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卖课又刷屏了,花了10000元的我想diss一下知识付费

论文式吐槽知识付费

(全文

3300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文章关键词:“知识付费/智商税/囤积型人格

昨天晚上和今早,朋友圈一片姨妈红,戏精网易的运营课程搅得普通人都恨不能学习一下运营,看着分销赚钱后,更是生怕自己落后被淘汰,好了,先别急着焦虑,听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先~

前两天,他又从朋友那儿知道了一个演讲的付费课程,说是能最快速的的让你从一个小白变成一个像奥巴马那样迷人的演讲达人,一想,确实,最近几次公司发言和社交活动中的自己总是畏畏缩缩,讲的东西也是罗里吧嗦、逻辑混乱,这个课程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并且朋友也买了,不能落后,马上准备付钱,准备支付的那一瞬间,他回想起一切,这样的场景,是那么的熟悉,好像有什么问题。

他查看了一下自己曾经购买的课程,都是最近更新未完成的提示,刚开始还像模像样地学了几节课,后来,看着越来越多的课程更新,本来想学的心态就成了焦虑,再后来,焦虑也消失了,变成了麻木和无视。但每次看到新的课程,还是想买...

他赶紧算了一下,各种各样的课程、咨询、听书、收费社群的花费,去年一年,已经花了1万多了,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等于他两个月的工资呢,到这里,他赶紧取消了刚才那个订单,好好的盘算了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事儿。

网易卖课又刷屏了,花了10000元的我想diss一下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的兴起

其实以上的一切,都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那什么是知识付费,其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那个时候,达官贵族找有学识的人,为他们出谋划策,争取夺利,甚至想让自己的儿女延续自己家族的财富和地位,这是最早的知识付费原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到,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有学识的人通过自己的学习,花费了时间、经历,结合自己的经验的知识,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只是量多量少罢了。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知识付费,变成了一项可大规模复制、工业化的产物,这个时候,学校就诞生了,我们交的学费,其实就是知识付费的一种。随之而来的,就出现了越来越细化的各种收费项目,比如培训、咨询之类,目的,其实也不变,就是为了让你具有更大的价值,能在以后的竞争中胜出。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快速发展的时段,我们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同类,还来自于机器人,再加上进入小康家庭的大部分人有了闲钱,强调艺术和品味等的学习就成了新的趋势,相应的付费项目也就应运而生了。特别是罗胖的罗辑思维,这几年对市场的教育,塑造了对于知识的推崇和精英化的意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五花八门的付费项目的出现。

我对于付费项目,其实是看好的,因为这毕竟是他人劳动的结晶,并且,如果你真的去学了、做了,你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就在于,绝大多数人,只为了满足那付款一瞬间的得到感,根本就没去学,更不要说做了。我们从最大的付费平台APP得到就可以看出,现在每个专栏每天的打开率,只有10%不到。

网易卖课又刷屏了,花了10000元的我想diss一下知识付费

关于囤积型人格和智商税

过去囤书,现在囤课。这其实是一种囤积型人格,这种特质大量存在于我们周围人们的生活中,像亚健康状态一样,难以觉察并且不自知。这种囤积的快感刺激着你的肾上腺分泌,你会有一种买到就学到的错觉,这种现象在办健身卡年卡的时候最常见,身材超棒的教练员、销售员一鼓动,你觉得自己马上就会变成他们给你描述的那个样子,于是就冲动消费了,结果,一年只去了10次,

这种囤积型人格的出现其实是有生物特性的,并且女性居多,因为在过去物资匮乏、劳动力低下,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和预防之后的灾荒,人类就喜欢在能获取物资的时候,使劲儿的囤积,特别是女性,在体力和劳动力都不如男性的时候,能搜集、会囤积变成了一项技能保存下来。

我们的父母这一辈中对于囤积的情况出现的更严重,一些塑料袋啊、玻璃瓶啊、包装袋啊什么的,都喜欢留着,甚至是本来吃不完的一口饭,他们都会多吃一口把它吃饭,

就是因为他们深刻的体会过曾经的饥荒、物资匮乏的时候,那种极度的节省行为一直保持到了现在,并且,有一些虽然看起来破烂的物品,是凝聚了他们的情感和回忆的,这就无法给他定价了,我们看不懂,就无法教导他们改过来。

到了最近几年,大家都开始学会用微信了,这种囤积特性开始在上面出现了,转发、收藏、点赞的行为不仅在我们爸妈的微信中出现,我们的手机里,也不例外,现在就翻看一下你的收藏,看看有多少信息是当时觉得好有用,以后可能会用到就收藏了的,到今天为止,你真的又打开过吗?甚至下次看到同样的信息,你觉得好有道理啊,再收藏一次。

