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匠張鐵山:那杯啤酒,那場持續了33年的醉

本文為“金星啤酒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主題徵文”而作

1

今年3月的一天,與本家的一位長者、河南四知堂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遂記在鄭州見面。閒聊中,我突然說起一件事:“1991年河南省表彰首屆鄉鎮企業家,你還記得嗎?”

“記得啊,那次活動很隆重……好像是省鄉鎮企業局牽頭,省政府出面表彰……人很多,不少是名頭很大的鄉鎮企業家。”老周67歲了,滿頭銀髮,但思維敏捷。

“當時登臺領獎的有107人。不過現在我想對你說的是,這107人中,有超過1/3的人都已經不在人世,剩下的人中,窮困潦倒者有之,疾病纏身者有之,泯然眾人者有之,只有少數幾個像你這樣的人還堅守在企業經營的第一線。”我本意是讚歎周遂記的創業精神,沒想到說著說著就感嘆起來。

老周的表情凝重起來。他揚起眉毛,問我這幾個堅持做企業的人都有誰,我就一個接一個道出來:金絲猴集團(原沈丘食品總廠)趙啟三、金星啤酒集團張鐵山、鳳寶特鋼(原安陽汽車配件總廠)李廣元、登封熔料(原鄭州鋁廠水泥分廠聯營廠)王建廷、南街村集團王宏彬等。

他聽後久久無語。我想他面前一定是快速閃過了那一張張熟悉的臉,年輕的,不再年輕的,在的,不在的,那一岔的老夥計真的是多年不見了啊。果然,在喝了一口咖啡後,他的語調變得輕柔起來:

“那時候從上到下都尊重企業家,尤其是我們這些鄉鎮企業家、致富帶頭人。我記得我這邊剛參加完省裡的表彰會,馬上又趕到北京,去領‘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的獎牌,一塊兒去的還有金星啤酒的張鐵山……對了,張鐵山怎麼樣?金星啤酒怎麼樣?這麼多年了企業還在不斷髮展,就已經很不錯了……回頭找他聊聊去……”

他所說的張鐵山,我是熟悉的,這樣一個土生土長於河南的老牌企業家代表,從35歲開始,就在金星啤酒施展拳腳,一干就是33年。33年中,那麼多企業都衰了、垮了、灰飛煙滅了,但金星卻依然傲立;那麼多的企業老闆跑了、轉行了、沉寂了,但他還一直在啤酒行業中跌爬滾打,精神矍鑠、身板硬朗,每次見他都感覺像是一個臨陣的將軍。

這麼多年,隨著啤酒行業競爭的白熱化,市場中不時傳出唱衰金星啤酒的聲音,但是,假如看一看近期中國酒業協會公佈的權威數據,我們會發現,金星啤酒仍以176萬噸的年產量,位居《2017年中國啤酒企業年產量排行榜》第6位,緊隨雪花、青島、百威、燕京、嘉士伯之後,自始至終沒有被擠出中國啤酒行業第一方陣。

或許,面對著喧囂的商業風潮,張鐵山和他麾下金星啤酒所呈現的市場價值和隱藏於其中的求索、堅守,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面對終端消費市場,如果要選誰和誰的產品最能代表河南,那麼,我的選擇除了萬隆的雙匯、湯玉祥的宇通、李偉的思念、鄭有全的瑞貝卡、杜中兵的巴奴等之外,一定不可缺少張鐵山的金星。

鐵山者,山岩一般的存在。近40年市場激流湧蕩,他和他麾下的金星,穩如磐石,鼎立崢嶸。

這是一個以“穩”圖存的企業和企業家。

2

作為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好司機,張鐵山的駕齡比他做企業的年頭還長。他現在有許多豪車,但似乎並不鍾愛哪個牌子或哪款車型。他在金星啤酒總部旁邊開辦了一家駕校,有時急著外出辦事,吩咐司機進去隨便開一輛,風馳電掣又叮叮咣咣,轉眼間就跑得沒影了。

