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爲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不要總拿我跟別的孩子比!

不要對我的努力視而不見!

不要總想控制我!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作者/伊姐

最近一檔國內親子教育類節目《少年說》引發不少關注和討論。

之前日本綜藝“天台告白”,是中學生站在天台向喜歡的人喊話表白,這麼操作暖炸了眾多中年人皮糙肉厚的心臟。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這一次,中國版“天台告白”是孩子們站上臺向父母喊話,結果也炸了,炸開了中國父母親子關係的現狀——

父母是最愛孩子的“陌生人”,最後“坑”了孩子的都是親爹媽。

孩子們的喊話,真實反映了當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01

所有的愛都帶著條件

一個叫袁璟頤的女孩站上臺“吐槽”親媽。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媽媽從來沒有真正看見過她。與她的日常對話永遠圍繞著“別人家的孩子”展開。她與媽媽對話中,出鏡率最高的,是自己的閨蜜學霸。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她永遠被親媽放置在天平上用學習成績、綜合能力、學年排名等等作為唯一指標被衡量比較。

考試沒考好,就被揪著落後學科不放;可自己的優點、強項卻從來被無視,沒有鼓勵和讚賞。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臺下的親媽聽到後,給予的回應是,不鼓勵是為了更好激勵,怕表揚會讓她輕飄飄。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女兒的每一次聲討,迎來的都是母親更強勢的回應——義正言辭列舉孩子的缺點,證明“我是非常客觀的(要反思的是你)”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儘管後來退一步指出女兒身上也有優點,但臺上的女兒並不買賬。

反而是身邊的學霸閨蜜談及袁璟頤給人的印象,讓她瞬間淚崩——“袁璟頤用自己的一份熱情,感染了我們班所有的同學”,這才是真正的理解和被看到。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而在媽媽眼中,女兒的善良、熱情、帶給別人的感染力,在成績單面前,統統成為隱形的存在。

親媽的分析到後面幾乎變成了譏諷,袁璟頤哭著跑下了臺。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耐人尋味的是,這是一個被袁璟頤預測到的結果——上臺前,她就失望地說過“我媽一定會狠狠懟我”。

袁璟頤媽媽“嫌棄式的愛”不是個案,這種愛還有一個表現形式就是“所有的支持都帶著條件”。

還有一個女孩學了七年舞蹈,自己喜歡,又有天賦,結果因為學業被母親勒令叫停。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她想讓媽媽知道自己對舞蹈的熱愛,和藏在心底的夢想,可是臺下媽媽的回應是“下次考試考進年級前100名就讓你學”。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女孩被氣哭了。在這所重點中學,這樣的要求在短時間內基本等同於回絕。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最後尷尬僵持中媽媽像討價還價一樣答應“前150名”就可以。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讓我比較震驚的一個細節還有,一個看起來十幾歲的孩子,第一句話是哀求“我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天啊,為什麼那麼大的男孩,連這麼小的生活細節都沒有決定權?活生生“媽寶男是如何形成的”的現場解釋?

看不到孩子作為個體的獨特性,奉行打壓式甚至棍棒式教育;聽不到孩子的心裡話,以“過來人”長幼尊卑的姿態屏蔽孩子的立場;執迷學習的“功利性”、唯成績論。

《少年說》裡濃縮的一幕幕,是多少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真實寫照?

02

父母看不見真實的孩子

只看見“想象中的孩子”

有人說,因為他們上初中了,父母也揹負著巨大的升學壓力,應該給予理解。

不,這樣的教育姿態,我認為是貫穿大部分中國孩子成長始末的。

還記得我們曾經寫過的記錄片《零零後》嗎?是伊姐北師大的老師張同道,用十年時間跟拍幾個孩子的成長變化,心血之作。

印象深刻的第一個孩子錫坤,8歲,有一個願意“為了他付出一切”拼命努力的媽媽,可是從來聽不到錫坤的真實想法。

錫坤學魔術,媽媽逼著他上臺表演,他的不情願媽媽看不到,一心只覺得“這是為他好”。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錫坤參加夏令營,目的就是培養獨立生存能力,難得拎起電話想跟媽媽說說話,結果媽媽遠程“指揮”明天應該穿哪件衣服哪條褲子,電話這一邊只剩下無話可聊。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有一對生二胎的夫妻倆,只看到大女兒逐漸對父母疏離,卻不曾思考過她的想法、顧及過她的尷尬。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禮物作為誘餌引導女兒陪妹妹玩耍,還在一邊手機錄像,自覺其樂融融,可女兒卻無奈地說“我一點都不願意陪妹妹玩”,“自從有了妹妹,他們從沒在乎過我的感受”。

