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車科技與太和文明論壇達成戰略合作

車車科技與太和文明論壇達成戰略合作

9月7日-9月9日,由太和智庫主辦的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在京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科學文化·未來倫理·共同價值”,其意在於挖掘人類共有的科學精神,培育健康的科學文化,於現代科技高速發展進程中探究未來科技與社會倫理的和諧共生之道,促進人類共同價值的建構昇華。捷克前總理Jan Fischer、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吳海龍、IBM副總裁沈曉衛、谷歌中國副總裁林妤真等國內外官員、學者、企業家出席論壇並發表演講。車車科技成為太和文明論壇戰略伙伴,CEO張磊受邀出席前沿科技分論壇。

21世紀以來,人工智能與生命科技等前沿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打破人類傳統行業模式的同時,也衝擊著人類的思維模式的瓶頸,大量非創造性的工作也在逐步被人工智能代替。在此過程當中,人類倫理也將受到人工智能技術的衝擊與挑戰,“人”的定義甚至可能會被改寫。洞悉未來,對於人類社會能否永存至關重要。只有瞭解最前沿技術,把握最新科學發展趨勢,才能建構科學文化與未來倫理。

伊琳娜·博科娃說,人類作為一個大家庭,要解決和自然共存的問題,因此倫理、科技、氣候變化以及如何共存是目前面臨的最緊迫的挑戰之一。主席在2014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演講中談到,我們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文化、不同政治體系的世界,不同國家的人能夠成為相互聯繫社會的一分子,從而實現共同發展。

吳海龍表示,人文交流的目的是 “增信釋疑、互學互鑑”。人文交流是促進和夯實國與國之間關係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人文交流有著極大的普遍性和廣泛的覆蓋面,直接面向國外民眾,對象多元,方式靈活,話能說透,事能談深,政治風險低,敏感度小。因此,人文交流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黑斯廷斯中心高級顧問 Wendell Wallach表示,現在有很多學者,計算機方面的專家、科學家,一直都在思考怎麼樣能夠解決倫理問題,包括計算機、機器人中間的隱私、倫理問題。事實上我們是把許多不同領域的人融合到一起,大家一起參加一些工作坊,互相分享工作內容、所做的研究。如果沒有AI,沒有機器人的話,可能帶來什麼樣負面的影響,或者如何把這樣帶來的益處最大化的同時,並且把風險最小化。

前沿科技分論壇 Jordan Shapiro認為,AI意味著我們怎麼樣確保可以不斷傳承人文價值觀。在不同世界、不同思維方式下,還能傳承幾千年以來的人文價值觀。所以我們要改變技術,可以把人類的事情做得更好。

車車科技與太和文明論壇達成戰略合作

車車科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車險開放平臺,經過四年的積累,用戶突破2000萬,累計保費成交規模60億。目前車車科技可對接80多家保險公司,打通線上線下場景,實現一站式投保服務,為200多家互聯網公司,100多萬自然人提供車險交易運營服務,服務500萬代理人群體。

太和文明論壇的“太和”二字,來源於古老的典籍《周易》,指的是“自然賦予萬物獨特稟賦,成就各自品性,協調萬物並濟,才能達至最高和諧”。這種“最高和諧”的境界,即“太和”。要想達成“太和”這一境界,需要與會的各行各業成員共同將“太和”落實到實際行動當中,匯聚全球智慧,促進人類文明與科技文明的和諧發展,共同繁榮。在科技發展的推動下,人類將擁有更有智慧、更有尊嚴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