34年前,他還是一名卡車司機,盤踞鄭州,到處拉貨。那時的金星啤酒廠還叫東風啤酒廠,由鄭州市管城區隴海村投資興建,是一家純粹的村辦集體企業。張鐵山時常也為它送貨。廠子規模小、產量低,1985年剛成立3年就經營不下去了,無奈之下對外承包。張鐵山作為一個個體戶,敏銳察覺到這是一個好機會,他坐在卡車駕駛室裡,拿出紙筆反覆合計,就跳下來到廠裡簽了字,開始對東風啤酒廠承包經營。

1984年是改革在全國達成共識的一年。當年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央決定要把農村改革的經驗移植到城市裡來,啟動城市改革,其重要舉措就是推動制度性創新,“‘包’字進城”,在各類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中搞承包制。這種情勢下,城市經濟中的邊緣青年、找不到工作的退役軍人、大型國營工廠的下崗人員等,成為新的創業者族群。

在河南,雙匯萬隆、許繼王紀年、安彩李留恩、蓮花李懷清、宛西孫耀志、新飛劉秉銀等,皆是在這一年掌舵國企,大用杜文君、永達馮永山、雙鳳周國榮、京華實業劉志華、十三香王守義、少林客車周文昌等,也都是在此前後承包集體企業或創辦私營企業。貨車司機張鐵山因為長期走南闖北,見識多、膽子大,將東風啤酒廠承包下來,這種舉動,一點也沒讓周圍那些熟悉他的人吃驚。

當時的流行語是,“趁黨和政府好政策的東風”。

張鐵山將東風啤酒廠的名字改成了金星啤酒廠。

他借鑑原來四處送貨的經驗,逐步組建起一支強大的銷售隊伍。

他把他強硬的“大男人”作風帶進廠裡,做任何事情都雷厲風行。

英國詩人弗羅斯特曾有一首詩: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我曾經問張鐵山承包經營東風啤酒廠的最初念頭是什麼,他淡淡一笑:

“一個人總得踏踏實實做事吧。那時大家一說到啤酒,就說青島的好、外國的好,我相信在我們手上,鄭州也能造出好啤酒。”

你聽張鐵山講話,裡面永遠缺乏修飾詞和豪言壯語。這就像他這個人,乾脆、利落、直接,所以34年前當他在承包合同上簽字,我們能想象到他的那種三下五除二、不給自己留退路的心態。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華嚴經》中的這句話,詮釋了什麼叫“初心”。具體到張鐵山這裡,當他一次又一次地反覆唸叨“我這人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就是一心一意做啤酒”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知道,把金星啤酒做好,於他的一生,幾乎已成一種宗教、一種信仰。

做企業的,有幾人一輩子只做一個產品、一個產業?

3

在中國,啤酒行業是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個行業,金星啤酒歷經30多年市場風雨而不倒,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如果我們把金星啤酒比喻成一艘乘風破浪的航船的話,那麼,張鐵山無疑就是這艘船的船長,30多年,他屹立在船頭,指揮若定,幾乎凝成一座穿透歲月迷霧的浮雕。

改革開放之初,啤酒消費作為“液體面包”,是對傳統白酒市場及其他飲料市場的一種豐富、一種創新,因而廣受國人歡迎。張鐵山深知金星啤酒當時作為一家不起眼小廠的優劣勢,他為金星啤酒制訂的戰略是,立足鄭州,利用產品的價廉物美優勢迅速佔領市場。

這一戰略後來被證明是正確的。1993年,金星啤酒的產能由建廠時的3000噸,穩步提升至8萬噸,躍居河南啤酒行業龍頭企業地位,遠遠將本地區的奧克、新星、維雪、江海等啤酒品牌甩在後面。

