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具有怎样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熊吧吧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和世界观主要是天道和人道。

天道的大道理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万物始于无。”说明这个世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

《道德经》除了阐述对宇宙的认识以外,主要中心思想就是讲了天道,人道天人合一的道理和世界观。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是说要人们不要私心杂念缠身,欲望太强。强调人们恩德布施万物而不求回报。要有博大胸怀,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上善若水”是说要有”水”一样情操,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

”不尚贤,使民不争。”教育人们不要欲望浓重,看到大富大贵亿万豪客,也能身心安然,不起歹心。

要让人们知道”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道理。

不但人民群众知道这些道理,国家的军队也要懂得”善为士者不武”,我们的军队将领不要以强称雄,要知道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不会轻易战争的。

在《道德经》里的这些论调就是对世界观所阐明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致虛极守静笃”的道教方法,使天下达到和谐无争的社会家园。


愚叟抱瓮


若论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当解析圣人老子为何留下五千字的经文传世?而道德经又展示了怎样的世界观呢?下面听吾细细述说。

道德经由来:

春秋时期,传说函谷关守将伊喜用望气术察觉即将有圣人从东方而来。不久,果真有一老者骑着青牛,往函谷关走来。伊喜大喜,恭恭敬敬的接待侍奉老者,并苦苦哀求老者传授成圣法门,于是老者留下五千字经文,并潇洒而去。伊喜如获至宝,遂认老者为师,学习经文,并将之命名为《老子》,因为留下经文者即是鼎鼎大名的老子——李耳。后世人因经文内容划分,亦称作《道德经》。






道德经内容分上下两篇:道经篇和德经篇

道经开篇即明义,直接用成道后的宇宙观描述这个世界的终极奥义。世界上存在的与不存在的,皆出自于——“道”。

存在的指我们所知所感的世界万物。

不存在的指比如梦中的世界一样,是不存在的。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讲“道”是无法讲出来的,讲出来就不是道了,只是用“道”这个字表述那个终极意义。下一句意思同上。这一章是讲述这个世界是由“道”组成。


下面第二章到第十六章,是阐述修道理论和修道方法。尤其系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讲明,修道就是要修到念头虚无,静到极致,然后才有“归根”、“复命”,庄子说咱们平常人是假人,要通过修炼才能返璞归真,回归到真人来。真人者,黄帝内经上有记载: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而能达到真人的程度才叫归根,复命。毫无疑问,老子就是这个程度的真人,又因他留下道德经传世,有教化的天大功德,故世人称其为圣人。一个组织因想把老子的教化思想传播给更多人,所以成了道教。


回归正题,德经篇就是具体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行事建议,给人指明,修道就要修德,德都修不好,谈何修道。为何要修德,因为德行越近于完善的人,其修道的修行就会并遂之涨,甚至修德到最高处,也是道了。如下原文:

修 之 于 身 , 其 德 乃 真 ﹔修 之 于 家 , 其 德 乃 余 ﹔修 之 于 乡 , 其 德 乃 长 ﹔修 之 于 邦 , 其 德 乃 丰 ﹔修 之 于 天 下 , 其 德 乃 普

如一一赘述,非长篇大论不能详尽,若概括来说,道经篇讲修道的,德经篇是讲修德的。两者合一,就是教人成为德行完满的成圣方法之书。

所以道德经核心思想,是教人由凡成圣的方法。这也是老子为何留下此经文之初衷。世界观只有成道后才能明白那不能道之“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刚日读史


我是远方,我来回答,读道德经前若你能了解人的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那你理解道德经会更加深刻,如果你了解哲学是什么,那你便能更深层次的读懂道德经!

