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PK劉強東:爲什麼阿里賺了很多錢,而京東一直在虧?

中國電商產業,體量最大的兩大巨頭,無疑是馬雲執掌的阿里巴巴集團和劉強東執掌的京東商城,其餘的幾家,市場份額少到幾乎可以忽略。

馬雲PK劉強東:為什麼阿里賺了很多錢,而京東一直在虧?

一個是最大的自營電商,一個是最大的平臺電商;一個用物流號令天下,一個攜流量統帥三軍。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它們之間的競爭將是整個電商行業的主旋律之一。但近年來,相比京東連年虧損的狀況,阿里的勢頭良好並有繁榮擴張的趨勢,二虎相爭,究竟誰勝誰負?

1阿里VS京東——優勢剖析

阿里優勢:大而強

馬雲PK劉強東:為什麼阿里賺了很多錢,而京東一直在虧?

【GMV】2014年第三季度,京東GMV是人民幣673億元;阿里巴巴同期GMV為人民幣5557億元,是前者的8倍。

【市值】截至美國時間上週五晚,京東市值329億美元,阿里巴巴市值2434億美元,是前者的7倍。

【盈利能力】2014年第三季度,京東淨收入290億人民幣,淨虧損1.6億元;阿里巴巴同期收入人民幣168億元,淨利潤68億元,盈利能力遠超京東。

【用戶】2013年,京東年活躍用戶數為4740萬;阿里巴巴在其2014財年的活躍用戶數量則為2.55億,約為京東的5倍。

【移動化】移動就是未來。2014年第三季度,京東移動端GMV佔比29.6%;同期,阿里巴巴移動端GMV佔比為35.8%。

從體量層面看,無論是市值、GMV(商品交易總額)、盈利能力還是生態圈的繁榮程度,阿里都遠超京東。單從體量層面看,京東並不具備與阿里平起平坐的資格。那麼,京東的優勢在哪?
京東優勢:正品+物流
眾所周知,京東是自營為主的電商,B2C是其根基,阿里是平臺電商,B2C(天貓)和C2C(淘寶)並重。這種模式差異使得二者成為了兩家完全不同的企業,在產品和體驗、平臺公信力方面大相徑庭、各有優劣。

【產品】在產品方面,淘寶產品的種類豐富度,而且阿里並不染指產品,賣家依靠市場導向形成一個品類繁榮的大集市;相對而言,京東以自營為主,品類擴張的成本很高,對商品的質量和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門檻較高,品類較少。但在產品的品質方面,京東對商品的把控力度更強。長期以來,京東一直以“正品行貨”自居,尤其在3C、家電等標準品方面,相比淘寶上假貨水貨氾濫、李逵李鬼並存的現狀,京東在“正品行貨”形象的塑造上顯然更有優勢。向右滑動查看更多
【物流】物流一直被認為是京東的核心競爭力,京東自建物流可以保證商品及時送達,可以進行貨到付款,快遞員未來還能當做推銷員使用,成為O2O的線下流量入口。阿里自己不賣商品,所以物流服務通過四通一達等社會化物流企業來解決。
綜上所述,在正品形象、物流體驗上京東優勢較為明顯;而在淘寶越發被詬病的今天,阿里要想捍衛自己的電商帝國,既需要大力扶持天貓,又需要不斷完善物流環節,挑戰不小。
2
模式之爭與格局較量
京東做的是零售業+物流業,阿里玩的是商業地產+互聯網廣告。

零售業和物流業的錢需要一分一分賺,效率就是生命,所以京東註定經歷坎坷;地產業和廣告業都是暴利行業,成本低、來錢快,阿里的連續盈利一點都不奇怪。

【盈利模式】自營電商,自買自賣,京東賺的是差價。除去倉儲、物流成本,利潤微乎其微。加之,京東一直在大肆興建倉庫、擴充配送隊伍,有著這些投入做為背景,不難理解為何京東一直虧損。而阿里巴巴不管商品、不管物流,只需負責經營好流量,就可坐收租金和廣告費,毛利奇高,風險極低。
馬雲雖富,卻是建立在數百萬商家掙扎生存的前提下;劉強東雖窮,但效率未必就不能致勝。
【生態】京東的策略是做更多的環節,交易是基礎,延伸至倉儲、配送、售後、營銷等其他環節追求更好的服務和更大的盈利空間。這意味著,品牌商跟京東合作,只需要專注在產品的生產階段,流通環節交給京東來做,比較符合專業分工的理念。可以說,京東是零售服務商,是為品牌商打工的。
在阿里的體系內,上述十個環節仍然需要由賣家自己來做;而且,為了爭搶流量賣家往往還需要付出更多的額外成本,競爭成本暴增,生存狀況普遍艱難。這也是最近幾年越來越多人感嘆在淘寶的生意不好做的原因。

總之,阿里的模式雖然賺錢容易,但商家之間競爭激烈。當然,京東的重模式也並不完美。按照劉強東的計劃,京東希望未來能擁有60萬名員工,這樣的擴張節奏,蘊藏的風險十分巨大。管理一個擁有60萬名員工的企業,保持零售和物流兩個方面的效率第一,絕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3

眼界決定高度,思路決定出路。

梳理阿里巴巴的歷史不難看出,馬雲最懂“順勢而為”的重要性。他抓住了21世紀後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每一個高增長點:外貿轉型、零售業變革、信用缺失以及中國基礎物流落後等,並將其變為公司轉型的方向。在電商業務之外,馬雲也希望依託支付寶打造一個新的金融帝國,同時,馬雲還在涉獵醫療、教育、文化等產業。可以說,哪裡有風口,哪裡有金錢,哪裡就有馬雲。

而劉強東則似乎鐵了心要在零售行業紮根,除了金融,京東很少參與主業之外的其他業務。零售業賺錢不易,但京東就是要啃這塊老骨頭。不過,最近兩年,京東也在做出改變。劉強東曾期望,京東金融未來十年內要撐起京東70%的利潤。理財+供應鏈貸款+消費貸款+平臺業務+眾籌,京東手握自己的用戶和數據,也在爭取另一個春天。

但在塵埃落定之前,京東和阿里的競爭還將持續。圍繞農村電商、O2O等新興領域,雙方短兵相接、爭個你死我活也不意外。對供應商和消費者來說,有競爭才會有越來越好的產品、持續改進的服務。

至於最終誰將勝出,則是由體量、格局、管理、文化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管是京東還是阿里,各自的優勢和劣勢並存、機會與風險同在,決定其勝負的也許不是對手,而是趨勢和自我革新的速度。

在言職課堂《用案例塑造財務思維》中,主講人楊國超老師分析了京東的經營發展戰略,以專業的財務思維方式分析問題,以生動有趣的案例講解問題。在阿里和京東競爭的案例中,主講人楊國超老師透過當前電商企業巨頭的現狀分析,以財務思維研究其經濟學本質。這樣的課程,不同於教科書裡寫的,也不同於新聞裡解讀的,它將鮮活的案例、生動的故事融入課堂教學,用經濟學思維解讀日常生活。

然而,財務思維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它需要時間,需要輔助,需要一天天地留意練習,想學到更多更有特點的財務思維來給你的職場助力,請關注頭條號“言職有理”言職課堂《用案例塑造財務思維》,滿滿乾貨知識,隨時Get!

陪伴最有夢想的你,

成長為實現夢想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