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日報》:從生人變熟人 從熟人到家人:青島鄰居節讓鄰里守望相助,共同成爲社區「主人」

《大众日报》:从生人变熟人 从熟人到家人:青岛邻居节让邻里守望相助,共同成为社区“主人”

《大众日报》:从生人变熟人 从熟人到家人:青岛邻居节让邻里守望相助,共同成为社区“主人”

記者:薄克國

《大众日报》:从生人变熟人 从熟人到家人:青岛邻居节让邻里守望相助,共同成为社区“主人”《大众日报》:从生人变熟人 从熟人到家人:青岛邻居节让邻里守望相助,共同成为社区“主人”

“遠親不如近鄰,住在一起就是一家人,鄰居節讓原本不熟悉的鄰居走出家門,歡聚在一起,社區成為一個和睦大家庭。”談起鄰居節,青島市李滄區興城路街道沔陽路社區居民蘭春豔評價說。

《大众日报》:从生人变熟人 从熟人到家人:青岛邻居节让邻里守望相助,共同成为社区“主人”

沔陽路社區成立於2015年,外來人口多,鄰里相對陌生。為了拉近鄰里關係,社區連續兩年舉行“新鄰里e+親”鄰居節,開展包餃子、百家宴、鄰里卡拉OK、“草根”社團招募等活動,引導居民鄰里相識,打造“家庭和睦”“鄰里友愛”的社區文化氛圍,實現社區居民從“生人”到“熟人”,逐步成為“親人”“家人”,共同成為社區“主人”的轉變。

《大众日报》:从生人变熟人 从熟人到家人:青岛邻居节让邻里守望相助,共同成为社区“主人”

如何讓鄰里之間走動起來、熟絡起來?青島的選擇是舉辦鄰居節。像沔陽路社區這樣,該市鼓勵引導社區運用“互聯網+”模式,通過建立小區QQ群、微信群等新媒體平臺,加強鄰里聯絡溝通,讓鄰居節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相得益彰。

青島鄰居節,從街道社區起步,逐步發展成區市乃至全市百姓的節日;從一個孩子的天真夢想,譜寫成青島整座城市的動人樂章。

鄰居節最早是由原四方區根據市民孫睿涵小朋友倡議舉辦的群眾性文化民俗活動。2005年,四方區在全區開展“鄰居節”活動。2013年,四方區和市北區合併為新市北區,“鄰居節”逐漸成為覆蓋新區的百姓節日。經過10多年完善拓展,從最初幾個街道社區、十幾項活動,到全區19個街道130多個社區、每年近500場特色活動,規模不斷壯大,理念深入人心。其他區市也開展相應活動,如市南的“社區鄰居節”、城陽的“市民節”、即墨的“鄰里節”等。

青島緊扣時代脈搏,提出“大鄰居”理念,每年加入新元素,載體不斷創新,呈現百花齊放的特色。市南區外籍居民數量多,中外文化交流活躍,開展“左鄰右舍”中外一家親活動,邀請來自俄、美、韓等國家的外籍居民,與中國鄰居一起寫書法、包水餃、剪窗花,不僅使外國友人感受到中國鄰居的友善,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推介了青島的良好形象;市北區針對舊城改造,推出“拆遷不拆情”“尋找老鄰居”等系列活動,水清溝街道、即墨路街道相繼舉辦“筒子樓幸福宴”,為因拆遷即將分開的老鄰居們提供互留聯繫方式,永續鄰居情誼的機會;李滄區城市硬件建設日新月異,為同步提升居民素質“軟實力”,推出“悅讀·悅心”全民閱讀活動,使鄰里共讀的學習氛圍更濃厚;膠州市歷史文化傳承悠久,舉辦“家秀”活動,通過優秀家風家訓評選、家庭美德講解等方式,引導市民守規矩、講道德、重家風;城陽區把春遊踏青農家採摘等應時活動融入鄰里關係的改善;青島西海岸新區結合“我們都是新區人”群眾大討論塑造西海岸鄰里情;萊西市提倡鄰里共同健身重溫世界休體大會的健康理念。這些量身打造的鄰居節活動為各區市重點工作的順利推進,化解難題,增添助力。

2016年、2017年,在繼承發展市北區“鄰居節”基礎上,青島市以“鄰里一家”為主題,在全市連續開展兩屆“鄰居節”活動,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受到市民們普遍歡迎。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青島市鄰居節共組織2300餘場次活動,60多萬人參與。通過開展“鄰居節”活動,青島市居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升,思想道德主流積極健康向上,社會風氣持續向善向好。

“鄰居節始終將‘老百姓自己的節日’作為活動定位,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著重設計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活動載體,讓鄰居節更接地氣、更有人氣。”青島市文明辦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發展,“鄰居節”逐步形成良好運作模式和成熟活動載體,成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響亮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