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起落後的印度?注意了,歷史上它曾幾次超越中國

歷史上中印兩國的實力對比如何呢?印度是否就是一直落後的南亞小霸王呢?其實並不盡然,人家祖上也闊過呢。

強大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8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的一個王朝,因其創建者旃陀羅笈多(月護王)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這位月護王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月護王在位後期又擊退了當時亞洲最強有力的希臘皇帝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孔雀王朝是第一個統一印度的政權。

看不起落後的印度?注意了,歷史上它曾幾次超越中國

在孔雀王朝建立的時代,正是中國春秋戰國的中後期,從社會形態和麵臨的矛盾上來講是相似的。孔雀王朝的建立就是在反抗入侵的希臘人的戰鬥中脫胎的。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在滅亡波斯帝國之後,侵入了西北印度;公元前325年,亞歷山大大帝因炎熱的氣候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駐紮當地。

在公元前317年,摩揭陀國一名剎帝利貴族,名叫旃陀羅笈多的青年,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擊敗了馬其頓人的部隊,並宣佈了印度的自由。之後他率軍推翻了難陀王的統治,掌握了政權,建立了孔雀王朝。而到了第三代國王阿育王時,孔雀王朝更是達到了鼎盛,統一了整個印度(南部少數地區除外),成為當時南亞次大陸最為強大的國家。從完成統一的時間來看,古印度的孔雀王朝要比秦王朝早四十多年。

孔雀王朝最鼎盛時除印度半島南端以外,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南至邁索爾,東起阿薩姆西界,西至興都庫什山,都併入了孔雀帝國版圖。而且這個王朝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作為後盾,早在第一代月護王時就已經擁有3萬騎兵、60萬步兵、9000頭戰象。毫無疑問這是一支強大的軍隊,也正是憑藉它孔雀王朝征服了其他多個邦國,結束了諸國林立的局面。從軍事上當時的印度並不弱於中國的秦漢王朝,何況旃陀羅笈多還親自打敗過強大的馬其頓人。

在文化上,特別是阿育王時期積極推廣佛教對外宣傳,文化繁榮,宗教事業極為發達。同一時期的中國則是百家爭鳴,但尚未實現統一,因此在前221年之前的孔雀王朝應當說是當之無愧的亞洲強國,無論軍事、文化、宗教還是經濟。

繁盛一時的貴霜王朝

貴霜王朝的創立者是與中國頗有淵源的一個民族——月氏人。當月氏人被匈奴逼迫西遷後,作為一個分支部落的翕侯部落開始謀求尋找新的國度。公元前125年征服巴克特利亞(由古希臘人在中亞建立的國家),統治了整個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後來大月氏部族一分為五,遷往東部山區,設五部翕侯統治,貴霜是其中一部。貴霜帝國的名字也就是由這五部之一的貴霜部而得名。

公元1世紀中葉貴霜部翕侯丘就卻統一五部,建立貴霜帝國。丘就卻又南下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喀什米爾地區,後定都為高附(今阿富汗的喀布爾),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可以說1世紀的貴霜還不是事實上的帝國,主要活動中心還是在今天的阿富汗地區。

看不起落後的印度?注意了,歷史上它曾幾次超越中國

2世紀初閻膏珍即位,再次征服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在中亞將勢力範圍擴展至花剌子模,吞併錫斯坦,國勢大張,形成中亞的一個龐大帝國。帝國的版圖東起巴特那,西達赫拉特,南至納巴達河,北盡鹹海。都城遷至白沙瓦。此時的貴霜國極盛,控制了廣大土地、人口,經濟發達,成為與漢帝國、羅馬帝國、安息並稱的四大帝國。貴霜帝國因為地理位置特殊,處在絲綢之路的中樞位置,所以獲得了巨大的財富。

貴霜帝國的鼎盛時期在127年-230年,這一階段恰好是東漢中後期和三國時代,此時的東漢王朝正面臨著多重的危機挑戰。首先是內部外戚專權、宦官的跋扈與太學清議之間的權力鬥爭,在西北地區則面臨著尖銳的衝突。被稱為困擾東漢一代的“羌亂”。而當時的貴霜則是國力強盛,文化發達,佛教獲得了極大發展,當時流入東漢三國的僧人和佛典大都出自貴霜轄下的領地。鼎盛時期的貴霜帝國雖然未能具有整個印度,但是卻整合了中亞、南亞的大片土地,曾擁有人口近七百萬,士兵三十多萬。

在國際上,因絲綢之路穿越貴霜,貴霜商人扮演了一箇中間商的角色,類似後代的粟特人。他們南下深入南亞,東進中原,西經安息而入羅馬帝國,把東方的絲綢、鐵器、木材、香料和各種奢侈品運到印度、羅馬,把羅馬人的鎧甲、金幣等運到東方,中國則從中亞獲得了葡萄、蠶豆、石榴、番紅花、核桃等。毫無疑問在2世紀貴霜帝國是一個令人無法忽視的強大政權,絲毫不遜色與羅馬、安息,其實力甚至要優於內憂外患的東漢。

建國初期的印度領先中

印度是1947年印巴分治後獨立,比新中國的建立早2年。新中國建立伊始,在很多工業數據和基建方面都遠遠落後於印度。

看不起落後的印度?注意了,歷史上它曾幾次超越中國

如圖1950年時印度的鋼產量是中國的2倍,發電量則是5倍還多。作為工業化的重要指標我們當時無疑與印度有較大的差距。而在公路里程、鐵路里程等數據上也沒法與印度比較。

這是建國初期我們與印度在硬實力上的差距,在軟實力上由於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國,與西方關係密切。所以在尼赫魯時代印度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可謂如魚得水,滿面春風,得到了美、英、法等多國的支持幫助。這一點和當時幾乎被西方封鎖孤立的新中國完全不同,乃至1961年中印邊境衝突後西方仍然對其抱有同情。同時尼赫魯在第三世界領導人中的威望也是十分高,可以說直到70年代中國在很多工業數據、外交成就上都是遠遠落後於印度。改革開放後,迅速反超印度並遠遠拉開距離。乃至有人稱印度如今與中國差距將近二十年。

總體來說印度歷史上統一的時間很短暫,分裂是常態,多文化的傳統使得印度文化更加瑰麗多姿。印度在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貴霜帝國、笈多王朝、戒日王朝、莫臥兒王朝時都有鼎盛的帝王統治,而這些印度強大繁盛的時刻,有趣的是中國大多處在亂世和分裂時期。如阿育王時期相當於戰國後期,貴霜帝國對應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笈多王朝恰好興盛時中國處在南北朝紛爭時代。

看不起落後的印度?注意了,歷史上它曾幾次超越中國

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這個文明古國對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一個友好的中印關係對於亞洲和平穩定和周邊國家發展都有積極作用,惟願印度能以史為鑑,不要螳臂當車,取趾高氣揚的前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