人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动物,没错,自然界的,具有和其他动物一样的自然属性,这种属性是动物的原始本能的最基本的表现,所以由着欲望发生的心理和行为就是人自然的一面。

当然人类在经历了上万年的文明的发展后形成了一个相对系统的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里,我们要遵循社会的游戏规则,不光不能偷,不能抢而且还要尊老爱幼,扶贫济弱,一整套法律体系和道德规则,我们在群体中要表现得优秀就必须压制自己原始的欲望,这就是我们社会属性的形成,克制欲望的心理就是社会性的一面!

一方面是克制,一方面是欲望,所以在内心就会有矛盾,这就构成了我们复杂的人性。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回到正题,老子写的道德经也是从其他地方借鉴了一部分,首先老子说了道,这个道就是一种大自然的规则,所以道德经是一部唯物主义哲学,因此老子只能是圣人,而不是神!不像佛经是唯心主义哲学,因此释迦牟尼就是佛,成了神仙。

所以我们就能知道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不管是政治观,还是人生观,还是价值观,我们要顺其自然,因为道法自然,我们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去办事!




远方的扶桑花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辩证”。“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可以从这一句看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下面用佛学的观点来解释。万物生起是有发展过程的。我们的世界最初是怎么生起的呢?《楞严经》有明确的讲解、分析。简单的说,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都是“佛性”。“佛性”就相当于“道”和“一”。我们这个世界的起源就是“佛性”分化出了“心”和“物”,这就是“一生二”,也就是“有生于无”(佛性具有“空”性)。“心”和“物”经过长期的演化,成了山河大地及种种生物,这就是“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万物生于有”。

也许我的解释并不是老子的本意,但是老子的本意谁又能做定论呢?大家只是通过我的解释来看我——也就是《道德经》注我罢了。

阿弥陀佛🙏




圆照居士


有人说易经是万经之首,可想:人类初始或人生之初,除了本性以外,最先感悟到的就是白天与黑夜之阴阳。也就是说,主观之人类所感悟到的客观文明之文化都是以起端的阴阳而展开。所以我们老祖先发明了阴阳之象的“太极"之符号,那可说是作为老祖先初始文明之宝库。经过初始历代祖先文明的不断积淀与收藏,可说是前秦时期社会儒学文明之结晶。随着历史进程进入春秋时代,社会关系矛盾激化,社会文明难从承受思想之发展,有些己处于原地踏步状态,许多儒学先驱们为忧国忧民而纷纷发表各自主张。故而产生了百花齐放之文明,其时老子审视天下万物运行造化之规律,纵观历史之毖端,从主观唯物观点,独特之智慧深悟并编写了《道德经》。其核心思想是明确道神为万物之源为信仰,以道造化天下万物而成法“道法自然"为宗旨,阐明人生之道的主观思想与理解客观之自然道法,并以其为用的“天人”关系的宇宙观。同时又以“道法自然″之观点,充分认识到灵性之人类必以道法而修德、以道法而规范的人道法制治理的世界观。


发现128041785


这个题目还笼统,太抽象,我已经删了好几次了。郁闷,我思虑了几天,笼统的说说。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通篇都是在讲道。马王堆出土的老子五千言,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先修德而后寻道,意思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知识,思想,眼界达不到的时候,不了解静的境界,不知道静的真谛,你也找不到道的影子。

然后再来说说道,道是老子在易经的基础上归纳的,易经说万变不离其宗,是什么力量推动,定义的规律,冥冥中不可知的力量称为道。

现在有句话说的好,科技的尽头是神话,我再加句,神话的尽头是道。

至于宇宙观,世界观。都在一句话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照现在科学解释一下,宇宙是由一个原点发生爆炸,慢慢产生星云,星云聚合慢慢生成空间和星球,经过许多年地球上慢慢的有了万物,再后来有了智慧。道,不可名的形态生成了原点,就是那个一,一经过爆炸生成了空间和星球,在地球上称呼为天地,就是二。等到人类有了智慧,给天地万物以认识并且命名,就有了万物,拥有了智慧,文化,知识的人就是三。万物本来就在,是人类赋予它名字。

道德经请看马王堆版,?至于谁能从里面学到什么,看自己的认知,习惯,职业。


堇行小筑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末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其核心思想高度概括!

