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之前,七國文字的差別真的到了互相不認識的程度了嗎?

秦始皇統一之前,七國文字的差別真的到了互相不認識的程度了嗎?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分析世界上為什麼只有中國才能在兩千多年中做到“分久必合”,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就是中華民族靠的不是民族認同而是文化認同。這種認同的出現,又首先要感謝秦始皇當年統一了文字。那麼在秦統一之前,七國的文字差別真的很大嗎?甚至到了互相不認識的地步?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是即便差別不是非常懸殊,但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文化分裂

秦始皇統一之前,七國文字的差別真的到了互相不認識的程度了嗎?

有證據證明,漢字的起源是多源頭的,但是到了商周時期,中國的文字基本上是比較統一的,畢竟當時會寫會讀的人非常有限,儘管當時存在大量的異體字,但“規範字”還是佔主流的。而到了公元前五世紀左右,戰爭成為當時的常態,各個諸侯國紛紛擺脫周天子的統治。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諸侯力政不統於往,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即,諸侯不僅在政治上擺脫了周王室,在衣冠、語言、文字上也紛紛形成獨立的系統。

五大派系

秦始皇統一之前,七國文字的差別真的到了互相不認識的程度了嗎?

古文字學家何琳儀先生將戰國時期的六國文字分為四大派系:齊系、燕系、晉系、楚系,另外一個獨立的系統便是以秦國為代表的周秦文字了。大家知道,秦國之前始終是西方小國,在文化上比較落後。但是後來周平王東遷,西周故地逐漸歸秦國所有,如此一來,秦國和東周,都繼承了西周的“規範字”。

區別不大

秦始皇統一之前,七國文字的差別真的到了互相不認識的程度了嗎?

即便是天下文字分成了多個派系,但是中國文字本是同源,而且七國之間雖然常常爆發戰爭,但是文化上的交往非常頻繁。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周遊列國,甚至佩戴六國相印,這就說明當時語言、文字的區別是不大的。並且,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也證明,當時七國之間文字的差異遠遠沒有簡化字與繁體字的差別大。

秦始皇統一之前,七國文字的差別真的到了互相不認識的程度了嗎?

​即便各國文字差別不大,但當時已經顯露出文化大分裂的傾向,如果沒有秦始皇的統一,後果不堪設想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