關於老一代創業者重視產品質量的故事,有一個幾乎雷同的版本:砸產品——1985年海爾的張瑞敏幹過,1890年新飛的劉秉銀幹過;張鐵山也幹過,卻比他們都早——還在承包伊始,金星啤酒的倉庫裡留存著100多噸不合格的產品,張鐵山發現後,一聲令下,命人在全體員工面前把這些產品統統倒進了下水道。

他當時說的原話是,我們廠已經因質量問題被打倒了,今後能不能重新站起來,要看我們還能不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

這或許就揭示了金星啤酒30多年屹立不倒的一個最核心秘密: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關和精益求精,都沒有鬆懈,它已被張鐵山看作企業的立身之本和生命線。有一個例子是,2017年金星向市場推出大單品原漿啤酒,為此多次派人到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考察,尋找最好的原料,摸索出最好的工藝,前前後後為此準備了近三年,僅研發、考察費用就花費了數千萬元。

張鐵山的想法很簡單,金星要乾的事,就是持續提升產品的品質和品牌,在中國“釀造出最好的啤酒”。

啤酒釀造得好不好,市場的選擇是檢驗的唯一標尺。從1998年開始,金星啤酒開始向鄭州市以外的省內市場和省外市場擴張,在豫、黔、滇、川、陝、甘、魯、晉、粵等10省投建18個啤酒生產基地,到2006年完成全國性佈局,相繼開發出“金星”、“藍馬”兩大系列40多個產品,曾經連續5年進入中國啤酒企業四強方陣。

這時候的金星啤酒,可謂業界一匹黑馬,風光無限,其獨特的發展模式“獨資建廠、自我複製、小步快跑”備受市場推崇。要知道這時候的中國市場,國外眾多啤酒品牌已開始攜紛紛 “大舉入侵”,他們攜帶著不僅有鉅額資本,還有相對比較成熟的工藝技術,與僅靠自身積累不斷滾動發展的金星啤酒形成了鮮明對比。據統計,1995年前後,有60多家跨國公司曾野心勃勃來開墾中國這塊“釀造業最後的處女地”,金星啤酒正是利用他們在中國大城市混戰的“窗口期”,悄無聲息地完成了在二三線城市以及廣大中西部農村市場的市場佈局。

從這個角度說,張鐵山的戰略眼光可謂獨特,他很大程度上依靠著自己的直覺準確判斷出何時應實施戰略進攻,何時要進入陣地守衛戰。

2006年是金星完成全國戰略佈局的關鍵一年,我們看到,正是靠著這種未雨綢繆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思想,金星啤酒有意避開了跨國啤酒巨頭攻城略地、貼身肉搏的鋒芒,做足了各種“反圍剿”的準備——正如我原來在一篇文章中所說:“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保存實力、保住根據地要緊!暫時的戰略退卻,是為了更長遠的戰略進攻!”——也就是此後數年,河南省內曾經和金星啤酒一同廝殺的雪花、奧克、雞公山、月山等啤酒品牌,悉數被華潤、百威、燕京等啤酒巨頭收編,金星啤酒成為碩果僅存的本土啤酒品牌。

張鐵山有充足的理由為他的這一戰略判斷感到驕傲。時至如今,許多人對金星啤酒近些年的保守行為持有非議,比如沒有早一些和外資合資、啤酒行業排名下降、改制滯後,等等,但是,假如撇開流行的思潮站在大歷史的角度看待金星啤酒的發展,那麼,我們一定會說,它原來的那些“選擇”,看起來是“錯”,實際上有內在的一種理性意識做支撐,無形之中讓它繞過了一些陷阱。

以與啤酒巨頭合資為例,那些早期被外資收購的品牌企業,有幾家生存下來?即使生存下來,又有誰保住了原有品牌?

再說行業排名,近幾年行業洗牌加劇,企業內部也面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一時和局部的市場得失來判斷企業戰略的對與錯,並不是一種客觀和全面的態度。再說,目前的市場情況下,無數實體企業紛紛倒閉,企業能活著且維持相對較好的業績,當屬不易,也算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成功。

所以,30多年中一直堅持自主發展、始終把企業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張鐵山,是不是值得我們為他點個贊?他一直直面慘烈的市場競爭,從最初的民企混戰,到後來的與國有、外資巨頭對著幹,他所走出來的路,是不是一條符合金星自身發展特色的路?

