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元首「瞎指揮」,這位德軍元帥完全有能力攻下莫斯科?

從16世紀開始,以容克貴族為主體的德國軍官團體的影響力開始膨脹。所謂“容克貴族”,是德語單詞“Junker”的音譯,意思是指“小主人”或是“地主的子嗣”,最初被用來指代那些沒有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來成為整個普魯士貴族階層的代名詞。德國軍官在歷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他們長期壟斷軍政大權,甚至還能推翻國王。

若非元首“瞎指揮”,這位德軍元帥完全有能力攻下莫斯科?

容克貴族的存在是一把雙刃劍,藉助軍官們效忠國家、建功立業的意願,普魯士最終實現了統一,國家實力強大;但壟斷式的權力也在某種程度上阻撓了德國經濟、政治的發展,越到後期,弊端也愈發明顯。但歸根結底,德國軍官對國家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這張有名的照片就可以說明問題:一戰後,德國被迫大量裁軍,那些落下殘疾的軍官毫無爭議地被踢出軍隊。雖然國家給了他們優厚的津貼,但有一部分軍官自願放棄這筆錢,支援給國家進行重建與復興,自己則跑到街上乞討,雖然看似落魄,卻贏得了德國民眾的尊重。

若非元首“瞎指揮”,這位德軍元帥完全有能力攻下莫斯科?

因此,在評價中出現“傳統的德國軍人”這樣的字眼,似乎也並不是一個貶義詞。二戰中有一位德國元帥卻十分特殊,他的立場看似明顯卻非常複雜,軍事才華看似卓越卻在某些方面令人大呼頑固,實在是令人又愛又恨,他便是費爾多·馮·博克。

要說“傳統”,德軍高層中很少有人比博克家族更加傳統了。博克出生在一個普魯士新教貴族家庭中,曾祖父曾追隨偉大的腓特烈大帝,父親參加了普法戰爭,並在聖昆丁戰役中功勳卓著,被封貴族。博克的母親歐爾卡·海涅·福朗西斯卡·馮·法金漢也擁有女爵頭銜,可以說,博克家庭背景顯赫,又是軍人世家,因此,博克從小就立志成為傳統的德國軍人,在戰場上建立功業。

若非元首“瞎指揮”,這位德軍元帥完全有能力攻下莫斯科?

雖然每個參軍的年輕人都有機會在軍隊中出人頭地,但在當時的德國來說,有一層閃耀的家庭背景無疑是有巨大幫助的。1914年8月,一戰爆發時,博克已經在集團軍級參謀處任職了。雖然晉升速度不慢,但博克卻十分不滿。他不喜歡參謀工作,想要帶兵在戰場上真刀真槍地打仗。為此,博克找到了上司提出請求,他於1916年1月底成為第11集團軍第4徒步近衛軍兵團下的一個營長。

然而,博克的指揮能力在此時遭到了巨大的質疑,他曾親率部隊參加了索姆河戰役和康佈雷戰役,但兩場戰役中博克的部隊軍傷亡慘重,尤其是在康佈雷戰役中,他的部隊更是瘋狂減員超過70%,因此被同僚們調侃為“自殺營”。總的來說,博克在一戰中的經歷並不愉快,他很快又被轉到後方擔任參謀工作。不過,德國最後還是為他在一戰中的“英勇表現”頒發了功績勳章。

若非元首“瞎指揮”,這位德軍元帥完全有能力攻下莫斯科?

一戰結束後,德國遭到了《凡爾賽和約》的殘酷鎮壓,國家各個方面都遭到了巨大限制,看到曾經一個輝煌的傳統強國落到這番境地,德國社會尤其是軍隊中充滿了仇視情緒。博克對以迎合英法集團的魏瑪共和國政權就極為反感,因此,當納粹開始掌握國家政權時,博克對納粹殘暴野蠻的行徑表達懷疑且有意劃分界限,但對希特勒本人卻是十分擁護的。博克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采取強制手段對德國復興大有裨益,另外,他支持希特勒在軍事上的決定也有私人目的:博克覺得能在元首面前受寵,能為他在戰場上實現抱負提供大舞臺。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裝甲兵戰術在德軍之中受到追捧,尤其是在二戰最初的一段時間內,以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為首的將領嫻熟地指揮裝甲軍團,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也因此得到了元首的青睞。然而,博克卻自始至終對這種戰法嗤之以鼻,認為坦克部隊的快速突入容易暴露側翼,給敵人可乘之機;他熱衷於大兵團的正面作戰,理念通常被詬病“固執保守”,但縱觀而戰,客觀地講,博克的軍事指揮能力並不算落後,反而攻守均衡,部署縝密,很少出差錯。就拿波蘭戰役來說,博克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按照既定計劃對敵軍實行包圍分割,依次殲滅;從戰役爆發到佔領華沙,德軍一共就用了不到1個月的時間,整個過程有條不紊,博克的指揮能力得到了驗證。另外,1939年初,博克對司令部制定的入侵西歐的作戰方案表示不認同,在極為艱難的局勢下力推曼施坦因方案為基礎的作戰計劃,他的戰略眼光顯然也並不算差。

