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票補不能「騙」觀衆走進電影院,發行公司該怎麼走出寒潮?

當票補不能“騙”觀眾走進電影院,發行公司該怎麼走出寒潮?


文 | 江宇琦

電影發行行業所面臨的挑戰還在不斷加劇。

剛剛過去的中秋小長假,雖然有多達19部電影扎堆上映,創近五年紀錄,但假期三天累計票房僅有5.2億,和被視作電影市場低谷期的2016年,中秋檔票房持平——但檔期觀影人次僅有1289萬次,比2016年少了300萬,是2014年以來的最低紀錄;檔期三天的平均票房為1.73億,略低於今年此前1.78億的日平均票房。有從業者感慨到,大盤彷彿一下子回到了2014年的水平。

刷新紀錄的暑期檔和“最冷中秋”間只有幾日之隔,作為產業鏈的中間環節,發行行業的不穩定性在這個秋天被再度凸顯出來。特別是對於獨立發行公司而言,一方面由於傳統民營電影公司都有自己的發行團隊,發行公司能拿到的優質片源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傳統發行受制於模式、經驗影響,一直沒能真正走進觀眾,很難做到精準宣發。

票補熱時代,價格優勢尚且能掩蓋這些問題,如今票補再遭限制,各公司肩上的壓力無疑又大了幾分。

在行業寒潮下,儘管發行了《戰狼2》和《我不是藥神》兩部爆款、連續兩年問鼎暑期檔,但聚合影聯傳媒(下稱“影聯傳媒”)並不感到輕鬆。在票補即將取消、十一檔來臨之前,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專訪了影聯傳媒總經理講武生,在他看來,單純依靠票補、粗暴拉動觀影人次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明星、IP也不再無往不利,只有將更多資源、精力投入到市場和受眾的培養上,才能真正解決發行所面對的困局。


當票補不能“騙”觀眾走進電影院,發行公司該怎麼走出寒潮?


影聯傳媒總經理講武生

針對這一目標,從今年上半年起,影聯傳媒就開始有針對性的佈局區域營銷,結合不同地方的屬性和文化、帶動電影消費,並藉此加深與觀眾間的聯繫。經過半年左右的籌備,城市營銷團隊已完成初步搭建,影聯傳媒即將在國慶檔發行的《胖子行動隊》,也將成為其轉型期內的一次大的挑戰。

當票補不能“騙”觀眾走進電影院,發行公司該怎麼走出寒潮?


“票補效益4年降低了10倍”

“線上票補早應該成為歷史了,我不認為這是件壞事。”

儘管目前尚未下發具體文件,但講武生表示,諸多跡象都已經表明,票補的消失是大勢所趨。“票補雖然曾經拉動過中國的觀影人群,但對於其存在的意義,業內是存在爭議的。一方面,票補的效用已經越來越小;另一方面,對票補的過度依賴已經反過來傷害到了市場和行業。”

在票補興起的初期,的確對觀影大盤起到拉動作用。2013年全國年人均觀影次數僅有0.8次,並連續數年保持每年僅0.1次的增長。隨著線上票務平臺的興起、票補力度的增大,9.9元等低價票的出現使得大量此前沒有觀影習慣的人群走進電影院,2015年全國年人均觀影人次達1.63次、短短兩年就翻了一倍。


當票補不能“騙”觀眾走進電影院,發行公司該怎麼走出寒潮?


那些年電影院裡擁擠的取票機

儘管如此,在講武生看來這並沒有真正拉動觀影需求、讓觀眾愛上電影。“觀眾被9.9元的低價票吸引進了影院,但可能看到的電影不是他喜歡的、甚至因為內容質量太低而對他造成了傷害。時間久了,觀眾對於低價劣質的電影會產生反感,對價格的敏感度也會越來越低。”

實際上,票補的效益的確在逐年減弱。在講武生看來,2015年票補能帶來的票房效能一度達到了1:12的峰值,100萬的票補可拉動1200萬票房;2016年票補效能便下降至1:7;2017年進一步下落到1:3——1:4。到了今年,1:1的拉動率都不容易做到,甚至投入100萬票補只能拉到80萬票房。不過4年時間,票補拉動票房的效益就下降了超過10倍。

