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的相聲水平到底在全國屬於什麼地位?是不是除了北京,天津外最強?

小卓子23


陝派相聲特點是“邁”

  • 相聲形成於北京,繁榮於天津,並逐漸流行於全國乃至東南亞華人圈,這是大家的共識。北京相聲以“帥”特點,天津相聲以“怪”為特點——這恐怕只有資深票友才能區分,普通觀眾就看個熱鬧,就是常說的“外行人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 京津地區是相聲的大本營,西北相聲(陝派)在相聲界也擁有重要一席。陝派相聲形成於抗戰時期天津相聲名家張玉堂等京津一帶曲藝藝人為避戰火陸續內遷來到西安,結合西北民風民俗,逐漸形成了西北派的“”(豪邁)。

  • 張玉堂外號張燒雞,生於天津一個曲藝世家,他的大哥是“闊字輩”評書藝人張闊興。張玉堂自幼先學相聲,後學評書。張玉堂在相聲界屬於“寶”字輩,由焦壽海的徒弟楊少奎出面代拉師弟,正式拜焦壽海為師。

  • 上世紀末陝派相聲進入了低谷,人才青黃不接。當然這也是當時全國相聲界的共性,差點就鑽進博物館成為紀念文化。得益於新世紀初德雲社等小劇場相聲異軍突起,相聲又“活”了,而且紅遍了大江南北。陝派相聲也應勢而上,“青曲社”等陝派相聲團體逐漸嶄露頭角。

  • 有人因為近些年西北相聲劇場遍地開花,認為陝派相聲位居京津之後的全國第三位,這個結論值得商榷。就拿北京和天津相聲,誰是第一位呢?沒意義。各有各的特點,風格不同,觀眾群體不同。

京津陝地區外的相聲市場

  • 雖然不去評判陝派相聲的排位名次,我順便捋捋京津陝外其它地區的相聲概況,這樣或許可以讓看官自己內心有個簡單的評判依據。

  • 南京,六朝古都,坐落於南京秦淮河北岸的南京夫子廟

    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並稱相聲三大發源地,曾經集過一大批相聲表演愛好者。民國時期就有“曲藝三分天下,南京獨佔其一”之說法,足見南京相聲盛極一時。現代在曲藝界有“南張北侯”說法,其中的張就是相聲泰斗張永熙。但近年南京相聲逐漸走向沒落,也許是語言因素吧。2013年德雲社在南京開設分社,能不能克服“相聲過黃河,死一半,過了長江死光光”的怪論呢,我們拭目以待吧。

  • 東北,除了二人轉聞名全國外,東北相聲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北相聲是國內唯一抗衡以馬三立為代表的津門相聲的相聲勢力,楊振華和金炳昶是當時整個東北相聲的領軍人物。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笑星如鞏漢林、句號、王平、範偉等都曾經是東北相聲演員,但隨著楊振華遭封殺,其他相聲演員改行小品,東北相聲塌方式的衰落了。即便如此,東北相聲氛圍還是在的,否則德雲社哈爾濱分社也不可能存活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