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晋东南?

发条君


这里是熊二读史,一起来读山西历史。(本文约700字,阅读需时3分)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晋东南”

这个说法是突出山西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作用。

山西这个中华民族的脊梁,确实是历史悠久,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诞生之初的夏及其之前漫长的三皇五帝时期,山西,特别是山西东南部的上党等地区,是这个中华文明早期的一个重要的人类活动舞台。

“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的古上党地,主要包括今天的长治盆地、晋城盆地两块盆地。

这里号称中国神化的故乡。

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草、精卫填海,这些上古之神化,多起源于此地。

在晋城北的高平市,有很多关于炎帝的历史遗存,炎帝陵、炎帝寝宫、炎帝行宫、炎帝庙等等。更有保存完好的神农传说相关遗迹,神农城、神农泉、神农井等。还有专门纪念尧舜禹三先祖的三圣庙。

这些关于先祖的传说,代代相沿,至今仍在晋东南土地上流传。

“地上文物看山西”,这些关于远古神话的历史遗存,无声的诉说着晋东南做为中华古文明重要源头的重要地位。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这是司马迁所言的夏代活动中心区域,东边是河、济,就是黄河、济水所在的今河南山东一带;西边是泰华,就是太华山,今华山附近;南到伊阙,就是到洛阳的龙门石窟附近,北到羊肠。

羊肠在哪里呢?

裴骃认为:“壶关有羊肠阪,在太原晋阳西北九十里。” 实际上这个羊肠阪就是太行八陉之一的白陉,因为道路崎岖难走,故有羊肠之称。

由此可知,夏朝的统治区域,中心就是在晋、陕、豫交界的这片区域。

山西长治的长子县北,考古发现了高庙文化遗址,地层中包含有从二里头夏代到二里岗早商时期的文化遗存。

考古和历史文献皆证明,山西东南这片土地,是远古人类活动的场所,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因此可以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晋东南”。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熊二读史


亦文亦物聊国宝:凭啥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魅力却在晋东南”?

(本文800字,阅读需时4分)

首先,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绝对没错。我本人是河北人,因为热爱山西文化,来这里落户很多年,目前已经实地考察山西国保级古建共约200多处,行程数万公里,撰写山西古建文物类文章60万字,前后300多篇,回答你的问题应该有发言权。

题目中所指的五千年,是说自中华民族有记载文明以来的历史,而尧、舜、禹三代,最早期的这几位华夏君王都出现在山西晋南一代,至今神话、山川、风俗、名讳等犹存,这方面就不说了。

刚才,楼上简单提到了长治、晋城的一些历史,但这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我们又能来晋东南看点啥?

还是看数据,这玩意最可靠。

山西,目前一共有45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涉及到古建筑、遗址、近现代文物、陵墓几大类,现存古建筑共369处国保单位,雄踞中国第一。

准确的说,在山西你可以看到历史、摸得着文化,地上文物看山西绝对没错。

晋东南,主要指的是山西南部的晋城和长治。晋城,原先是春秋霸国晋国的领地,现在的国内最大的晋候墓博物馆就位于晋城,历史上人文荟萃,遗构众多;长治,古称上党,是当年唐玄宗担任潞州别驾的地方,古建遗存多不胜数。

具体来讲:长治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68处(截止到2013年 第七批),晋城现存全国文保65处,分布排在山西古建筑排行榜的第二名和第四名。

两者相加,足有130多处,占到总数量的30%左右,不算少了。

再者,山西古建筑最密集的县、市中,高平县(20处,全省第一国保县)、泽州县(19处,并列第二)、陵川县(15处,屈居第四)、平顺县(14处,第五名)、长子县(10处,第七名)全部位于晋东南,其地上文物密度之高,可见一斑。

最重要的一点是,晋东南的古建不仅是数量多,且质量都特别高。


山西现存的五代建筑中,天台庵、大云院、龙门寺都位于长治;全省40处宋代古建,也几乎全部在这一带;而元代、金代的古建,更是绝大多数位于晋东南,到晋东南寻访古建筑,了解真实、存世的历史文化的魅力,可见一斑。

请关注我的账号【亦文亦物】,实地考察古建,看更多山西国宝。


亦文亦物


人们常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主要是指华夏文明的起源在山西晋东南。为什么这么说,先不说晋东南有多少文物古迹,先看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令人咂舌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神农躬耕、愚公移山、禹凿石门、商汤筹雨等,这些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几乎涵盖了上古时期重要神话故事,由此可以看出这片土地的神奇和文化底蕴。

观音堂(明)

再说文化古迹,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而山西的历史文物要看晋东南。晋东南主要指长治、晋城两市。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晋东南”因深厚的历史积淀,占有辉煌的地位。

法兴寺(唐)

据统计,宋金前的木质古建筑全国现存145处,晋东南有68处,占47.00%。长治全市清朝以前的地面古建,总数竟然有3580多处,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足有167处,雄踞全国地级市之首位。而晋城市现存宋金以前的地面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同时期的1/3,居全国之冠。

不管是古时的神话故事,还是千年来留存下来的文物古迹,都展现出晋东南在华夏文明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所以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晋东南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


太原晚报


我们看山西地图就知道了,晋东南有长治晋城。那我们就看这里有哪些历史底蕴吧?

