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籍中的安康,安康人必看

歷史典籍中的安康,安康人必看

經過幾年安康城建部門的努力,安康城市園林建設大為改觀。其中如金州廣場的興安樓、江北橋頭的安瀾樓、濱江大道和即將施工的城堤公園等,都設計精美,為安康山水增色,引人入勝,大家都說安康城在山色水光中映襯的更美了。然而縱觀歷史,仍不無遺憾之處,據說過去有些景點,因為只是傳說,或者和宗教有關而被否定(至少不被重視)。這種急功近利,固步自封的思想認識,限制了對安康城區山水和人文資源的利用和開發,限制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和發展。當我們欣賞歷代文人墨客筆下的安康山水風景詩文時,常常為不少很有特色、華美精麗的古建築消失而惋惜不已,也為未能在今天重建其容而困惑不解,如果我們能將其中最典型的建築在城區重建,那麼安康的山水之美就會更加完整,更加絢麗多彩,安康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也將獲得實有其物的證明,這不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嗎?是以筆者不揣譾陋,就安康歷代人文景觀最典型者敘述如下:

  虞帝廟 《前漢書》應劭注云:“在西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舜居媯訥,在漢中西城縣西”。又說:“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劉備 以申儀為西城太守,儀據郡降魏,魏文帝改為魏興郡治。城內有舜祠,漢高帝廟,置民九戶,歲時奉祀焉”。舜祠在今江北,《興安州志》雲:“過中渡一里,舜曾居此,一名姚墟。”又云“明隆慶中(1567-1572),建正殿五間,大門、重門各三間。”刊碑榜曰:“虞舜陶漁河濱處”。明萬曆十一年(1583)毀於水,廟宇坍圮。萬曆四十六年(1618)關南道吳愈、興安知州許爾忠重修,“殿廡門垣,黝堊丹漆,悉則故制”。許爾忠撰《重修虞帝廟碑》文,略雲:“興漢江之北,舊傳為姚墟。《帝王世紀》可按也。(明)隆慶己巳歲(1569),士人耕田得琉璃脊獸、甬道暨剝落殘碣,依稀記大舜陶漁河濱處”,“當事者聞於朝,創建崇祀,春秋享獻。”今碑佚文存,遺址上尚有萬曆四十六年重修時,閣城士民所立之“虞帝陶漁河濱處”石碑榜文一通。清嘉慶十三年(1808),興安知府葉世倬倡首再修,著名學者張澍親赴遺址考察,後撰《姚墟考》一文,辨析舜居安康的理由,並引晉朝人皇甫謐《帝王世紀》說:“今安康有姚墟者,西城本魏之安陽縣,晉太康初(約在公元280—283之間)改為安康。故安康謂之媯墟,或謂之姚墟也”。帝舜姚姓,名重華,故有姚墟之謂。

  今存世帝舜遺蹟,湖南為巡狩駕薨之虞帝廟;浙江餘姚為“舜支庶所封,舜姚姓,故曰餘姚”;冀州蒲坂姚墟,張澍認為乃司馬遷“據其所遷者而稱之。”都沒有“陶漁河濱處”的提法,這個典故出自戰國《韓子》一書,韓子曰:“農者侵畔,舜往耕,期年而耕者讓畔;河濱漁者爭坻,舜往漁,期年而漁者讓長;東夷之陶者苦窳,舜往陶,期年而器以牢。”安康古人認為這裡就是帝舜陶漁之處。是以至光緒 間,安康知縣屈壽昌特將《虞帝陶漁河濱處》石碑榜文作亭以護之。可見虞帝陶漁傳說之久遠,入人之深廣。因此重建虞帝廟,不僅可以展現安康人文歷史之悠久,而且因虞帝陶漁河濱大大提高安康知名度,實為一處不可捨棄的人文景點。

翠光臺 又稱“翠光遺臺”,安康古八景之一。創建於宋,北宋真宗二年(公元998),翰林院侍讀學士楊徽之遊山南,有《翠光臺》詩云:“釣舟浮淺瀨,一舍繞重林;雲放千峰出,花藏一徑深。”明成化十四年(1478)創修之《金州志》,翠光遺臺為八景之一,白河知縣普暉詩云:“雲山面面樹蒼蒼,獨有遺臺擁翠光;亂抹晴煙橫古渡,輕飄瑞靄弄斜陽。”萬曆間,興安學正李正芳;康熙時,興安知州王希舜在八景詩中,都讚揚了“翠光遺臺”的美景。

  因為翠光臺是地方一個重要人文景觀,於是到了明代衍變出一段美麗神話,據康熙《興安州志》之《仙釋》載:“郭尚灶賣酒翠光臺下,有道人呂姓,在柴扉道院中,往來尚灶店中飲。尚灶不取一文,如是數年。道人授一丸,投龍窩水中即成酒。道人去後數年,復來,攜尚灶往香溪煉丹,從翠光臺端飛去。”今翠光臺雖然已廢,但作為安康古八景之一,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卻十分豐富,是安康歷史上極為著名的古建築,重建翠光臺不僅可以恢復古八景,也是遊人憑眺漢川,登高攬勝的景點。

文字摘自安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