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主題論壇舉辦 推動航天科學技術走向普羅大衆


9月18日,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主題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論壇是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的重要分論壇之一,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宇航學會承辦,旨在通過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航天主題演講,讓人們瞭解中國航天以及世界航天文化,提升公眾航天科學素養,同時探索普及航天科學知識的有效途徑。

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多位航天領域知名專家作了精彩演講,他們圍繞航天未來發展展望、商業航天發展應用與科學素養、航天教育與航天人才培養、公眾科學素質普及、人類空間秩序建設、航天技術與醫療民生等話題,商討航天事業的多元化走向,共探航天科學的傳播路徑。

論壇吸引了國外航天領域專家學者參會,包括前聯合國外空司司長馬茲蘭·奧斯曼在內的美國、日本等十多個海外國家的代表參加論壇。

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主題論壇舉辦 推動航天科學技術走向普羅大眾

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主題論壇

中國航天未來發展精彩紛呈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李國平作了題為“中國航天未來發展展望”報告,系統介紹了中國航天未來重點任務、鼓勵引導商業航天健康發展的有關政策以及中國關於航天國際合作相關政策,引起與會代表高度關注和廣泛好評。

李國平表示,中國發展航天事業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和平發展、開放發展的原則,未來將重點提升空間探索、利用空間、進出空間、空間應用等四個方面能力。

重點任務方面,在全面完成好月球探測、載人航天、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基礎上,中國航天規劃了月球探測四期工程和深空探測工程,計劃2030年前各實施4次探測任務,深化人類對月球、火星等天體的認知。其中,嫦娥四號中繼衛星已經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按計劃順利推進,計劃2020年發射。同時,中國正在開展低軌運載能力100噸級的重型運載火箭關鍵技術攻關,按計劃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並配套完善相應政策,著力推進空間信息應用,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大眾生活品質。

在商業航天方面,李國平介紹,商業航天是中國航天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快速發展,在商業火箭、商業衛星研製、商業衛星運營、商業測控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成為中國航天發展的一支生力軍。中國政府對商業航天發展政策可概括為“鼓勵”和“有序”,未來將採取更為務實有效的措施,如推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完善政府採購商業航天產品與服務機制等,“鼓勵”商業航天快速發展,同時將營造有利於商業航天的政策環境,引導其“有序”發展。

國際合作方面,李國平表示,中國國家航天局已經與38個國家航天機構和4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24項空間合作協議,建立14個航天國際合作機制,深度參與聯合國外空委等20個國際組織工作。中國主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他透露,中國計劃在今年10月底發射中法海洋衛星,2019年發射中巴合作的第六顆衛星。中國願與國際社會一道,使航天活動成果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服務和增進人類福祉。

多國航天大咖齊聚 共話世界航天發展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認為,飛出地球、遨遊宇宙、探秘火星,是21世紀人類最偉大並必將實現的夢想。人類57年的載人航天曆程,個人最長累計879天的駐留經歷,讓人類不斷認識了太空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由此產生了以研究解決影響航天員健康的生理、心理問題,發展了特殊環境下健康監測技術,形成了以確保航天員健康為目標的應用基礎學科——航天醫學,同時人類機體對重力變化的適應調控和穩態重建研究也為進一步認識大眾健康問題提供了新視野、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

聯合國附屬空間科技教育亞太區域中心(中國)執行主任翁敬農表示,人類自鴻蒙初闢伊始,便開始遐想太空的奧秘,從夸父逐日、女媧補天到嫦娥奔月,留下了許多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和故事,從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到象限儀等等,發明了許多獨特的天文觀測工具和設施。近年來,中國航天工程的實施促進了空間技術在中國的廣泛應用,也見證著中國對太空探索的新貢獻。演講中,翁敬農通過繪畫的方式呈現在人類太空探索兩個階段留下的神話傳說、天文觀測儀器以及現代中國航天工程等內容,展現中華民族太空探索成就。他認為,人類智慧和技術成就應插上藝術的翅膀,共同展望人類太空探索美好未來,提升公眾航天科學素養,推動航天科技走向大眾。

美國航天基金會戰略與國際事務局副總裁斯蒂夫•理查德•艾森哈特演講主題為航天教育與航天意識對社會的貢獻,他表示,航天教育與航天意識是美國航天基金會實現其願景的兩大戰略計劃,通過討論航天基金會的兩大戰略手段,探討相關的航天教育與航天意識,這兩項戰略都能夠促進科學素質,提升公眾意識,同時,能夠提升國家的能力。本此分享還介紹了一年一度的美國航天大會和基金會設立的6種獎項等豐富多樣的亮點項目。

香港大學法律系系主任趙雲認為,外空科技發展迅速,隨之而來的就是外空商業化和私有化的浪潮。外空活動參與者增加、民間資本投入的持續增長,以及外空資源的開發,都對傳統的空間法體系提出挑戰。中國積極參與到外空的商業化開發與合作之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此外,商業航天與公民科學素質緊密相關,《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已經提及多項與商業航天相關的基準內容,我們應調動商業航天企業的積極性,深化並全面開展航天領域公民科學素質工程,提高公民全方位的素質。

人類探索未知科學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日本科學未來館館長、航天員毛利衛分享了自身成長經歷和上天、下海、去極地的探索感悟。他在演講中表示,“我在航天飛機上回看雲、海和陸地,地球上並沒有國界……”。我們現在必須考慮我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及我們將採取什麼行動。他說,全球環境和人類及其他所有生命的存在應該要有平衡,要維護地球環境的可持續性,學習與這個生命星球和諧相處,人類的存在才有可能繼續。

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王一然在總結髮言中表示,論壇讓世界瞭解中國航天,展示中國航天的開放性、包容性,展現航天大國的責任與擔當。同時,他希望,全世界國家、組織應一道探索普及航天科學知識的有效途徑,營造良好的航天知識學習氛圍,一起攜手打造和平、合作、安全有序的太空環境,共同創造屬於全人類的美好生活。(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