對於片方來說,好片子無需過多票補,但是爛片子票補的預算,因為沒有排片、也沒有人買,甚至都花不掉。”2016年,格瓦拉的一位前高管就發出過如此感慨。同年,包括淘票票在內的多家票務平臺,都曾宣佈將降低直接的線上票補投入。

儘管票補收益在降低,但是過往形成的習慣與依賴,使得票補並沒有真正降溫,反倒使更多片方加大票補投入,用以維持轉化人數。2015年,票補僅佔到宣發總費用的10%左右,但如今佔比50%甚至更高的情況已十分常見。一些熱門檔期則更為誇張,在春節檔票補受限之前,行業裡一度有著“沒有1億宣發費別來春節檔的說法”。


當票補不能“騙”觀眾走進電影院,發行公司該怎麼走出寒潮?


今年春節檔的19.9元預售

這種盲目投入,在講武生看來,對行業也造成了傷害:“票補投入的增多使得電影行業的投資風險越來越高:一部電影宣發投入4000萬左右的電影,再加上3000萬票補,那麼除去製片成本該片總票房在達到1.9億前投資方几乎是不賺錢的。長此以往,投資人的信心、熱情會受到打擊,最終影響的是產業堅實的基石。”

在經濟利益之外,行業的價值取向也會受到打擊。“行業會被金融所綁架,大家比拼的不是影片質量、宣發策略,而是誰的價格更低,整個市場都紊亂了。這和生活一樣,如果大家覺得錢能購買一切,對於其他東西的追求就會降低,自我道德的訴求也會越來越低。”

不過,對於一些觀眾認知度較低的作品,價格優勢的確有助於拉高前期熱度。如今,票補即將消失,這類影片是否會被影響?包貝爾導演的處女座《胖子行動隊》便是如此,該片作為影聯傳媒在《解救吾先生》後、時隔三年後重新迴歸國慶檔的作品,便遇上了張藝謀的《影》和開心麻花《李茶的姑媽》,若沒了票補拉熱度,影聯傳媒要如何應戰?

講武生向毒眸表示,在意識到票補開始失效後,影聯傳媒就開始有意識地調整票補的使用策略,雖然影片的宣發策略中仍舊包含一定的票補,但票補並非是主要打法。如暑期的《我不是藥神》通過大規模點映打響了第一波口碑;《胖子行動隊》則在8月底就開始了第一場路演,將宣發動作前置。


當票補不能“騙”觀眾走進電影院,發行公司該怎麼走出寒潮?


《胖子行動隊》的首站路演

“《胖子行動隊》雖然是一部處女作作品,觀眾認知度比較低,但從試映結果來看,效果還不錯,所以宣發前置有助於提高前期熱度。我們知道自己的優劣勢在哪,更希望通過有針對性的方式來提升觀眾的認知度。”他說。


當票補不能“騙”觀眾走進電影院,發行公司該怎麼走出寒潮?


“發行公司應該打造自己的品牌”

雖然線上票補的濫用,給行業帶來了增量觀眾,其被濫用也給行業帶來了負擔,但立足當下,似乎並沒有哪種宣發手段比票補來得更為直接。如今、線上票補將被叫停,對眾多從業者來說依舊會是一次不小的衝擊,面對鉅變中的電影行業,發行公司的轉型步子必須邁得更大。


當票補不能“騙”觀眾走進電影院,發行公司該怎麼走出寒潮?


線上票補的濫用也給行業帶來了負擔


發行的突圍點究竟在哪?

對於傳統發行公司而言,其商業收入有著明確的天花板,影聯傳媒也曾希望多參與電影出品、藉此突破發行的天花板。但講武生最終發現“主控出品”和“主控發行”完全是兩條邏輯。公司嘗試出品的《發條城市》只收獲了1100萬票房、並不算理想。這些挫折,讓影聯傳媒明確了堅定走發行道路的想法,並決定將發力“構建以城市為中心的電影文化營銷”,這也是影聯傳媒下一階段的轉型方向。

其實早在十年前,地面發行網絡就已十分普及,但伴隨著線上購票率的不斷提高,依靠大數據指導發行的便捷性逐漸凸顯出來。慢慢的,線上發行、互聯網營銷開始成為行業主流,許多公司甚至縮小了地網團隊的規模。

