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偉雄:本土戶外市場很多空白空間沒挖掘,包括登山、滑雪等領域

高管增持難補套現“窟窿”,三夫戶外如何破局

2018-05-17 08:16減持增持

近日,國內戶外運動品牌三夫戶外(002780.SZ)高管持續增持自家股票,不僅增持次數多,增持的人數也多。而此前該公司不少股東正處於減持模式,包括多位董監高。在其不太長的上市歷史中,頻繁的股票減增持,引發市場關注。

有業內人士告訴藍鯨產經記者,股東的減持和增持正是伴隨了三夫戶外業績的變臉,上市以來首次虧損、門店銷量不佳、多元化之路坎坷、市場環境不佳等,都嚴重考驗著企業未來的命運。不過,戶外運動市場中尚未出現引領行業的品牌,尚有許多空白之處可以挖掘,三夫戶外要做的是做好自身定位,找到一個細分領域深挖,否則無法擺脫“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

高管增持,難言利好

近日,藍鯨產經記者發現,三夫戶外的董監高開始增持自家股票。數據顯示,自2018年2月7日至5月4日,該公司董監高前後14次增持自家股票,合計增持數量約26萬股,累計增持金額約450萬元。

不過,這與此前的大規模減持相比,顯得有些微不足道。據交易所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年12月20日至2017年8月31日,三夫戶外5位董監高及其關聯人員通過大宗及競價交易共進行了12次減持,合計減持超過248萬股,累計減持金額超過1億元。對於剛剛上市3年的三夫戶外來講,這個數字非常可觀。

有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藍鯨產經記者,董監高的減持與三夫戶外的業績低迷不無關係。近日,三夫戶外交出了首次虧損的財報,據其2017年度報告顯示,全年實現營收3.51億元,同比減少0.53%;淨利潤虧損1290.87萬元,同比減少136.49%。

程偉雄:本土戶外市場很多空白空間沒挖掘,包括登山、滑雪等領域

對於虧損原因,三夫戶外表示,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長乏力,管理層積極拓展各項新業務,不斷加大自有品牌研發投入,大型賽事組織和戶外營地項目投入成本增加,伴隨公司人力成本和存貨跌價準備計提金額的增加,導致2017年度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首次為負。

程偉雄:本土戶外市場很多空白空間沒挖掘,包括登山、滑雪等領域

記者查閱其年報發現,2017年三夫戶外線下門店銷售收入幾乎呈全面下滑態勢,在全國5大區域中,4個區域可比門店銷售額同比下降,僅東北區實現增長,而在4個下降的區域中,3個區域呈現兩位數以上降幅。

此外,大量拓展新業務也耗費了三夫戶外的精力。2016年9月,三夫戶外發布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擬定增不超過6億元,其中,3.98億元擬用於三夫戶外活動賽事、營地+培訓、零售+體驗綜合運營中心建設項目;2.02億元擬用於三夫總部辦公及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此外,2017年3月,三夫戶外還對外宣佈斥資4億投建7個營地,項目建設期預計為3年,每年分別投入1.41億、1.86億和9140.30萬元。根據規劃,項目達成後運營期年均營業收入為4.14億,年均淨利潤6670.94萬元,稅後內部收益率為13.78%,稅後投資回收期(含建設期)7.47年。

然而,多元化業務並沒有給三夫戶外帶來預期的業績,反而拖累了公司發展。數據顯示,2017年,在三夫戶外子公司中,負責策劃組織戶外運動與體育運動的北京三夫戶外運動管理有限公司虧損126萬元;負責策劃組織戶外營地的推廣及營地教育培訓的北京三夫戶外運動技能培訓有限公司淨虧損335萬元。

同時,記者查詢到一份《三夫戶外:募集資金年度存放和使用情況鑑證報告》的數據,報告顯示,三夫戶外用於營銷網絡建設的項目在2017年虧損339萬元。在這一情況下,該公司表示欲尋求“活動賽事、營地+培訓”的“外延式”生長。

藍鯨產經記者就相關問題聯繫三夫戶外工作人員併發送採訪提綱,但截至發稿前並未收到回覆。 

如何破解“高不成低不就”

記者查詢三夫戶外財務數據發現,該公司經營性現金淨流入的金額自2014年開始逐年下降,並在2016年從淨流入轉為淨流出。也就是說,早在2017年的虧損出現之前,在營收持續增長的情況下,該公司經營業務流入的現金卻越來越少。

此外,公司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自2012起全部為負數。2012-2017年,6年間三夫戶外持續對外投資,因投資而流出的現金合計約1.64億元,而累計盈利金額僅為1.41億元。

程偉雄:本土戶外市場很多空白空間沒挖掘,包括登山、滑雪等領域

事實上,不只三夫戶外,國內戶外運動品牌日子都不太好過。探路者(300005.SZ)發佈的2017年年度報告顯示,該公司也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鞋服行業獨立分析師、上海良棲品牌總經理程偉雄在接受藍鯨產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三夫戶外是一個渠道品牌,沒有主營業品牌,業務相對不穩定。其上市後沒有做品牌聚焦,面臨投資者壓力的情況下走出多元化發展之路,難免出現虧損。另外,三夫戶外裝備較為專業,價格相對較貴,涉足的用戶範圍較窄。

“目前國內戶外裝備品牌都面臨一個問題,在主營業務沒有很大投入,產品品類沒有深度,盲目多元化把有限資源浪費掉。加上定位不清晰導致品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在高端市場與大眾市場都沒有立足之地。”程偉雄說。

廣州青龍林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魯旭皎則告訴藍鯨產經記者,戶外用品市場在剛剛興起時,市場上沒有品牌。2010年到2013年,戶外用品市場井噴式增長,品牌魚龍混雜,這也給很多品牌商錯誤的判斷,對戶外的定義不是很清晰。其實戶外是一個比較泛的市場,未來企業還是要走細分化道路。“企業需要判斷自己要朝專業級玩家裝備發展,還是走大眾化路線;是走多品牌操作,還是盯住一個細分領域做。”

事實上,在經歷了急速的發展後,近年來戶外市場已經有所回落。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7-2022年中國戶外用品行業市場調研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在經歷了2009-2013年的黃金髮展期後,我國戶外用品市場增速逐步放緩,到2016年行業增速已經低於10%,進入到深度調整時期。

研究報告還指出,2017年中國戶外用品銷售市場總額244.6億,零售和批發市場總額年度增長率為200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而造成戶外用品市場增速放緩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實體零售業的低迷,令依託其成長的戶外用品市場也受到衝擊,戶外用品線下實體店關門事件時有發生。

程偉雄認為,戶外市場其實還有很多空白空間沒有挖掘,包括登山、滑雪等領域,目前國內的品牌並沒有滿足這個市場。也沒有一個能真正引領行業的品牌,還是處於魚龍混雜的局面。企業可以選擇專業和大眾之間作細分,或者在某一單品類中作細分,孵化自己的品牌,挖掘產品深度。

“戶外講究的是應用場景,用戶的穿著習慣應該是一種研發性習慣,市場形成周期性很長。而中國的戶外用品市場僅有短短十幾年時間,企業的戰略眼光依然不成熟。以三夫戶外為例,其代理的大多是專業級品牌,但目前中國市場上專業人群不足。不過,從長遠來看,專業人群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有市場。”魯旭皎告訴記者。

程偉雄:本土戶外市場很多空白空間沒挖掘,包括登山、滑雪等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