長期低負債運營、受產業政策影響小、主業盈利穩定、產權明晰,這樣的金星啤酒,任憑經濟週期的曲線如何變動,它自顯示出它固有的市場價值。

當然,因屬所謂的傳統產業,金星啤酒有些寂寞。

4

前些年,我們見過的企業家,因頭腦發熱、盲目擴張而導致企業資金鍊斷裂甚至破產倒閉的有許多,他們,其實是走著走著就偏離了實體經營的基本價值觀和運營規則。而在張鐵山這裡,“掙快錢”、“空手套”、資本運營、高談闊論似乎都與他絕緣,這麼多年,他的心態和姿態,自始至終都體現出那種我們目前常說的真正的工匠精神。

有的人或許能讓一個企業活得好,但不一定能打造出一款又一款長盛不衰的好產品;有的人能造出好產品,但不一定能維持一個企業的長久發展。萬隆說,“我就是一個殺豬的”;張鐵山說,“我這一輩子,只為一杯好啤酒”。如此幾十年如一日的篤定、專注、堅守,讓張鐵山和萬隆等人一樣,成為深得實體經營箇中精義的少數企業家典型。

他凡事是穩著來:別的企業急躁時,金星啤酒顯得冷;別的企業還未意識到市場潛力,金星啤酒已搶得先機和高位。無論何時,他們的發展目標定得很具體、很務實,一步一步推進有強烈的計劃性。

許多企業家在企業做大後,會將主要精力放在戰略管控上,而忽視了具體的經營管理;而實際上,正是因為企業越做越大,具體的經營管理才常常會漏洞百出,才需要經常的修補甚至整體翻修,但老闆們對此已經視而不見,或者不再太當回事。在中國,目前能夠在管理上保持警惕性且投入精力的大企業家,大概只有中化集團寧高寧、海爾集團張瑞敏等少數人了。

張鐵山的一個長處,也在於此。除了上文所提的將產品質量精和企業品牌當作企業的生命線之外,他還特別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對金星啤酒的渠道掌控。他曾說,金星啤酒最大的優勢是區域優勢、是渠道掌控能力。營銷競爭,“渠道為王”。早在2006年,金星就已在河南省以及全國構築起一個嚴密、高效、廣度的渠道防控體系。在河南市場,老中青三代經銷商把金星啤酒的銷售網絡鋪遍全省18個市、108個縣(市)。近兩年,金星啤酒更是推動“兩支隊伍”建設(公司營銷隊伍、經銷商隊伍),強化渠道客戶忠誠度,同時加強“小區域精細化運作”,狠抓營銷渠道建設,敢於大膽地在管理上、營銷技巧上、廠家對經銷商的服務上、經銷商對終端商的服務上下真功夫,這就把金星啤酒的渠道掌控力推到極致。

張鐵山的大兒子張峰任金星啤酒副董事長,他顯然深刻領悟乃父的苦心,把集團公司的營銷工作,當作了自己分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上陣父子兵,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外來品牌接二連三地進入後,金星啤酒在河南的市場能長期固若金湯。

其二是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一家成熟的企業都有自己的價值觀,用著名企業家王石的話說是“重要的不是契約,而是人們的認同感”,企業所有員工對企業的核心觀念達成高度的一致。經過36年的積澱,金星啤酒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企業價值觀,其核心理念即為“認真務實,責任到位,學習奮進,創造價值”。

千萬不要小瞧了這樣的話,看上去雖有些枯燥、乾巴,但是卻貼近金星啤酒的現實,簡潔而實用,並不像其他許多企業那樣,大而無當。張鐵山經常會親自擬定一些朗朗上口的標語,掛在廠區內外醒目的地方;他還親自寫了金星的廠歌,一直在企業內部傳唱;他過問問題很細,有時甚至越俎代庖,但細想想,離開了他,這個企業目前似乎就失去了魂——這種對企業的忠誠和摯愛,30多年潤物細無聲地體現在金星啤酒廠區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工作場景中。