她甚至譏諷地說:“太可笑了,一家人表演其樂融融,怎麼會有這樣的父母?”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就像另一部關於家庭教育的紀錄片《鏡子》所言,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鏡子。

孩子的“問題”,折射出的是家庭和親子關係的樣貌。

父母並不願意接受真實的孩子,他們只想接受,他們認為孩子應該成為的樣子。

03

為了控制,不惜讓孩子“痛苦”

作家麥家在《朗讀者》上講過和兒子的關係,冰封期長達很多年,直到兒子出國留學,一封麥家的親筆信打開父子二人的心結。開始有所緩和,嘗試溝通。

麥家如此,很多父母亦是,在親子關係中,父母既不是好的表達者,也不是好的聆聽者。

父母只是仲裁者和裁判。天然制高點,行使自己的武斷和控制。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少年說》和《零零後》只是反映了孩子青少年的狀態,而孩子長大成年後的故事,更是每天在我們身邊甚至身上演繹著。

沒有到點結婚生子,父母乃至全家族都有權利干涉羞辱,恨不得越俎代庖;

即便孩子組建家庭,堅決地住在一起,因為“分離即不孝”,其實是父母自己無法心理斷奶;

無界限感地控制生活瑣事,對自己不瞭解的事指手畫腳,讓簡單生活變得緊張。

曾經我一直想不通一點,很多父母是無法接受跟成年兒女客客氣氣,彼此融洽的。

比如,一定要說一些狠話,彼此激怒,再苦情地和解,週而復始循環這種疲倦;或者故意製造一些麻煩和矛盾,消耗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確立自己的權威。

後來我明白了——

因為中國式親子,從未平等過。父母並不真的理解“尊重”,當孩子長大失控後,父母反而成為巨嬰,要製造麻煩,甚至是痛苦,才有存在感,體會到深刻卻不健康的聯結。

不要以為父母和孩子之間,只有愛,父母和孩子,也可以有很濃厚的恨的。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電影《天才少女》中七歲女孩,Mary繼承母親的數學天賦,卻只想擁有做普通孩子的快樂。

她的母親戴安抑鬱自殺,留下未完成的數學方程式解答。外婆和女孩的舅舅Frank爭奪撫養權,想要把女兒未盡的事業由外孫女繼續完成。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麻省理工畢業的外婆一輩子篤信自己的教育理念,一生最大夢想:把女兒的天才基因轉換成為後世敬仰的成就。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可她不知道的一個巨大秘密是——

女兒死之前其實已經解答出方程式,但故意交代親弟弟“等媽死了以後再拿出來”。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可死都沒有逃脫母親的控制,這種執念,延續到了隔代。

死去的女兒是恨自己的媽媽的,她要用自己的生命和母親最在乎的東西,來做最後的聲討和反抗。

細想起來,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形式的、非常悲傷的成人版“天台告白”?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少年說》看的十分痛心。教育究竟是什麼,首先是要尊重孩子的個體性,獨立性以及不完美性,我們都是不完美的,憑什麼要求孩子完美?

到底是我們不懂這個淺顯的道理,還是因為我們太懂得自己的不完美,把攻擊欲都發洩到了孩子身上?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用BBC一個紀錄片裡,一個被這樣的嚴苛的愛對待過的英國學生,對中國式教育的控訴來結尾。

她本來就是個女學霸,僅僅因為體育不夠好,就被逼到崩潰。

她精準地描述了這種控制式、壓迫式、甚至是羞辱式的愛帶來的感覺——

“永遠讓自己活在與他人的比較裡,活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裡,並提醒你,即便你竭盡全力,你也不夠好。”

希望我們都別給孩子這樣的感覺,我們一起共勉吧。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的控訴震撼萬千家長!

作者簡介:伊姐(周桂伊),14歲出版小說集,18歲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33歲出版暢銷書《認知差:你比人生贏家差在哪》。專訪明星十餘年,愛電影的媽媽,分享光影中的感悟,關於育兒、關於婚姻、關於愛。原創公眾號“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