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不過4年,它憑什麼獲得如此高的讚譽?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四年前

和著武安各項事業

快速前進的步伐

《武安文化》應運而生

到今天

17期飄著墨香的

《武安文化》走進了武安的

城市鄉村、機關學校、廠礦企業

豐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為宣傳武安英烈、謳歌新人新事

挖掘鮮為人知的鄉土人情

描繪美麗多姿的武安山水以及

傳播地方文化、弘揚正能量

發揮了積極作用

受到領導和社會各界的

歡迎與好評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四年17期雜誌共刊發要文17篇;

★記寫革命回憶錄和英模人物文37篇;

★武安民俗方言、景區展示文96篇;

★散文、小說112篇;民間故事、戲曲作品65篇;

★詩歌213首;

★宣傳推薦文化新人52人,有20餘名寫作新手在此發表作品後而在文化圈嶄露頭角。

團結奉獻 ,甘當文化志願者

《武安文化》能有今天的成績,是與有著一班熱愛武安文化、團結奉獻、認真嚴謹的編輯隊伍分不開的。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雜誌的主要發起人孟天順作為“總編審”,每期稿子都認真審,篇、段,甚至是一個標點也不放過。嚴把雜誌的方向,必須是正能量。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主編劉玉平從欄目設置、謀篇佈局、稿件的前後順序,事無鉅細,一絲不苟地安排、調整。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執行主編牛保增,從組稿分配任務、校稿安排,到邯鄲校印,到成書後往武安運,都是他的事。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副主編王喬鎖、張文慶、編輯張發鵬、劉剛、李正華都有著紮實的文字功底,積極主動,是中堅力量。別看他們編輯工作是業餘的,但他們的工作態度是“專業”的,為了把雜誌的錯誤率降到最低,編輯在組稿時,首先要把選好的文章的電子稿整理校對一遍,送主編審閱後,要經過三校,其中還要“換防”——交換文稿校對。文稿一包到底,出現錯誤,直接“問責”到具體人,這些舉措有效地降低了雜誌的錯誤率。

這些編輯大部分時間都是溫文爾雅的,但也有面紅耳赤的時候,那就是因為稿子裡的一句話、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符號用法的爭論,這時候,你拿字典,我引實例,他則在網上尋找證據,都是一輩子搞文字的,往往互不讓步,爭論激烈。直到最後有人拿出足夠的證據,大家一致同意,才算平息,較真的結果就是使雜誌辦得更加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更加有了權威。

他們大多已退休,本該過含飴弄孫的清閒時光,他們卻幹起了這“無名無利”的活來。不說別的,僅每期雜誌的搬運,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考驗,運來印好的雜誌,每包40本,足有20多斤,這些年近古稀的老人都是一包一包從一樓扛上或提上五樓倉庫的,他們揮汗如雨,甚至上一次五樓,中間要休息三四次,但從沒有人喊冤叫屈,讓人看了既心疼,又產生敬重之意。

為了讓這本雜誌“全覆蓋”,他們的腳步踏遍了武安的鄉村、城鎮,把一本本雜誌送到了需要它的人們的手中。

各界支持,源於共同的情結

刊物得到了我市人民的普遍歡迎,上至耄耋、下至垂髫積極投稿,大力支持。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齊林順親自為刊物撰寫發刊詞;現任主任邢乃玉早在外地工作時就特別關注《武安文化》,每期必看,還撰寫了“卷首語”,回到武安工作後,更是大力支持;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任義章、主動為刊物撰稿;85歲高齡的市政府辦公室原主任孔祥琪,稿件字斟句酌,一筆一劃,豎排豎寫,撰寫稿件數十篇;80歲高齡的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尹德惠,盛讚刊物是難得的文化平臺,積極撰文傳播正能量;市總工會原主席陳起芳、親臨編輯部虛心徵求意見,筆耕不輟;南河底村劉振年,北京打工,時刻把刊物關在心上,不斷髮來新作;磁山二街75歲的汪久長,不畏寒暑,乘公共汽車來回數十公里親自送稿;70歲的張勝利,奔波百餘里,回鄉核實稿件史實,加蓋村委會公章——他們嚴肅認真的態度令人折服。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雜誌得到有識之士——磁山二街黨委書記申禮成、新金鋼鐵公司董事長高萬軍、市一院院長郝保乾、民政局副局長趙耀武等人的熱心贊助,為辦刊奠定了物質基礎。