在晋城北部有一个高平市,现有大量有关炎帝的遗存遗迹,有炎帝陵、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炎帝高庙等庙宇院落35处。有保存完好的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等历史遗存。有关记载炎帝活动的石碑石刻有110多通,其中北齐天保二年的五佛碑、唐天授二年的清化寺碑、唐天佑七年墓志铭、明万历三十九年的炎帝陵碑等这些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其中,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俗称三圣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 另外,高平还流传着很多炎帝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留下的神农炎帝生产、生活的历史印记,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就与晋南地区的陶寺遗址、西侯度遗址、丁村遗址等大量考古发现及尧舜禹的丰富传说,就充分证明了晋南、晋东南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源头和发祥地。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夏朝。夏代文化遗址长治发现不少,长子县北高庙文化遗址文化层内涵丰富,从采集的陶片标本分析,地层中包含有从二里头夏代到二里岗早商时期的文化遗存。此外还在长治市郊区交漳、壶关县固村、平顺县西沟、黎城县李庄、路堡、长子县东龙头、沁源县王家元等地也发现了夏代文化遗址。

商王朝统治的山西地区,晋南、晋东南一些地方,在中央政权直接统治的“邦畿千里”之内。

陶寺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最完整、最庞大的社会文明遗址,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认定为“帝尧都城”、“最早的中国之所在”,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各种功能要素齐备的早期都城。

长治在商代有黎国(今长治县黎岭)、微国(今潞城县微子镇)、长子国(今长子县北高庙一带)等诸侯小国。有余吾(今屯留县余吾镇)等聚邑。还有更小的部落余无戎(今屯留北)。目前长治发现的商代文化遗址很多,确认的有长治市小神村遗址、壶关县沙窟等30余处。

两周时期,长治是华夏与戎狄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春秋早期以前,戎狄势力强盛;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崛起,称霸诸侯,长治完全纳入晋国版图,成为晋文化发展的一方重要地域。长治各县区均有两周文化遗址的发现。


在山西东南部穿流着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沁河,沁河沿岸的润城、端氏、郭峪等地自古就是晋东南名镇、名村,明清之际科举人数冠于全省,当地民谚称:“郭峪三庄上下伏,秀才举人两千五”。皇城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

好了,说了这么多了,是不是感觉到晋东南的文化底蕴了,有时间真该去探寻一下我们华夏文明之源呀。


大唐风韵


近代文明北上广,千年文明看北京,3000年文明看陕西,5000年文明看山西。北上广深东南沿海,引领了中国近代发展的方向。元大都开始,逐渐奠定了北京作为中国首都的地位,前秦时代到大唐时期,西安一直是中国各代王朝首选的都城,上古文明直到尧舜禹的足迹曾遍布山西。

中国历史,一直存在上古文明的传说。上古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脉络,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上古传说都与山西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以可考据的炎黄二帝的历史故事,炎黄二帝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山西运城、临汾、晋城一代。神农尝百草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山西晋城一代,炎黄二帝大战蚩尤一族的战争就发生在现在的山西运城一代,大禹治水后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也是在山西运城的夏县,夏县县名也因此而来。中国上古文明的发展大部分与山西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5000年文明看山西一点不为过。而这些历史故事的发生地主要在山西运城、临汾、晋城等晋东南。

在历史的同时期,山西北面的大同、朔州、忻州、阳泉等地都尚属于未开化的荒蛮之地,吕梁、晋中部分区域只是在春秋时期才逐步被中原文化征服。所以山西文明看晋东南,着实是有道理的。


老家吕梁


山西不仅是中国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和最早开发的省份之一,而且还是中国远古人类生息繁衍之地。