网易卖课又刷屏了,花了10000元的我想diss一下知识付费

好了,这还是免费的囤积信息,当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趋势来临的时候,鼓励一切买买买的行为,告诉你你能从中受益且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受益,你开始信了媒体、明星的鼓动,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投资自己的行为买单,好了,囤课的行为开始出现了,并且最恐怖的是,当你逐渐理性的告诉自己这些课程似乎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时候,你看到你的朋友在学习,或者说在朋友圈宣布他买了这个课程(熟悉吧),那种怕掉队、怕落后的心态马上促使你下单,支付。

这两年流行一个说法叫智商税,简单的理解就是为你不了解的东西买单其实又没什么卵用的消费行为。由于大家的消费水平升级了,消费意识被调动了起来,但是认知还达不到一定的等级,商家或者知识工作者当然不愿意错过这么大的一块儿蛋糕了,那么最常见的,就会出现三种行为:

1、变着法儿的包装自己的课程,把市面上的很多课程学习以后融合在自己的课程里面,重新组织构建,成为一门新的课程,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能刺激你情绪的新名字,其实本质换汤不换药;

2、把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名词或者经典来翻译,然后构建一个新的概念,然后围绕这个新概念出一套课程或者出一套书;

3、把几门课程结合当下的流行点综合成为一个课程,并且通过付费社群的方式来进行监督和传播,其实内容,还是之前那些老的内容,只是多了个网络监督,并且,交钱是一开始就全交了的,恕不退换,后面课程/监督质量下降你也没办法。

由于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社交面和圈子都比较小,知识面也比较狭窄,所以,这几种行为的出现,非常的隐秘和有效,一不注意,你就会被收智商税,甚至还是囤积型的智商税。

网易卖课又刷屏了,花了10000元的我想diss一下知识付费

解决方案

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兴起,囤积型人格的解释和智商税的理解以后,其实相应的,我们就可以找到解决知识付费焦虑的办法了,其实很简单。

1、选择自己领域的或者和自己相关的学习

我并不反对知识付费,反对的是盲目的囤积的行为。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学习是难以进步的并且可能被淘汰的,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万事通,我们能做的,只是在自己的领域精耕、深挖,让自己成为该领域的头部,或者区域头部,那个时候,你的平台是可以平移切换的,资源,也就会自然朝你倾斜了。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方面都擅长,所以,这样看来,选定一个领域、一个主题的学习,然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最快捷、最没有焦虑的方式;

2、不要被新概念蒙骗,不要为焦虑买单

有时间的时候多读一些经典,特别是一些国外的经典书籍。我自己最大的体会就是,当你读了大量的书籍之后,你会发现,很多知识其实是被重提或新包装的,看起来是一些新概念,其实早就出现了,只是你不知道。比如看了《穷查理宝典》之后,我对于思维模式,复利效应和系统思维马上就有了认知,当看到一些人用包装过的概念来忽悠我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容易被骗。

然后就是不要为焦虑买单,这种焦虑最大的出现是在你身边的朋友中,并且越是关系密切的,带给你的焦虑越大,我们要明白,每个人的认知是不同的,并且倾向和时间重点也不同,所以,对于人家来说重要的事儿不一定是对你很重要的,再说了,可能人家还没有意识到你所说的这一切。你根本不用焦虑,信息时代的思维模式,应该转换成为搜索式的学习而不是囤积式的学习,也就是当你需要的时候,你知道去哪里搜索学习就够了。

3、学了不去做,然并卵

信息到知识到技能的转变,才是真正的学到,真正的去做,把学到的东西用在生活中,内化成自己的习惯以后,学到的东西才会发挥作用。我们喜欢去追求新的知识、新的概念和新的体验,把曾经看到过、学到过的东西丢一边了,实在是不值,真正正确的做法是,建立自己的学习资料库,分类整理,把新学到的东西和旧的东西联系起来,然后比较两者的差异,最后形成关于自己的新的知识。

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没有行动,永远记住一句话:别把收藏当学到,别把买到当做到,别用囤积来缓解你的知识焦虑。好了,终于又回到开头的题目了,网易这波把直销套路结合到运营宣传的策略,我服~

我是尾巴~

❤在这里,看见成长的自己❤

我是麦子,三甲医院最能唱歌的,唱歌里最能码字的~

欢迎在下方的留言区与我互动,或查看我的历史文章,里面已经有

100余篇共25万字原创成长类干货文章!你的关注和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