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縣「內盤外拓」開闢村集體增收新路徑

臨沭縣“內盤外拓”開闢村集體增收新路徑

今年以來,臨沭縣以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清零攻堅行動”為契機,對內盤活“三資”,深度挖掘村集體增收內動力,強化“造血”功能,對外巧借強社、強企等外力,激活發展引擎,全面拓寬村集體增收渠道,助力鄉村振興。

託清集體家底,在“挖內潛”上下功夫。一是清資金。對白條、賬外賬以及未交接賬目進行清查,對主動上繳的予以從輕或免於處罰;經查實拒不上繳的,結合掃黑除惡、“老賴”治理行動依法進行嚴厲打擊。並堅持標本兼治、追根溯源,查清賬實不符原因,堵塞漏洞,嚴防問題二次發生。目前,累計“撿回”集體賬務資金1400餘萬元,清收承包戶欠款650萬元。二是清資產。由縣委組織部牽頭,組織審計、農業等14個縣直單位,對2010年以來投入村級的幫扶資產進行全面摸底,確保應管儘管、應登盡登,喚醒沉睡資源,回籠集體資產,為下步集體資產的高效創收打下基礎。目前,全縣共清查登記幫扶資產1.85億元。三是清土地。採取“剔、量、查”的方法進行。“剔”,將農戶家庭承包地、宅基地剔出來,釐清集體土地。“量”,聘請第三方通過GPS定位測量,形成地籍圖。“查”,查承包合同、繳款賬目,核查土地承包信息。現已清查集體土地1.8萬畝,回收拖欠承包費360萬元,收回被侵佔土地3500畝,補籤土地承包合同1100份。

巧借增收外力,在“拓外源”上做文章。一是推行強社代管服務。依託由金正大公司成立的金豐公社,探索出“政府引導、集體組織、公社實施”合作模式,由村集體負責動員群眾將土地交由公社管理,公社分別與村委、農戶簽訂託管協議,按畝數向農戶分配糧食或以保護價收購,村集體從土地託管服務費中抽取一定比例提成。目前,全縣已有90餘個村與金豐公社合作,村集體實現增收340萬元,村均增收3.8萬元。二是強企弱村結對共建。全面啟動“強企+弱村”結對共建活動,組織金正大、史丹利、金正陽等35家企業與77個村結成共建對子,新上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生態養殖等增收項目120餘個,村集體通過流轉土地、以集體土地入股、為企業提供有償服務等方式增加收入,村均增收近5萬元。三是招商引資開闢新路。引進上海強泉公司等外地企業68家,發展休閒度假、果品採摘、手工業等項目,村集體通過獲得土地流轉費、勞務中介費、稅收返還和收取租金等方式,實現增收500餘萬元。

強化政策保障,在“建機制”上出實招。一是建立財政保障機制。在上級轉移支付的基礎上,縣財政每年拿出不低於1500萬元的基層組織專項資金,保障村均組織經費不低於12萬元。持續深化村幹部報酬保障機制,村支部書記基本報酬平均每月由過去700元上升到1200元,績效補貼每年1-5萬元不等。加強基層配套組織建設,縣財政每年拿出2000萬元,用於各村居農村會計和網格警務員的工資發放工作。二是建立村務規範管理機制。制定出臺《關於加強村級事務規範化管理的實施意見》《職責分工》等文件,列出重大事項9類、一般事項10類、小微事項15類議事清單。在堅持重大事項由村“兩委”聯席會商議、黨員和村民代表會議聯合決議的同時,創新實行一般事項由村“兩委”擴大會民主決策制度,將村“兩委”成員、會計、下屬委員會成員和黨員村民代表吸納進來,實現村級事務議事規範率達90%以上。三是建立增收幫扶機制。實施經濟薄弱村三年“清零攻堅”行動,對首批41個經濟薄弱村選派84名優秀幹部到村任職,確保年內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深入挖掘各村在外人才資源,引導在外各類人才回鄉創業、回村任職或擔任“發展顧問”,為本村提供各類發展信息、引進增收項目。

(臨沭縣委組織部 姚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