  在人类进化史上,山西省的先民们胼手胝足,开拓创造,累绽异彩,可称华夏文明的源头。山西南部芮城县西侯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经考古测定距今约180万年,当时的西侯度人已学会打制石器和用火,迈出了人猿相揖别的第一步。襄汾县的丁村遗址,发现了中国境内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是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中间进化环节,具有现代黄种人的形体特征。丁村文化的遗迹绵延不绝并向四周辐射,开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国古文明的先河。可见山西是中国境内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弥足珍贵。
  公元前三千多年传说中的炎黄及尧、舜、禹时代,是华夏文明的草创时期,山西南部地区有着许多古老传说和考古遗址诸如女娲补天、神羿射日,精卫填海,神农尝草等等,正如《山西历代纪事本末》一书导言所说:“在中国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山西先民做出了重大贡献。”
  即使在今天,穿行在吕梁山区的山庄窝铺,徜徉在晋南农村,你会惊叹那里许多农家和城镇居民的门匾和对联,字体或飘逸俊秀,或苍劲浑厚,挨门看去,好似书法比赛,高低难分。
  山西东有太行山为之屏障,西则黄河为之襟带,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南则……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为门户。
  清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结论说:“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
  山西境内确实关隘棋布,岭渡星罗,进可攻,退可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背倚西北高原群山,俯瞰东南广阔平原,山西成为由北部边疆地区通向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故历史上凡是在开封、洛阳、西安、北京建都的朝代,都视山西为其政权的天然屏障,无一例外派重兵驻守。有利时走出大山,外向谋求发展,不利时退守雄关险隘,以求自保,进退有据,伸屈自如,山西成了大大小小王朝的起家之地,山河形胜,也保护了山西人民,是历史上遭受兵祸战乱最小的地方,我国境内现存的古建筑瑰宝,百分之七十在山西,五台山有我国仅存的唐代木建筑。
  山西中北部历来处于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汇的地带。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山西人与戎狄比邻而居,尽管有纷争,但更多的是融合,正是在各民族融合中,晋国由弹丸小国发展成为霸业大国。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等族纷纷南迁,与汉族政权不断发生碰撞和纷争,在山西人的参与和支持下,这些民族在山西境内建立起许多地方政权,最后由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时期,前后有沙陀、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山西境内频繁征战和统治。黄土漠漠,喊声阵阵,金戈铁马,来回征战,最后复归于沉寂,许多民族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只剩下了融合各民族于血液中的山西人。

  山西自然资源丰富,盐,铁,煤储量丰富,开发历史悠久;农业资源相对较好,较少遭受大的自然灾害。尧都平阳,舜都蒲版,禹都安邑皆在山西,这说明早在夏朝以前,山西的经济就很发达。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山西大部分时间里是中国北方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以上四点决定了山西人的秉性:
  一、山西人有根
  优越的地理、稳定的环境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晋人内心深处仍为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社会心态的局限,和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的羁绊,那就是“叶落归根”、“衣锦还乡”。尽管他们闯荡天下,流寓四方,甚至把触角延伸到国外,但他们终究还是把外边当做过路的驿站,恋乡情绪浓得化不开,“根”必须留在故乡,经营的总部设在平遥、太谷、祁县、榆次诸县不起眼的街道上。于是,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这些神秘而令人生发访幽探微兴趣的大院和“大院文化”比比皆是。随便到哪座大院走走,一定重檐叠院,气势宏大,颇有“一入侯门深如海”的感觉,比较起来北京胡同里死板的四合院显得过于浅显,江南灵秀的园林则显得过于灵巧,大院的建筑布局更为深沉,它悄无声息地暴露了山西人心灵深处的根恋情结。

  他们不同于河南人,安徽人,随处漂落,生根开花。因为一场大水过后,河南人,安徽人的故乡片瓦无存!而山西人得天独厚,宅子几百年矗立着!他们的孙子还住在里头。

  二、忠实厚道
  几千年文化的熏陶,忠、孝、礼、智、信、义深深植根于山西人的心中,至今山西的父母教育孩子第一要诚实,第二不敢闯祸。以致山西的孩子出门工作很长时间都不适应尔诈我虞。
  有根就意味着大家知根刨底,祖宗八代都能数落过来。在前街后邻,四里八乡你千万不能做对不起人的事情,否则连媳妇都讨不来。天长日久,忠实厚道蔚然成风。忠义的典范关羽就出自山西,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介子推、廉颇、蔺相如、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郭子仪。尉迟敬德、狄仁杰、杨业、寇准、于成龙、徐向前、华国峰,忠厚之辈,比比皆是。

  忠厚有忠厚的长处,晋商纵横百年,内部靠一个忠字,伙计们舍命也不舍东家的银两,对外靠一个信字,自己挑房子卖地也不能亏坑客户。
  所以当领导都喜欢山西人当下手。华国峰就靠个老实忠厚把多少伶俐透顶的人挤下去,做了毛主席的接班人。
  至今中央首长的警卫、服务人员多出自山西。
  忠厚也有忠厚的短处,大多数山西人遇到特别奸诈的人,便没了招数,山西人处世平和中庸,不懂使奸耍滑,更使不出阴狠毒辣,伤天害理,惊天动地的绝招,高层政治斗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所以山西人只能辅佐他人,不能开天辟地,君临天下。
  三、精于算计,生活节俭
  山西人有根,就要盖房置田,从长计议,山西人土薄地脊,没有水利,靠天吃饭就得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山西有煤铁盐之利,又是茶马互市的通道,经商就成为必然选择之一。

