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蜀山廟記

據明萬曆戊申年始編《汶上縣誌-方域志》載:“邑之湖為南旺即古之大野澤也。中為長堤。漕渠貫之,劃而為三,在漕渠之西曰西湖,其東曰蜀山湖周圍65裡,水漲出長溝減水閘入馬坊湖”,因湖中有蜀山而名。

蜀山寺位於汶上縣城正南20公里蜀山湖的湖底部。蜀山孤島距周邊村莊少則四五里,多則十里之外。蜀山古廟建築群獨佔蜀山西側。

蜀山佔地面積有三十幾畝地左右,是一片慢慢隆起的高地,山坡都可耕種莊稼及樹木。如僅計算山體石質暴露凸出的實際面積,大約有四米寬七米長,僅相當一大間房面積多一點。主體山向一大塊扁平而又橢園的巨石,山高出地面有半米左右,觀山的人可隨身坐在橢園的蜀山,山頂之上。如圍山而坐,可坐上70-80人,可謂滿山盡人不過百。所以蜀山說是個山,倒不如說是塊大石頭更準確。

具傳說,泰山、嶧山、蜀山為玉皇大帝的三姊妹山。蜀山老奶奶為三,嶧山、泰山為二姐大姐。遠古三位神佛奶奶分掌泰山、嶧山、蜀山。造山時,蜀山增長最快,分管山神的仙人,見蜀山長快要超過二位姐姐,立即派分管山的神仙把蜀山頂砍去,並令小和尚多燒開水,一個勁的往山頂上澆灌---就這樣蜀山才停止了長高,留下現在低矮的樣子。但神佛另有旨令:水漲山也長不準水俺沒蜀山。千百年來一代代老人傳講,再大的洪水,從沒淹沒過這個又小又矮的蜀山。

蜀山雖小可名氣不小,真乃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千百年來當地群眾十分敬仰蜀山老奶奶,每當初一十五前來燒香頂禮膜拜的信男信女擦摩肩接踵。平日裡前來朝拜求籤神護者,也是絡繹不絕,求籤唸佛大都應心隨願。每年的陰曆四月初八是蜀山大廟會,遠距千里之外的山西、內蒙、河南都有不少人趕此廟會。當地人更視為蜀山為周邊最大廟會。所以蜀山山小,名氣與神靈卻是聞名遐邇。

據說解放前蜀山規模規龐大,廟宇幾十間,方丈僧人幾十人,廟地百餘畝,車俱成套,騾馬成群,僧人守山護衛,狼狗狂吠護門。小山的威風,不亞於泰山、嶧山。

解放後大約在50-53年,隨著各種運動及破除迷信。山上僧人棄山而逃,廟宇無人照管,再加人為破壞拆毀,到了五八年前後,整個蜀山廟群已是蕩然無存,僅剩下一座光禿禿的空山。

1958年,隨著大躍進、人民成公社、辦工廠、放衛星,南旺公社在蜀山成立了石灰廠、石料廠。本來蜀山就小的可憐,那經得住數百人日夜輪流砍鑿,不久山被夷為平地,轉而被挖成為一個數畝地的大石坑,直到文革胡鬧騰,才停止了對蜀山的開挖。蜀山已不是山,而是一個大石坑了。現在人們去蜀山,己無法看到凸的石山,僅在廟東側看到深有丈餘的大石坑。

從2006年開始,經汶上縣佛教協會、縣政府、南旺鎮政府批准,,正式從建蜀山古廟。此舉受到周邊群眾的熱烈歡迎,善男善女紛紛捐款捐物。現今,蜀山部分廟宇已重建,並重塑佛身,信男信女煙火繚繞,將要恢復當年的蜀山盛世。

根據記載,蜀山寺最早建於唐開元年間,元朝增修,明天順年間重修傳說是有南方一富家舉子進京應試,自恃才情出眾,離家前曾向同窗誇下海口,不料三榜出示,名落孫山,無顏返鄉,見蜀山清靜宜人,把所帶銀票兌出銀兩,在此建寺出家。

此《重修蜀山廟記》為明天順六年所立:

重修蜀山廟記

太學生徐行撰文 邑庠生嶽泰書丹

汶上縣治西南三十里許,地名南旺,汶水之出經此處,四顧皆水也,蜀山屹然峙立於中流。山巔有廟,以山得名。其山巍然垂拱而持者,羲皇聖地也。廟之創也,三代以前已有之也。在開元時,有若苑元晅、李義之輩重修之。元之季也,又有主簿翟囗忠增修之也焉,逮今百有餘歲。碑勒僅存囗囗悉囗囗,但神之靈驗在人者雖久而未泯也。是以,旱蝗災溢,禱天不應。其福諸民。我宜舉其發而善其後者出焉。裡八部囗鹹、嚴釗、李得、辛禮輩,世居斯土,或樵而漁,或耕而耘,遊息於上,覩其遺址,囗囗囗囗,興復之願。於是,資謀協力,與眾共事焉,建磚瓦上起築,靡不樂從,月未逾,而殿宇告成,囗囗囗囗。

時 明天順六年歲次 囗囗

汶上縣典史方俊劉囗

開河閘官魯囗鄉老吳從義

碑座陳允楊囗陳四

囗囗社鐫刻

該碑文革破四舊時被砸斷,目前橫放在蜀山寺廟門前。

重修蜀山廟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