一個將企業管理得好的老闆,一定保持著很好的工作、生活習慣。雙匯的萬隆只要在漯河,每天早上雷打不動要繞著辦公樓轉上幾圈。張鐵山也是每天早上6:30,會準時出現在金星啤酒廠,到處走走看看,見人問這問那,如同在自己家一樣。他在金星啤酒廠區樓上的辦公室,十幾年沒換過了,裡面的傢俱也長期沒有添置,只要空閒下來,他就看書,看各種各樣的書。以我對張鐵山有限的瞭解,他的自律性極強,其嚴苛性已非常人可比。

或許是因為眼睛有點小,他的臉上很少浮現笑容,見朋友推門進來就高喊“來了,來了”,整個房間嗡嗡嗡。說話,就像打迫擊炮,打到哪兒是哪兒,幾乎不放“空炮”。

自然是“轟”得人一愣一愣的。大家都怕他,但暗地裡卻敬稱他為“老爺子”。

5

這就不可避免要說到張鐵山的性格了。低調、務實、直爽,對外界的專家、記者謙虛、敬重,對朋友慷慨、仗義,行為舉止近似於我們常說的“外圓內方”。都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他名字剛硬,五行從“金”和“土”,做的產品含“水”,這豈不是將“仁”和“智”佔全了?

河南改革開放後湧現出的第一代草根企業家,大部分都擁有類似的性格特點:看似粗糙,內心精細,看似嚴厲,內心柔靜,看似剛猛,內心圓潤,像胡葆森那樣年輕時在外面見過世面,以個人聲名互相拉昇企業品牌影響力的,在河南僅屬少數。

而且很少有人能在公開場合,像柳傳志、劉永好等明清企業家那樣會“講”善“講”。他們不張揚,不誇誇其談,只會兩個字:實幹!

現在,許多人把企業家精神說得玄而又玄,其實,其基本要義,無非如此,也無非如此簡單。

張鐵山就是這群山峰中的一座山、這片樹林中的一棵樹,你想把他從群體性格中辨認出來,一般很難。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通過自己所創造的產品和企業說話,絲毫不影響他帶領著金星啤酒去追求“尊貴”——企業的產品一代接一代,質量穩步提升,工藝精益求精,品味走向高端,如今的金星啤酒,完全消除了當初的土氣,也摒除了外來的洋氣,它正逐步擁有屬於自己的氣質和範兒,與青島啤酒等一起,成為 “民族啤酒”、“中國味道”的代名詞。

看一看那款金星原漿,2016年甫一橫空出世,就醇壓群芳。這一年,歌手李宗盛在《致匠心》短片中說的一番話,似乎也是“啤酒匠”張鐵山本人的寫照:

“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安定的。

面對大自然贈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

我知道手藝人往往意味著固執、緩慢、少量、勞作。

但是,這些背後所隱含的是專注、技藝、對完美的追求。

所以我們寧願這樣,也必須這樣,也一直這樣。

為什麼?我們要保留我們最珍貴的、最引以為傲的。

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著往前,

我們因此能願意去聽從內心的安排。

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

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去。”

大工匠張鐵山:那杯啤酒,那場持續了33年的醉


從表面看,張鐵山很老派,比如金星啤酒總部今天還保留著廣播站,如同過去的大隊部一樣,有什麼緊急事,廣播員嘹亮優美的聲音會響徹在車間、食堂以及整個廠區。但他內心其實一直很新潮,很樂意接受各種新鮮事物,比如企業早幾年對外傳播開闢微信等新媒體渠道,還是在他督促下迅速實現的。