  过去拥有良田千亩的大地主,白天和长工同灶,黑夜吃小锅饭,也就是一斤羊肉加十斤白萝卜剁成馅,冻到外面,隔三差五挖回一点包两碗饺子,和地主婆悄悄吃。
  如今煤老板赚了钱还是置买房产,绝不去打高尔夫。吃了几顿海鲜就一定会说,有啥吃头,还不如俺老婆扯的面好吃哩。

  最能算计的就数阎锡山,过年了,阎锡山犒赏重要部下,一个人发了一颗美其名曰“五台”核桃。

运河陶山


如果你立志于成为一名发烧级古建筑爱好者,那么很大概率将会出现的情况是:不管你旅行的起点是北京、苏州还是拉萨,不管你最初的兴趣是宫殿、园林还是寺庙,你最终将止步于山西,止步于早期木构,乐此不疲,无法自拔。

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早期木构”。一般来说,“早期木构”指的是梁、柱、斗拱等大木作建造于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全国现存总量仅 150至200座,其中三分之二强分布于山西,其余散布在津、冀、辽、苏、浙、闽、鲁、豫、粤、川、陕、陇。由于存世稀少,可以再加上构筑物等非严格意义 的建筑,对于山西以外的省份,元代建筑亦可列入此范畴。

下图是我制作的《中国现存的早期木构建筑》列表,在“省”这一栏中,不断重复的一个词正是“山西”,而在“地”这一栏中,你会发现地处晋东南的“晋城”和“长治”几乎霸榜——这还是在山西不统计元代建筑的前提之下,否则的话,我想这个榜单的长度可以乘以二,而山西或者更准确的说晋东南所占的比例将让其他省份彻底边缘化。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魅力却在晋东南”——我想这句话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虽说号称拥有五千年乃至更长历史的中国省份为数不少,然而只有在山西,你可以完整的看到横亘上下五千年历史各个朝代的地上实物例证,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史书记载中,或是只能在荒凉的考古遗迹上凭吊。尤其是在晋东南这一片太行山深处的褶皱之间,所谓“上党从来天下脊”,这句话不仅仅指的是海拔高度和空间距离,更代表着一种历史威望和人文积淀,在这里,遍及乡野、类型丰富的早期木构冠绝全国,为今日的中国保留下一片可以近距离触摸的历史标本。


司图博行


山西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教授刘毓庆教授曾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他从考察神农炎帝农耕传说开始,兼及遍布整个晋东南地区的古代农业遗迹,由此得出结论:

太行、太岳之野在中国文明史上承担着两种文化角色和功能,一是 “文明之巢”,一是“文化之湖”。作为“文化之湖”,主要指地理上的封闭对传统文化的会聚和保存。正因如此,全国宋元以前的文物建筑才有 70%保留在山西,而其中又有40%保存在太行、太岳之间。而所谓“文明之巢”,主要是指这里对于文明火种的培育和传播。这里不仅有培育原始农业文明的条件,同时作为“历史文化湖泊”而会聚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新的发育之后,又带着文化融合后的品性流向全国各地,像文明之鸟飞出旧巢,也把文明带向四方。

“文明之鸟”从晋东南飞出,将文明之光带向四野,而文明最先结巢之所,就是山西的晋南。因为晋南临汾、运城两大盆地,不仅与晋东南相接壤,而且土地平旷,气候与晋东南也相近,是推广黍稷生产技术最好的地方。

因此我们说,华夏文明的曙光破晓于晋东南,而代表文明光芒四射的旭日,则是在晋南大地上升起的。

刘教授还曾说过,如果以上党为圆心,可以看到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商都安阳都在一个半径二三百公里的圆内,似乎可以略窥文化传播的路径。

即使是到了现在,上党文化在三晋文化中,依然是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它的方言、习俗乃至地域性格都有迥异于山西其他地市的风貌。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前往看看,定会不虚行程。


山西晚报


晋南属于中原(河南)文化区,这一点看方言地图就可以看得出来,主要是三皇五帝那一套,关键是还都是些传说,骗骗没文化的可以,我小学时去尧庙进香就特别不服,谁能证明他真的存在过?关帝庙真心不错,如果要看干货,同样的东西还不如去河南陕西。

晋中集中了90%以上的晋商大院,还有2500年名城太原,古迹看得见摸得着,还有内在精神,最值得一看。

晋北更多的是看汉族与古代游牧民族之间的交融过程,云岗,应县木塔,都不是汉人政权修建的,非常新奇的文化体验。


哈利路亚159578198


我现河南人,祖上山西大槐,远祖河南新郑姬姓人,后到陕西建西周,成王封弟建唐国,唐变晋后,被封洪洞县的古候国,被灭族时逃华阴,后又迁到山西.,由山西大槐树,再迁到河南。我既不骂祖上之地。又不能骂生我养我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