望和人文積澱,在這裡,遍及鄉野、類型豐富的早期木構冠絕全國,為今日的中國保留下一片可以近距離觸摸的歷史標本。


司圖博行


山西大學文學院原院長、教授劉毓慶教授曾對此有過精彩的論述。他從考察神農炎帝農耕傳說開始,兼及遍佈整個晉東南地區的古代農業遺蹟,由此得出結論:

太行、太嶽之野在中國文明史上承擔著兩種文化角色和功能,一是 “文明之巢”,一是“文化之湖”。作為“文化之湖”,主要指地理上的封閉對傳統文化的會聚和保存。正因如此,全國宋元以前的文物建築才有 70%保留在山西,而其中又有40%保存在太行、太嶽之間。而所謂“文明之巢”,主要是指這裡對於文明火種的培育和傳播。這裡不僅有培育原始農業文明的條件,同時作為“歷史文化湖泊”而會聚的傳統文化,在這裡得到新的發育之後,又帶著文化融合後的品性流向全國各地,像文明之鳥飛出舊巢,也把文明帶向四方。

“文明之鳥”從晉東南飛出,將文明之光帶向四野,而文明最先結巢之所,就是山西的晉南。因為晉南臨汾、運城兩大盆地,不僅與晉東南相接壤,而且土地平曠,氣候與晉東南也相近,是推廣黍稷生產技術最好的地方。

因此我們說,華夏文明的曙光破曉於晉東南,而代表文明光芒四射的旭日,則是在晉南大地上升起的。

劉教授還曾說過,如果以上黨為圓心,可以看到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商都安陽都在一個半徑二三百公里的圓內,似乎可以略窺文化傳播的路徑。

即使是到了現在,上黨文化在三晉文化中,依然是個非常獨特的存在,它的方言、習俗乃至地域性格都有迥異於山西其他地市的風貌。如果大家有興趣,不妨前往看看,定會不虛行程。


山西晚報


晉南屬於中原(河南)文化區,這一點看方言地圖就可以看得出來,主要是三皇五帝那一套,關鍵是還都是些傳說,騙騙沒文化的可以,我小學時去堯廟進香就特別不服,誰能證明他真的存在過?關帝廟真心不錯,如果要看乾貨,同樣的東西還不如去河南陝西。

晉中集中了90%以上的晉商大院,還有2500年名城太原,古蹟看得見摸得著,還有內在精神,最值得一看。

晉北更多的是看漢族與古代遊牧民族之間的交融過程,雲崗,應縣木塔,都不是漢人政權修建的,非常新奇的文化體驗。


哈利路亞159578198


我現河南人,祖上山西大槐,遠祖河南新鄭姬姓人,後到陝西建西周,成王封弟建唐國,唐變晉後,被封洪洞縣的古候國,被滅族時逃華陰,後又遷到山西.,由山西大槐樹,再遷到河南。我既不罵祖上之地。又不能罵生我養我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