《道德经》成文背景是老子辞官西行经函谷关,函谷关令伊喜惧上责或求解于老子遂得五千言书!即《老子》!所谓千人千解读!所有后人的理解论点都可为老子思想所含概并可在原文中寻得原句!所以后世凡人大可不必咬文嚼字摘章寻句妄言老子!

伊喜为用而求书,后世读者也应如此!关于此有幅集句名联:∥

上法无为,行不言之教,

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

如此宇宙观和世界观老子,伊喜也会赞同!


问道凡夫


作为系统阐述哲学 、社会学、行为学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其核心思想是:自然。典型表述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对宇宙观、本体论有较完整的表述。认为宇宙及万物的生成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信二千年后的西方哲学家康德关于宇宙起源的“星云说”,必定受了老子本体论思想的影响(康德是十分接受并吸收东方思想文化的哲学家,其”星云说”简直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具体注解)。

《道德经》提出了人类遵循自然、效法自然的具体观点:效法天地,催生万物涵载万物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大公无私;效法水,位卑而品高、柔以克刚、顺以致远的处世态度和进取之道;效法山谷,容纳万物、生生不息的宽广胸怀。并通过效法自然的理论阐述,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最高理想一一“不知有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儒家追求);其次,畏之(法家追求);其次,侮之”),主张“无为而治”一一不刻意“为”、貌似“无为”之“为”,对每个社会成员而言,其最高追求是让人们在内心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发挥出最佳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道德经》始终贯穿了完整的辩证思维: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下,前与后,音与声,盈与缺,满与损,祸与福,等等,构成了完美的对立统一体。

总之,“在天为道,在人为德”。《道德经》是一部探究宇宙真理用于社会实践的伟大经典,而老子他老人家又是那么谦恭地告诉大家:客观规律的”道”,似可道明,实际已非真正的恒常之”道”;人们藉以表述事物的概念”名”,似可状物达意,实际上人们的概念并不能准确表述事物本身。(道,可道,非 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认识和表述,是十分肤浅、片面、局限和模糊的。而本人对《道德经》的理解,更是万分的肤浅、片面、局限和模糊。引玉而已,而已。勉哉!吾侪勉哉!


山海村人


老子的《道德经》由道经与德经两部分组成。其道经中的‘无为’是它的核心思想,也是人类最早的辩证唯物史观,无为即是道,道即是无为,慨念很抽象,我们只能从概念上意会的加以认识和理解。宇宙天地万物一切从无中来,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相符,又与自称为(神)的创世说截然不同。无,可生有,有又可生无,相辅相成组成同一事物,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老子的自然宇宙之道。

‘无为而治’是老子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提示人的行为既要不可为而又可为,要顺其自然而为,不可逆道而为,柔以克刚的‘上善若水’是其一意。


宋老头62443390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有人说是谈宇宙观,有人说是淡治国,说法不一,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理由。

我个人认为老子是用道法自然的观点教导圣人如何治国。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两个基本观点。他的思路很独特,仔细观察了大自然,领悟了自然规律,那就是柔弱胜刚强,以及无为。他举出了很多弱小的事例来说明他的观点,如水,婴孩,雌性动物等,他一反常态不赞扬强大,而歌颂弱小。他说:上善弱水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并指出万物皆生于道服从道,道无所不在,且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他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刻意人为!因为刻意人为违反道的原则。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正因为无为,故能无不为。道生万物,生而不恃,任其自然发展,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养育万物,养而不宰,从不夸赞自己的功劳,所以万物归服。且他说反者道之动,道是周而复始运动的是有生命的。所以,圣人治国应处无为之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非常形象的治国比喻。不能老折腾,要无为而治,顺道的自然法则而动,便可治理好国家。

若想做到老子的教导,太难了。无为而治太高深,境界太高。但道法自然人人都该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