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單憑袁枚《隨園詩話》一句話就說曹雪芹是曹家人,簡直太浮誇

袁枚載《隨園詩話》中說,“其子雪芹撰《紅樓夢》一書,備記風月繁華之盛”,胡適由就此推導出“我們因此知道乾隆時的文人承認《紅樓夢》是曹雪芹作的”,這種結論太過於浮誇、草率和不負責任。

據悉,清代文人對《紅樓夢》作者是誰,除胡適例舉的之外,還有嘉慶《綺夢紅樓》、《橒散軒叢談》、清末俞樾《小浮梅閒話》、徐珂《清稗類抄》……等等記載都不止一次強調過“不知作者誰何”的問題。

甚至是被胡適們推崇的也屬於“脂評”系列的戚序本《石頭記》中的戚寥生序言,他高度評價《紅樓夢》的藝術成就,文中多次提到“作者”云云,可是就沒有“作者曹雪芹”“作者雪芹”之類的字眼。

戚寥生幾乎是程、高同時代僅略年長一些的人,他對《紅樓夢》藝術的理解遠超所謂的“脂硯齋”,他也不會不關心作者為誰,可是他也沒有談到作者是誰,可見,他也是堅持“作者不詳說”的。

胡適單憑袁枚《隨園詩話》一句話就說曹雪芹是曹家人,簡直太浮誇

況且,乾隆時的一個文人袁枚,怎麼就能代表所有的文人?為什麼只採信袁枚《隨園詩話》中關於曹雪芹的記載,而無理由地否定其他人的“記載”?程、高的序言、引言不更是“乾隆時代”之可靠記載麼?

袁枚《隨園詩話》不過是他讀書和閒居時對古今詩詞、文壇掌故,趣聞逸事的記載和述評,重在論詩、談詩本身,並不專在論史,其中許多記載並不準確,不能作為嚴格的史料。

胡適在做了各種“內證”“外證 ”之後,就轉入了“曹雪芹是誰”的考證:

例如證明曹雪芹是曹楝亭的孫子,不是兒子;

曹家既是官宦之家,又是書香門第,證明曹雪芹同清宗室敦敏等人交往很密;

還證明曹雪芹很有文采等等。

這些我們且不論,最關鍵一點,彼曹雪芹是不是《紅樓夢》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者“曹雪芹”?

除袁枚的一條外,沒有一條是直接證明此曹雪芹就是寫《紅樓夢》的曹雪芹,因而《隨園詩話》已不能證明此曹雪芹是曹家的人。

而按胡適推演的曹雪芹的年齡和曹家被抄家沒落的時間,他基本沒有曹家榮華富貴的生活經歷。但是我們統看《紅樓夢》全書,從其宏觀敘事的宏偉龐大恢宏到生活細節的細膩、真實、生動,無可駁辨地證明,如無親歷生活者是根本無法寫出來這樣恢宏鉅著的。

胡適單憑袁枚《隨園詩話》一句話就說曹雪芹是曹家人,簡直太浮誇

也沒有其他確鑿證據證明,胡適認為的《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就是曹寅家的人。

首先無論在胡適考證的當時還是後來的研究,曹家的宗譜中也沒有發現此人。曹雪芹這樣的一個“名人”,為什麼沒有上宗譜?

其次,據周汝昌考證,“曹寅,字子清,一字楝亭,號荔軒,一號雪樵。”祖父號雪樵,孫子號雪芹,祖孫同用一個“雪”字。在曹寅這樣詩書之家,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還是娃娃的時候都懂得不能犯母諱。可見曹雪芹即使真有其人,也不會是曹楝亭的孫子或兒子,書中的曹雪芹根本不是曹寅家的人。

此外,胡適說的“書未完而曹雪芹死了”,這也存在明顯的漏洞。

胡適單憑袁枚《隨園詩話》一句話就說曹雪芹是曹家人,簡直太浮誇

“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這些話, 明明是在書稿基本完成以後,做“收尾”工作時才說的話。胡適是文章大家,對寫作過程應有深刻體會,上面的幾句話,完全可以證明,關於《紅樓夢》“書未完”的脂批不瞭解《紅樓夢》的創作。

至於整部書稿是何時流傳出去的又是如何散失的,在當時清朝“維民所止”可以解讀為“雍正掉了腦袋”,“清風不識字,隨便亂翻書”就是反清的社會風氣下,其書的流傳應該經過曲折的過程和時間,說《紅樓夢》熱傳時作者還在世,又有一夥人圍著他作批示,這是不符合當時的文字獄覆蓋華夏大地的社會現狀。作者應該是康熙、雍正時甚至更早時期的人,才有可能在乾隆時期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