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門(京師內城九門之七)

西直門(京師內城九門之七)

明初改建北京城時,將元大都北城牆向南移五里,廢掉元大都東城牆的北門—光熙門、西城牆的北門—肅清門。明朝的西直門位於北京內城西城牆的北端城牆,此門原為元大都西城牆三個門中被稱作和義門的中間一個門。明初修建時仍沿用元大都時的舊稱和義門。後永樂皇上朱棣決定遷都北平,北京城就開始大興土木,營造宮城和城池。將北京城的城牆加高、加厚,並將原來的的土城牆全部包砌上城磚,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修繕後京城牆上的九門重新命名,出自左傳中的"師直為壯,壯則勝"的寓意,此門地理位置又在西方,故此門定名為西直門。

西直門(京師內城九門之七)

西直門全景(左至右)箭樓、甕城、閘樓及卷洞、城樓

明正統元年(1436年)英宗朱祁鎭下令重新修建京師九門城樓,歷時三年,於正統四年完工。將元大都甕城門開在正對城門的甕城最外側,甕城門外護城河上是木製吊橋,甕城也沒有箭樓的設計進行了徹底的改造。將原甕城埋壓在新建的甕城之下,在原甕城門的位置建起了高大巍峨的箭樓,原甕城門被包砌在了箭樓城臺之中。甕城劵門洞開在了甕城的南側牆體上,並在劵門洞上修建了閘樓,安裝了封閉門洞的千斤閘,吊橋改成了石橋。以後明清年間屢有維修,1950年對西直門城樓、箭樓及甕城也曾進行過修繕。

西直門(京師內城九門之七)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西直門圖

西直門面朝正西,與面朝正東的東直門遙相呼應,是一對姊妹門,兩門城樓建築群形制相同。西直門是京城九門除正陽門外規模最大的一組城門建築。另外,西直門還是明清兩代自玉泉山向皇宮送水的水車必經之門,明清時每晚關城後,於午夜為給皇宮送玉泉山泉水的水車開城一次,因此有"水門"之稱。在甕城城門洞中還刻有一塊漢白玉的"西直水紋"石雕。到上世紀被拆除之前,西直門引以自豪的是:西直門是北京城當時遺留到最後,保存最為完整的一組古代城門建築群,城樓、箭樓、甕城、閘樓,以及比鄰城牆,都很完好無缺。可惜的是到1969年為修建環城地鐵2號線時將西直門城樓、箭樓、甕城等全部拆除時,只留下可供回憶的地名。

西直門(京師內城九門之七)

1969年西直門拆除前的遺照

西直門城樓:屋頂形制為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重簷歇山式,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2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5.6米;樓連臺基通高32.75米;戧脊走獸7個。

墩臺基底寛40.9米,城臺頂進深24米,城臺高10.75米;城樓連臺基通高32.75米。下層簷柱24柱,上層簷柱16柱。城門正中的內側券城門高8.46米,外側券城門高6.3米。城樓的二內側城牆左、右各有寛5米的馬道。西直門城樓面闊五間,連廊面寛32米,進深三間,連廊通進深15.6米,。

西直門(京師內城九門之七)

1924年拍攝 西直門城樓

西直門箭樓:箭樓面闊七間,通寬35米;進深三間,連抱廈通進深27.8米。規制與內城其它門箭樓基本相同。後出抱廈五間,抱廈頂是單獨的單簷歇山式。樓連臺基通高30米,俯視呈"凸"字型。對外的三面牆體上下共設四排箭窗,正東面每排12孔,兩側面每排各4孔,與其他城門箭樓的的重要區別是,後抱廈兩側面無箭窗,因此西直門箭樓的箭窗總計只有80孔。

西直門(京師內城九門之七)

1931年北京西直門箭樓

西直門甕城:西直門甕城為為方形,四角皆為直角,東西長62米,南北寛68米,在甕城南牆修建有一甕城劵門洞,劵門洞上建有單簷硬山頂的閘樓,閘樓上有兩層12孔箭窗,閘樓下開有劵門洞,內有千斤閘。

西直門(京師內城九門之七)

1920年代 西直門箭樓、甕城和城樓

西直門(京師內城九門之七)

1924年北京西直門閘樓

西直門(京師內城九門之七)

西直門閘樓內的千斤閘

關帝廟:甕城內東北角建有一座關帝廟。

西直門(京師內城九門之七)

西直門城樓及甕城內關帝廟

(本文照片取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