他不抽菸,也很少喝酒,有兩大嗜好卻盡人皆知:喜歡收藏石頭和古銅鏡。前者,他主要關注其形意,喻行止,明心志,在金星啤酒辦公樓一樓專門開闢有石頭展覽館,不過公開展出來的,不及其藏品的百十分之一;後者,他則完全秘不示人,據說真品和珍品皆不少,價值連城,許多圈內的古銅鏡藏家都以一堵其風采為快——其實其間蘊含著中國古文明古文化的密碼,張鐵山參之研之,痴之迷之,箇中三味,恐怕只有他這種專事收藏的人,才會說得清。

所以,千萬不要輕視那些曾經走南闖北、歷經風雨的企業家,他們在商言商,那是本分,設若又在文化產業構建、社會商業文明重塑、社會公益等方面有所作為,則完全超出了一般企業家的經濟權責,而具有了一定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

金星啤酒原屬村辦集體企業,“紅帽子”一戴就是32年,在河南省的規模型工業企業中,比較少見。現代市場經濟早已表明,像金星啤酒這樣屬於完全市場競爭性的企業,產權制度越明晰,企業發展就越少走彎路。歷史上,百威英博、日本麒麟等都曾與張鐵山洽談,但皆止步於金星啤酒的集體產權性質上。2015年底,改制終於完成,隴海村1100多個村民的股權變現退出,相對實現收益最大化,應該說,這是60多歲的張鐵山為金星啤酒的可持續發展,所做的又一項重大貢獻。

接下來就是優化治理結構、融資上市、繼續開拓市場空間、鄭州總部廠區搬遷(搬至新鄭)等工作,很顯然,這樣的使命更多地要由張峰等金星啤酒“創二代”來承接了。目前,中國經濟正處艱鉅調整期,中國傳統產業也面臨結構性的升級改造,張氏父子撲下身來攜手躬行,恰是中國眾多家族企業克難攻堅、砥礪奮進的一種典型反映。

他們,要將金星啤酒紅紅火火地帶進新時代,儘管其過程充滿了這樣那樣的挑戰!

記得多年前我主持過一次“百年基業”企業座談會,在座的有10幾位企業老闆,如今回顧起來,超過一半的企業都在最近幾年中陸續倒下了。那次座談會上,張鐵山沒有發言,但數他的腰板最挺直,數他一個人,從頭聽到了尾。

這是他留給這個時代,最為清晰和長久的身影。

6

當然,這個時代也會給張鐵山以“應得的獎賞“。近期,金星啤酒第三次登陸中央電視臺,入選”鑄造民族品牌•傳承工匠精神“項目,而張鐵山本人,也數次入選一些單位舉辦的“改革開放40年”功勳或先進人物——整個社會,一直都在關注著他,關注著金星啤酒。

近幾年,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急劇變化,關於“民族產業”、“民族品牌”的提法又漸漸熱了起來。尤其是最近,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中國諸多產業領域特別是高科技產業領域的“卡脖子”問題被廣泛討論,核心技術、自主品牌等開始受到中國企業的空前重視。就啤酒行業來說,啤酒無國界,但誰來造啤酒,卻是一個一直被業內人士高度關注的問題。

目前,雪花、青島、百威、燕京、嘉士伯等外資或國有啤酒品牌,佔絕了中國啤酒市場的大壁江山,而金星、珠江、藍貝、瀾滄江、千島湖等地方啤酒品牌由於實力受限,一直被前者壓著打。對此格局,張鐵山是不服氣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他的夢想一直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讓金星“閃耀全中國”,甚至藉助“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走向國際市場。

現在,像他這樣“有情懷,有追求”的企業家,老實說,已經不多了。

去年,河南提出“豫酒振興”發展戰略。在偌大的白酒產業板塊之外,我們看到,金星啤酒幾乎成了啤酒產業扛大旗的唯一代表。這種“責任”,張鐵山是無法推脫的,33年前,當他選擇了做啤酒這條路,他就漸漸明白,他們那一代人,內心深處最為情深義重的就是“家”與“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