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眾所周知,戰爭有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即使是久經沙場,擁有著多年軍旅生涯的名將也不一定能讓戰爭完全按著自己的思路進行下去,所以說,一位合格的將領必須能夠在需要的時候有一定的機變判斷,及時調整軍隊的戰鬥動向。可是這樣一來,往往就會引起後方中央朝廷的懷疑,朝廷便會派遣官員前來指手畫腳,說三道四,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幕:朝廷那些不懂軍事的皇帝以及大臣們,在大後方制定他們自以為完美,實則愚蠢的戰略以此來指揮前線大軍作戰,最後導致軍隊大敗,甚至全軍覆沒。下面筆者就來談談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害死了一位堪稱國之柱石的將軍。

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哥舒翰是唐玄宗時期一位擁有著赫赫戰功的名將,《全唐詩》中有這麼一首詩專門形容哥舒翰的功績: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簡單的來說,就是哥舒翰將當時侵犯唐朝的吐蕃人徹底打服了,只要有他駐紮在邊疆,吐蕃人根本就不敢入侵,哥舒翰的強悍可見一斑。

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公元756年,安祿山的叛亂軍直逼長安,由於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將先後被殺,在這種情況下,唐玄宗將守衛潼關的重任交給了哥舒翰。哥舒翰到了潼關之後,鑑於雙方的兵力差距,以及叛軍高漲的士氣,哥舒翰選擇了堅守潼關。事實證明,哥舒翰的選擇是對的,在哥舒翰的堅守下,安祿山的叛軍止步在潼關之外,再也不能前進一步,只要時間一久,安祿山的叛軍喪失了那股銳氣,便能不攻自破。可是這時候唐玄宗不爽了,在唐玄宗看來,哥舒翰手中的兵力強於叛軍,應該選擇主動出擊,殲滅叛軍,而不是龜縮在潼關之內。

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於是唐玄宗下令讓哥舒翰主動出擊,儘管哥舒翰再三上書勸諫,可是唐玄宗根本不聽,執意要哥舒翰主動出擊。無奈之下的哥舒翰只得帶領軍隊主動出擊,結果中了叛軍的埋伏,全軍覆沒,哥舒翰也成為了叛軍俘虜(不久後被殺害),潼關淪陷之後,唐玄宗從長安倉皇出逃,大唐的盛世也就此結束。

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北宋末年,赫赫有名的將門世家種家又出了一位傑出的名將种師中。他長期戍邊西北,西北在他的鎮守之下,無論是驍勇的西夏人亦或是善戰的金人都不能佔到一絲便宜,种師中也因此聲名大噪。公元1126年,金軍大舉進攻北宋的軍事重鎮太原,由於太原極為重要,不容有失,於是朝廷便將鎮守西北的种師中派遣去解太原之危(除了他之外,北宋朝廷還派遣了姚古,張灝兩人各自率領一支軍隊救援太原)。由於种師中的軍隊動作迅速,先行到達戰場附近,與金兵交手,先後取得了幾場小勝,金軍選擇性的撤兵。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种師中有著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夠勝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佔了地利的優勢,所以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選擇留在原地等候援軍。

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可是後方的朝廷官員飄了,認為金軍不過爾爾,嚴令种師中繼續追擊,爭取早日解決太原之危,無奈的种師中只得繼續追擊,結果陷入了金軍的包圍圈,而原本應該支援的姚古等人卻遲遲未到,种師中最終力戰而亡,北宋西北的擎天之柱就此倒塌。

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公元1639年,堪稱明朝最後一位能打的名將孫傳庭,被崇禎皇帝不分青紅皂白地丟進了監獄之中,而此時闖王李自成手中的勢力卻一日勝過一日,尤其是在熊文燦、楊嗣昌圍剿失利之後,闖王李自成徹底在河南打開了局面,擁兵數十萬。在這種局面之下,崇禎皇帝只得再次啟用已入獄三年有餘的孫傳庭,孫傳庭受命之後,便前往陝西練兵,在他的努力之下,好不容易積攢了一定實力,結果在“柿園之役”中打了個精光,孫傳庭只得再次回到陝西繼續練兵。

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都損失一位國之柱石

據史料記載,當時兵部侍郎向崇禎皇帝上表說: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結果崇禎皇帝根本就不聽,叛軍一來,便急匆匆的下令讓孫傳庭前去迎敵,孫傳庭本來不願倉促出戰,認為現在時機還不成熟(當時時疫流行,加上軍中的糧草也不足,兵員彈藥更是缺了個大口子)。但是崇禎皇帝此時已經管不了那麼多,逼迫孫傳庭出戰,無奈的孫傳庭只得領命出征,同年十月,準備不足的孫傳庭戰死沙場,《明史》上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