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選擇劉備作爲東家,諸葛亮說:三國我來的太晚,沒得選擇

東漢選人制度主要是舉秀才和舉孝廉,要求各級官員推薦人才,由朝廷選擇任用。本來這種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發現士林清流的可用人オ,但隨著東漢未年朝政的日益腐朽黑暗,權貴子弟往往憑著裙帶關係上位,察舉制度名存實亡。黃巾軍起義以來,四海分崩離析,各路軍閥橫州跨郡,地域被人為地割裂。當然讀書人要求仕進,不能說他們是熱衷名利,大多數讀書人還是希望通過在政界的一番作為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諸葛亮自然不會例外。

諸葛亮選擇劉備作為東家,諸葛亮說:三國我來的太晚,沒得選擇

當時三國時期,正是由於人才無法得到任用,只流轉於仕林階層,人才沒有被挖掘出來。最明顯的現象正是,諸侯們用人往往是“拔出蘿ト帶出泥”,也就是通過任用一個人才,然後這個人才再推薦其他人才。比如荀或向曹操推薦戲志才和郭嘉,周瑜向孫權推薦魯肅。

當明的人才自由度也非常雙向,除了領導者由上而下地考察人オ,人オ也可以由下而上地考察領導者,如果感覺這個領導者不適合人才,立刻捲鋪蓋走人。荀或、郭嘉都是這樣炒了袁紹的魷魚。也就是東漢名將馬援說的:“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

諸葛亮選擇劉備作為東家,諸葛亮說:三國我來的太晚,沒得選擇

諸葛亮即將出山的時候,天下形勢已經日漸明朗,北有曹操,東有孫權,西有劉璋,本地還有劉表,再加上離諸葛亮不遠處的劉備,諸葛亮可以選擇的也就這幾家而已。諸葛亮面對的崗位競爭和他的人身規劃又能做怎樣的選擇呢。

現在大學生畢業之後,四處投簡歷找工作,這實際上也是一個互相選擇的過程。當然因為就業壓力太大,現在人才市場基本是供大於求的局面,所以用人者的選才面比較大,往往佔據著主動地位。

諸葛亮選擇劉備作為東家,諸葛亮說:三國我來的太晚,沒得選擇

諸葛亮差不多也面臨著這樣的就業形勢,他應該選擇哪一路諸侯做東家呢?有比較才有選擇,諸葛亮應該早就開始對這幾家諸侯進行暗中考察,並一一對比這幾家公司和領導者的優劣,做出一個相對準確的就業評估。諸葛亮在進行模擬選擇的時候,事先給自己做了一個定位,就是他去了新東家,必須是這間公司的NO.1。諸葛亮自視甚高,平時自比管仲、樂,跑龍套的角色諸葛亮不會接單。

諸葛亮選擇劉備作為東家,諸葛亮說:三國我來的太晚,沒得選擇

有了這個定位,問題就來了。諸葛亮的選擇就不多了。最後,諸葛亮選擇了已有武將班底,但一直流浪的劉備作為新東家的人選。其實也是諸葛亮的無奈,只能說明諸葛亮出生的太晚,在這個時代英雄人物輩出的年代裡,來得太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