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改之下倒閉的企業本就該淘汰,不值得同情

“除了人力,中國什麼都貴。”玻璃大王曹德旺感嘆中國企業賦稅高的同時,也勾勒出大多數中國企業生存的現狀:靠壓榨員工生存。

側面說明了,這些企業本身毫無競爭力可言。既然是這樣,何不讓他們趕快倒閉呢?

稅改之下倒閉的企業本就該淘汰,不值得同情

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基本都從OEM起步,再到ODM、OBM,而後自主創新、樹立自主品牌。這種發展模式為中國企業的快速崛起,提供了技術支持,買套設備,有點技術能力就開辦工廠,引發山寨流行,並以高性價比迅速佔領海外市場,造就了“Made in China”低端、價廉物美的形象。這種供給結構是本幣升值後外貿出口不利,以及中國企業經常被反傾銷調查的根源。

目前,僅有格力、華為等為數不多的企業做到了自主創新,樹立自主品牌,與全球企業真正同臺競技。而大多數企業,仍然處於OEM、ODM階段。

2018世界500強企業中,科技行業裡中國只有第24位的鴻海精密和第72位的華為兩家入圍。鴻海精密就是富士康,是以代工為主的企業,也就是說中國科技企業,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只有華為一家。

在技術門檻低、產品山寨、政策優惠、傾斜發展(對照知識產權保護)等要素的驅動下,中國企業縱橫全球市場不堅不催。共同催生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蹟。而這奇蹟背後,則是近10年來的人口紅利,以及工人對工作壓力、環境等問題的超強忍耐。

稅改之下倒閉的企業本就該淘汰,不值得同情

種種傾斜、利好之下的中國企業,今天又是什麼樣呢?

在有了自己的航母和太空飛船的今天,圓珠筆芯所使用的特種鋼材技術,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誕生過四大發明的中國,在2000多年前就發明了紙,可現在連品質稍好的紙張都要進口,更別說低端產能造成的環境重度汙染等問題,這些敢想象嗎?

相關數據表明,中國企業的實際稅費負擔率接近40%,除新興行業及金融等領域外,大部分企業的利潤率不到10%。疊加“環保稅”、個稅改革,企業生存環境更為不易,可以預見虧損和倒閉將會不斷出現。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幹得比驢多,賺得比民工還少。已經不是一兩個行業的事情,而是360度的各行業無死角覆蓋。如此壓榨員工,企業才能獲得可憐的、不到10%的利潤,說明這些企業本身就毫無競爭力可言,不如早些關閉,給優秀的企業讓路,免得“劣幣驅逐良幣”。

稅改之下倒閉的企業本就該淘汰,不值得同情

靠壓榨員工生存的企業,即使今天不倒閉,明天也要面對人口紅利消失、通膨、匯率上升、融資等問題。請問面對市場環境的變量,他們有何優勢,又何以生存?靠閉關鎖國嗎?靠競爭企業施捨啊?

“環保風暴”也好,個稅改革也罷,都是在用“危機倒逼企業改革”,對照東莞就很容易理解。在號稱史上最嚴“環保稅”之下,東莞一些不合規,嚴重汙染的企業停產關閉後,現在東莞的製造企業都在挑單做,企業利潤激增。鋼鐵行業同樣如此。

很顯然,利潤率激增的原因,是中低端企業、“舊產能”的淘汰,是“新產能”企業技術、綜合實力提升的結果,而非一味的壓榨工人。

2018世界500強的平均利潤是38億美元,中國500強只有其1/4。這難道是靠壓榨員工取得的嗎?

市場競爭,從來都不是靜態的,全球產業發展環境對企業進化,產業升級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殘酷的。就像動物進化,是“叢林法則”的逼迫一樣,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稅改之下倒閉的企業本就該淘汰,不值得同情

想象下在國外,企業如此壓榨員工還能生存下去嗎?有膽量偷稅漏稅嗎?敢不給員工足額繳納社保?Y的,不罰的你傾家蕩產,牢底坐穿算你幸運。

利潤也許是一個企業走向優秀的標誌,但絕不是產業走向優秀的前提,產業走向優秀的前提是競爭,無限的殘酷的競爭。

長大了,就要面對競爭,而不是啃老。沒有能力生存,就應關閉,而不是苟延殘喘,阻礙優秀企業的發展,損害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活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