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多言則氣乏」?

Juneie


藥王孫思邈曾提出“多言則氣乏”,要求人們不要過多地說話,認為少說話能使人體內的“氣”得以充養,反之則會使氣耗散。意思就是,人說話太多,就容易耗氣傷陰,引起疲勞乏力、失眠等問題。但為什麼講話會對“氣”產生影響呢?對於“氣不足”的老人,又有什麼方法可以補救呢?帶著以上問題,記者採訪到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溫偉倫。

話太多,當心加重“氣虛”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溫偉倫表示,之所以說“多言則氣乏”,是因為經常大聲講話是十分耗氣的行為。中醫認為,肺是人體內氣體交換的場所,吸入則滿,呼出則虛,而肺氣又以下降為順。但聲音的發出,全賴於“氣”的鼓動,與下降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多說一句話,就會多耗一分氣,久之就會形成“氣虛”。

“臨床所指的氣虛證,多是指肺氣虛和脾氣虛,又或是肺脾兩虛。所以‘氣虛’的人,不但會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等‘肺氣虛’症狀,亦會有消化功能下降、胃口欠佳等‘脾氣虛’表現。”溫偉倫解析,“老年人長期‘氣虛’,日久更會引起‘氣陰兩虛’,導致五心煩熱、大便秘結、腰膝痠軟等問題。”

寡言也養生

由此可見,寡言也是養生的一種好方法。寡言並不是說不能說話,但整天說話說不停,對於本來就體虛的老人來說,容易“虛上加虛”,不利於養氣。此外,“氣不足”的老人,還可參考以下方法,以達到益氣養陰的效果。

吞津液 首先閉上嘴巴,叩齒36次。然後將舌伸到牙面,以順時針方向做圓形運轉,過程中產生的口水不要嚥下。再將口中津液進行鼓漱,如同漱口一樣鼓動腮頰部36次,此時仍不要嚥下。最後,將口中津液分三次緩慢嚥下,能起到益氣、養陰潤肺的功效。

中藥調理 氣陰兩虛的老人日常可用黨參10克、麥冬15克、五味子5克煎服,可起到益氣生津的作用。體質較為虛弱的老人,可將黨參改為紅參,每次用5~10克即可。而有高血壓,且體質壯實的老人,則可將黨參改為花旗參,以增強養陰之功。

另外,亦可取玄參、生地、麥冬、石斛、花粉、知母各15克,煎水飲用,可緩解口乾舌燥、燥熱等問題。

食療養陰 用泥鰍、鮮山藥、銀耳、紅棗等食材煲湯或煮粥,也能起到益氣生津的效果。

 老人報記者 陳曉琨 通訊員 孫冰倩


大洋網


多言則氣乏這個說法很正確,很有道理。這個從上面一個論述可以看出。從科學的角度,和從醫學的角度都能充分說明這個道理。

下面我想從佛學方面說說這個道理。精、氣、神是人體的能量,精足不畏寒,氣足不思飯、神足不思眠。精氣神有先天具足的和後天吸取和保養的。如何保養吸取後天的精氣神?佛家把眼、耳、鼻、舌、身、意視為六賊。當你不該看也看、不該聽也聽、不該聞也聞、不該想的也想、不該乾的也為,總之,太多太強的慾望,這就是漏,身體裡的精氣神給漏掉了,走失了,這是不懂、不會保養。尤其你私心雜念太多,胡思亂想,心神如萬馬奔騰,永不安靜,這叫心馳神往,精氣神就跑掉了。這是保養問題。如何吸收採取?這個問題我請你注意一下,為什麼佛家和道家都要打坐入靜和禪定,這就是吸收宇宙能量。為什麼這樣就能吸收宇宙能量吧?因為當你身體全方位放鬆,心裡放下萬緣,去除雜念,心如止水,如如不動,極其寂靜的時候,你的身心是處於虛無壯態,也就是空的壯態,這時外面宇宙能量就會源源不斷的乘虛而入,進入你的體內,好比一個容器,裡面空的時候才能裝進東西,又好比水面平靜才能照見人影一樣。所以佛家和道家經常打坐,從不多說一句話,沒事連眼都不想睜一下。這就是聚能,益智開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