若非元首“瞎指揮”,這位德軍元帥完全有能力攻下莫斯科?

蘇德戰爭爆發後,博克與元首在戰略安排上出現了一次大的分歧。1941年8月5日,德軍佔領斯摩稜斯克,又在3天后殲滅蘇軍在羅斯拉夫爾的第28集團軍,此時,德軍兵鋒與莫斯科距離只有約400公里,博克希望一鼓作氣攻下莫斯科,希特勒卻執意要佔領烏克蘭、頓涅次盆地、克里米亞半島等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的地帶。博克對此大為不滿,拒絕執行,元首嘲諷他“不懂戰爭經濟學”,並從中央集團軍群抽走了裝甲集群支援給其他部隊。從某種角度來講,此舉是德軍在戰略上由盛轉衰的分水嶺,中央集團軍群的力量遭到削弱,還給蘇軍以喘息時間,至少有150萬蘇軍部隊趁此機會集結。有相當多的學者認為,若德軍一開始就按博克的計劃作戰,莫斯科極有可能淪陷。

蘇德戰爭陷入僵局後,博克又與元首出現分歧。希特勒希望繼續發動猛攻,博克卻在受阻後撤退,並說:“元首必須從兩者之中選擇其一。如果敢冒使自己部隊徹底崩潰的風險,那麼就重新進攻莫斯科,否則就實施防禦。”1941年12月19日,博克以病為由辭職。但是僅1個月後,希特勒不得不再次起用。1942年初,德軍重新在戰場上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希特勒希望乘勝追擊,重新掌握戰略主動。博克在對頓河彎曲部進攻之前擅自下令做一番休整,遭到元首不滿,並於7月15日勒令博克退休,他也因此早早地退出了戰爭大舞臺。

若非元首“瞎指揮”,這位德軍元帥完全有能力攻下莫斯科?

史家對博克元帥的評價一直是眾說紛紜,主流觀點認為,博克是一位非常傳統的德國軍官,在軍事指揮上,他的“傳統”可以被認為是保守,不少同僚都曾表達過類似觀點;在生活中,博克嚴於律己,又有十分鮮明的獻身主義精神。有資料指出,他可以為一場戰役的指揮幾天不吃飯,在缺乏睡眠的情況下也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他也因工作中的激情被稱為“庫斯春的聖火”。

另外,博克在人品上也有瑕疵,他為人十分有底線,卻並不能恪守。為了私人目的,他時時刻刻都能主動突破自己的底線。比如,博克十分厭惡納粹鼓吹的民族社會主義,但卻迎合希特勒“以恐怖手段增強的流血戰爭”的行為,因為他可以從中擔當重任。即便如此,博克也極少對元首表示效忠。博克的侄子崔思考就非常反感希特勒,並試圖組建一個反對集團。崔思考曾對博克表示,希特勒“正在把國家引向災難”,博克當即大怒,痛斥“我不許你攻擊元首”,但博克卻始終沒有出賣這些反對集團,他也絕不會加入。

若非元首“瞎指揮”,這位德軍元帥完全有能力攻下莫斯科?

對此,不認同博克做法的人,甚至把他描述成一個投機主義者:“博克不願意直接介入,對反抗領袖向其接觸的反應是隻要反叛成功,一定會加以支持,但其本人卻不願接受失敗之後果。”1945年5月5日,博克乘坐的車輛遭到一批英軍戰鬥機襲擊,這位爭議極大的德軍元帥雖然獲救,卻重傷不治,當夜身亡。為此,不少人認為博克的死是個遺憾:“博克的橫死,可以說普魯士貴族軍國主義也差不多同時暴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