行業紛紛縮減地面發行團隊,影聯傳媒卻要增加對地方的投入。之所以要“逆流而行”,講武生表示,主要是因為,“無論購票渠道怎麼變化,從業者還是要和用戶發生直接接觸。

傳統電子商務的流程,在用戶拿到快遞後就結束了;但線上購票,觀眾只是獲得一個觀影機會,還必須到線下影城來消費。線上購票的模式已經趨於統一,但線下消費的場景、習慣卻千差萬別。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因素會對觀眾的消費習慣產生影響,而這些是互聯網數據無法反饋的,只有發行、營銷團隊和觀眾面對面接觸才能有所體會。

在發行《繡春刀II:修羅戰場》時,講武生便有深刻體會。按照過往的發行經驗,像《繡春刀II:修羅戰場》這類有多位明星參演的商業片,在全國各地反饋應該都十分不錯,可該片票房最終為2.6億,從數據來看,影片在三四線城市的活躍度都不算太高,觀眾並沒有因為明星效應就為影片買單。


當票補不能“騙”觀眾走進電影院,發行公司該怎麼走出寒潮?


《繡春刀II:修羅戰場》

講武生開始逐漸意識到,消費者的需求已經有了進一步分化,靠一套統一的營銷思路來打遍全國,顯然已經不太現實。想要調動起不同城市觀眾的觀影興趣,就必須對當地的消費者有更深層次的瞭解。基於和各地觀眾接觸、獲取一手信息與經驗,推出因地制宜的營銷策略,會比盲目地鋪開宣發動作更有效率。

“如果最初的地網發行屬於1.0時代,那現在已經進入2.0時代。”講武生表示,區域化、城市化營銷將會成為電影發行行業的重要趨勢。因此,從半年前起,在負責針對全國發行策略的主策團隊外,影聯傳媒也在佈局以城市為中心的地面營銷團隊。

按照計劃,影聯傳媒原有的地面發行團隊會被“分解”為發行和營銷兩個部門,並擴充25%的人員進入營銷團隊

。前者的工作仍舊以進行地方物料管控、配合影院進行地面發行為主;後者則會根據地方文化策劃符合地方特色的營銷活動、輔助發行團隊,在熟悉當地商務環境、媒體環境和影城環境的基礎上,將這幾者結合起來開展工作,進而增強與各地觀眾之間的直接溝通。

在與觀眾構建起聯繫的基礎上,講武生還希望將影聯傳媒打造成一個在大眾心中有認知的發行品牌。

“很多好萊塢發行公司已經形成了它的電影風格,品牌領導力要遠高於其他公司,我認為這是中國發行公司最值得學習的地方,一個公司的平臺、風格一旦搭建起來,消費者會天然地認可這個品牌。”他說。這也是很多好萊塢進口大片,宣發預算反而要遠遠低於國產片的重要原因。

抱著要打造一個“品牌”的理念,除了城市營銷團隊,選片也是重點。此次十一檔,除《胖子行動隊》外,還有另一部玄幻題材的導演處女作曾擺在影聯傳媒面前,團隊最終選擇前者,是考慮到該片在喜劇之外更具現實意義。未來,影聯傳媒將發行更多現實主義色彩的作品,這將會是打造發行品牌中的重要一環。


當票補不能“騙”觀眾走進電影院,發行公司該怎麼走出寒潮?


《胖子行動隊》海報

未來中國電影可能會分為重工業商業大片(大眾)、文藝片(小眾)和普通商業(類型)片三大類型,現在發行公司都在為第一類打得頭破血流,但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反而覺得應對更多元化的類型片進行深度鑽研。

”講武生認為,無論是城市團隊的佈局還是發行品牌的打造,都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而在蓄力。

理論上,短期內這些工作的支出將不亞於做票補的投入,但講武生卻相信,這筆錢比單純靠票補把觀眾“騙”進影院要來得划算:

“這個成本是真真正正花在培養市場上了。只有觀眾對電影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強烈,把它當做一種文化根植、精神層面上高端的享受,電影市場才能真正擴大。而不是被價格驅使,像猴戲一樣不看白不看。對於發行從業者來說,這才是解決市場穩定性和發展問題的終極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