深入挖掘,弘揚地方文化

《武安文化》設置二十多個欄目,圍繞武安六大文化脈系,運用多種文學藝術形式宣傳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張海江的《磁山文化遺址調查報告》,安秋生的《武安商邦的商道探秘》,李恆昶的《二嘎旦還鄉》,李本文的《難忘伯延看總理》,左根川的《徘徊鎮的來歷》,安雲的《武安古代的疆域變化》,程耀根的《武安錮戳鍋文化》,郝璽修的《水利縣長李振忠》,郭果林的《戲曲進校園花絮》,彩頁攝影《書法名人韓增富》等眾多高水平的文學作品,都產生了廣泛影響,為弘揚地方文化增光添彩。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武安是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間,眾多子弟兵和群眾,面對敵人勇敢無畏,頑強抗爭,都有著眾多的精彩和感人的故事,是我市革命文化的一部分。《武安文化》深入挖掘這些英雄的事蹟,有的還是第一次公開。野河村的《區幹隊怒鍘日本翻譯官》描寫了孟來昌等區幹隊十九人用鍘刀鍘死日本翻譯官,以儆效尤的故事;張明霄口述、侯利琴整理的《抗日兒童團》再現了張明霄帶領小夥伴們幫助八路軍抗日的事情;趙宏偉的《一個抗戰老兵的故事》細說了自己父親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堅決服從黨的領導的一生。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晉中學院教師、復旦大學文學院博士、西土山鄉杜莊村籍人賈利濤懷著拳拳愛鄉之情,蒐集整理概括了我市方言的特點,以深厚的功底、全面地、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我市方言淵源、變遷、應用,雅俗共賞,具有學術和史料價值。雜誌專闢版面,以《門外瑣言之武安話》為題,分6期全文刊載了該文。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邯鄲市文物研究所原所長、省文物鑑定委員會成員、冶陶鎮安子嶺村籍人喬登雲心繫家鄉,熟悉家鄉的一草一木,他對安子嶺鳳凰寨進行了全面考察,以專家的角度撰寫了《安子嶺鳳凰寨考察記》,語言精練、內容豐富,全方面、多視角描寫了鳳凰寨的歷史、現狀和魅力,刊登在本刊第12期,助力安子嶺村這個中國傳統古村落的開發。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打造平臺,培養寫作隊伍

《武安文化》發稿範圍堅持面向社會各個群體,尊重名家,不拒新人,擴大讀者作者群。面向中小學生,開設“幼苗茁壯”欄目,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2018年3月,舉辦優秀作者表彰會,參會人員100餘人,評選出了20名優秀作者,頒發了榮譽證書和獎品,並舉行了經驗交流,優秀作者滿懷深情地講述了自己和《武安文化》的感情,感謝《武安文化》對自己寫作的幫助。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市交通運輸局的張素華動情地說:“我的文章《難忘奶奶》一文發表在2016年第3期《武安文化》,這是我的散文第一次變成鉛字,心情很激動……”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武安文化》是我寫作夢想揚帆起航的地方,繼加入武安文化學會後,我又光榮地加入了武安市作協、邯鄲市作協、河北省散文學會。在寫作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地走了一年多,得到了太多老師的無私指教和幫助。我的點滴進步,都離不開《武安文化》這個平臺的激勵和鞭策……”

市教育局的李莉萍表示:“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喜歡用手中的筆書寫生活悲喜,暢談人生百味,塗抹讀書體會,敘說工作得失,感謝《武安文化》給了我提供了這樣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每當自己的文字變成鉛文,想到能與廣大熱愛《武安文化》的讀者一同分享自己的想法,心裡便是滿滿的幸福。”

教師閆楠說:“《武安文化》雜誌,在我心中的位置一直很高。我覺得它是包容武安文化萬象的……”

创刊不过4年,它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