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時的最大危機,改變了秦國權力結構,也註定了商鞅的結局

秦國能夠統一天下是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奠定的基礎,是得到後世史學界統一認可。

可是變法意味破舊立新,必然會碰觸到一些人的利益,他們必然會藉機反撲。

商鞅變法時的最大危機,改變了秦國權力結構,也註定了商鞅的結局

申不害變法失敗

比如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就因為楚王的離世而夭折,申不害的韓國變法因為韓昭侯和申不害身死而流產。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變法雖然最終成功,但也是波折重重。其中一次危機雖然沒有使變法夭折,但卻改變了秦國的權力格局,削弱了變法的勢力,同時也註定了秦孝公死後商鞅的結局。

商鞅變法時的最大危機,改變了秦國權力結構,也註定了商鞅的結局

這次危機就是“太子殺人事件”。為什麼說這件事是變法過程中遇見的最大危機呢?

首先,這件事情的發生在商鞅推行土地新法時期,也正是變法正式進入深水區域,阻力最大的時期。老世族利用太子年幼,設計引導太子殺人,給商鞅和變法造成一個巨大的難題。

商鞅變法時的最大危機,改變了秦國權力結構,也註定了商鞅的結局

首先太子是國家的儲君,國家未來安定的根本,所以不能輕易對太子用刑。

然後商鞅能夠推行變法,贏氏王族的是商鞅最大政治力量支持,如果用刑太子,會影響到王族對變法的支持。

當時秦國的政治格局由三股力量組成。一股是以甘龍杜摯為首的反對變法的新老世族;第二股是支持變法新銳力量;第三股是以太子為中心太子勢力,主要是太子的伯父贏虔,贏虔代表軍方勢力。

商鞅變法時的最大危機,改變了秦國權力結構,也註定了商鞅的結局

這件事情比較難處理的地方在於幾點。

第一、處理不當會影響變法最大的根基,及百姓對法律的信任,徙木立信的做出的效應便會煙消雲散。

第二、如果完全按照百姓的想法則會影響王族對變法的支持力度,那麼變法也就難以在秦國推行。

第三、秦孝公這時不再王城,如果孝公護子,那麼商鞅和秦孝公之間的關係可能生出裂痕,變法最大的政治依靠就會失去。

第四、如果處理太子必然傷及太子勢力,最後失去軍方對變法的支持,主要是公子贏虔的支持。

第五、商鞅處罰太子,必然是在商鞅和太子之間生出裂痕,等太子上位,也完全有可能推翻變法,復辟舊法制度。

這件事情很難做到各方平衡,最後商鞅只能選擇是犧牲太子勢力,商鞅選擇將太子流放民間,對太子左傅處以劓刑,推太子右傅臉上刺字,充當發配勞役。

商鞅變法時的最大危機,改變了秦國權力結構,也註定了商鞅的結局

這件事情之後,雖然秦孝公仍然支持商鞅推行變法,但是王族勢力對商鞅的支持有所鬆動,其中以公子贏虔為首,由於沒有了贏虔的支持,軍方對變法派的支持也有所鬆動。好在贏虔常年領兵作戰,對於當時的秦國積弱積貧的國情深有感觸,所以沒有名面上出來反對,支持老世族。

商鞅變法時的最大危機,改變了秦國權力結構,也註定了商鞅的結局

同時這件事對太子勢力打擊最大,整個太子勢力幾乎完全退出政治中心,朝堂之上只剩下以甘龍和杜摯為首的保守派和以商鞅為首的變法派。由於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所以在秦孝公時期,變法一直佔據上風,變法因此得以繼續實施。

商鞅變法時的最大危機,改變了秦國權力結構,也註定了商鞅的結局

最後這件在太子贏駟的心理形成巨大的衝擊,在心理上就和商鞅有著巨大的隔閡。由於在流放期間對於變法之於秦國的改變和意義能夠深切體會,所以繼位後仍然繼續堅持商鞅之法,可是對於商鞅心中還是有所憎恨,這也註定了秦孝公死後商鞅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