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監中的第一名將:百戰百勝卻殺伐過重,屠殺俘虜築成京觀!

中國古代的太監,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裡都是陰陽怪氣,深居在宮廷侍奉皇族的奴隸。事實上,中國曆朝歷代的太監中也有一些比較強勢的太監,他們不僅把持朝政,禍亂朝廷,甚至還出現過統兵打仗,百戰百勝的將軍太監,他就是唐朝玄宗一朝幾乎與高力士齊名的著名宦官楊思勖。

中國太監中的第一名將:百戰百勝卻殺伐過重,屠殺俘虜築成京觀!

楊思勖的故事要從唐朝最著名的一扇宮門玄武門開始說起。自從唐太宗李世民在這裡殺死自己的兄長奪得皇位後,這裡就成了兵變的代名詞。到了玄宗父親唐中宗李顯在位時期,性格懦弱的李顯被他的皇后韋氏以及太平公主這兩個女人牢牢控制。而韋后的這股勢力最終的目標是要效仿中宗的母親武則天那樣臨朝稱制甚至是黃袍加身。因此,中宗的太子,也就是玄宗李隆基的哥哥李重俊成了皇后的眼中釘,必須除之而後快(太子不是韋后所生)。

而隨著皇后不斷地打壓和構陷,太子李重俊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再等下去只會坐以待斃。於是太子聯合羽林衛大將軍等人矯詔發動兵變,率領300名精銳攻打皇宮,決心剷除韋后等人的勢力,讓自己的父親重新掌權。而韋后得到線報後立即誣告太子謀反,要篡位。不明就裡的皇帝李顯以為太子真的要謀反,馬上登上玄武門與叛軍喊話。

中國太監中的第一名將:百戰百勝卻殺伐過重,屠殺俘虜築成京觀!

就在叛軍猶豫不決之際,玄武門突然打開,一員身披鎧甲手握長刀的武將單騎衝出城來徑奔太子的叛軍,叛軍為首將領猝不及防,被一刀斬於馬下。叛軍本來看到皇帝就害怕,現在眼看自己的領兵將領被殺,立即作鳥獸散。太子眼看大勢已去,怕韋后加害,率領殘兵向終南山跑去,最終在半途被自己的親兵殺死。而那個衝出玄武門一夫當關的武將不是別人,正式太監楊思勖。

中國太監中的第一名將:百戰百勝卻殺伐過重,屠殺俘虜築成京觀!

由於在兵變中的突出表現,楊思勖得到中宗的大加讚賞,官位也進一步得到提升。而此時從楊思勖並沒有被喜悅衝昏頭腦,他敏銳地察覺到更大的政治風波即將到來。中宗三子李隆基不僅會為自己的大哥報仇,也註定會和韋后的勢力展開最終的較量。而楊思勖必須在二者中間做出明確的選擇。果然,僅僅三年後,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和自己的姑媽太平公主,楊思勖在政變中全力支持李隆基,並充當宮中內應,立下汗馬功勞。

玄宗繼位後,楊思勖和高力士一起成為玄宗最為信賴和依仗的兩名宦官。不同的是,高力士主內,楊思勖則主外。由於楊思勖武藝高強,唐玄宗經常派他帶兵平定叛亂。自玄宗繼位以來,楊思勖先後平定過越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等地的叛亂,。這些地方在唐朝都是不毛之地,少數民族聚居。楊思勖憑藉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因地制宜,百戰百勝,成為一名功勳卓著的軍事將領,被玄宗授予從一品的驃騎大將軍,打破了太宗規定太監官銜不得超過三品的祖制。

中國太監中的第一名將:百戰百勝卻殺伐過重,屠殺俘虜築成京觀!

然而,楊思勖有一個為後世詬病的缺點,就是對待戰俘的態度極為殘忍。由於他受過宮刑,因此心理上是扭曲的。在對待戰俘的態度上,他幾乎於後來的蒙古人如出一轍,但凡是他帶兵平定叛亂,叛亂地區必然斬草除根,夷為平地。無論戰敗的還是投降的人一律誅殺殆盡,並且將數萬人的屍體堆疊成山,築成京觀,並邀請隨軍將士觀看取樂。

開二十八年,耄耋之年的楊思勖去世,得到玄宗厚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