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圈數據造假?此招一出,恐遭毀滅性打擊!

文 | 九九消寒

距離導演郭靖宇怒揭收視率造假黑幕,引發業內新一輪輿論浪潮已經過去將近一週。一週時間裡,圍繞收視率造假的各種話題層出不窮,有人悲觀,有人樂觀,有人客觀。

就微博、朋友圈的傳檄效率來看,後兩者佔了大半,但聲量常常不能決定什麼,悲觀者的聲音同樣不可忽視。

有媒體專門就此事件採訪了曾參與過數據造假的相關人士,相關人士表示: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永遠有需求,永遠有市場。簡而言之,收視率、播放量造假鏈條絕對不會消失,就是成了死灰也會應需復燃。

如果是在從前,鸚鵡君應該很容易被這種不乏理性的悲觀說服,畢竟正如我們在週一文章《假收視率利益鏈觸目驚心卻長盛不衰,“人民的名義”不能取代監管的缺位!》中提到的,收視率打假喊了十幾年依然沒能打掉,可見其劣根之深。當時我們的觀點是,必須依靠立法才能根治,問題是會不會立法。

通過對近期一系列事件的觀察分析,現在鸚鵡君可以明確告訴大家,這一次不同以往,

強手腕一定會來,收視率乃至所有數據造假利益鏈絕對會涼透

9月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都可以作為佐證。

比如月初,愛奇藝突發聲明,宣佈關閉顯示前臺播放量,引發一時譁然。

影視圈數據造假?此招一出,恐遭毀滅性打擊!

當時鸚鵡君就對愛奇藝的蜜汁操作感到疑惑,前期一點動靜也沒有,一套熱度評估體系怎麼看都略顯倉促,愛奇藝真的準備好了嗎?

雖說其一直和數據造假勢不兩立,甚至將刷量公司告上法庭,但這次動作除了帶頭打亂規則,另立門戶,搶佔評估體系新高地,似乎並沒有什麼惠及長遠的考慮,更像是一種表態。為什麼急於表態呢?這裡先存疑。

就在愛奇藝表態的前一天,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特別發文,厲斥粉絲操控評論無底線,稱粉絲組織刷量營造的輿論假象,乃至導致的網絡對戰、網絡暴力事件極不利於青少年成長。與此同時,共青團中央微博置頂了一篇文章:《你見過一億次轉發的微博嗎?》,又一次矛頭直指數據造假。

影視圈數據造假?此招一出,恐遭毀滅性打擊!



無論是為了赤裸裸的商業利益,還是粉絲群體出於熱愛導致的不理性,這些被操縱的數據都掩蓋了真相,混淆了視聽。而真實正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9月中旬前後,有消息稱線上票補將從10月1日起正式取消。票補誕生了4年,取消票補至少喊了有一年半,從培養國內觀眾影院觀影習慣到成為不良競爭手段,譭譽參半的票補終於在這個9月、在文化部和電影局的主持下落下了帷幕。

票補的初級罪過是帶來了電影市場的惡性競爭,再深一層,它同樣也干擾了觀眾表達真實訴求,雖不至於左右,但卻讓市場數據無法採信。

接著,就是導演郭靖宇在高校演講中高調爆料收視率造假。此事件不僅得到了業內的廣泛聲援,也很快收到了國家廣電總局的回應,稱已展開調查,“一經查實,必將嚴肅處理”。央視負責人也特別緻電郭靖宇,表示“支持清除不法行為,恢復行業良好生態”。

巧的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幾乎同時印發了《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督察工作規定》,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認真遵照執行。目的是“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好統計制度保障”。

四天之後,有消息稱,數據研究機構艾瑞諮詢多名高管失聯,其中包括董事長楊偉慶、CTO郝欣誠等。原因或與艾瑞的數據真實性屢遭質疑有關。據悉,媒體通過對比,發現艾瑞的數據常常與其他第三方平臺數據出入很大。而資料顯示,艾瑞諮詢前五大客戶包括騰訊、愛奇藝等。

影視圈數據造假?此招一出,恐遭毀滅性打擊!

一系列事件,歸根到底都是關於數據。

其實在更早的時候,國家部門對數據的特別關注就已經有了苗頭。比如今年3月,現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臺長、黨組書記的慎海雄接連會見了李彥宏、馬雲和馬化騰,目的是“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慎海雄當時說,百度公司掌握著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搜索引擎技術,在搜索、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佔據領先地位。李彥宏則表示數據是新時代的能源,要利用技術將其開採出來以更好地利用,“百度願充分發揮所長”。

影視圈數據造假?此招一出,恐遭毀滅性打擊!

而阿里巴巴集團則是眾所周知的全球領先的互聯網企業,在電子商務、雲計算、大數據、AI等領域成績顯著。

數據為什麼在今天會受到如此重視?

正如蒸汽之於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之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信息技術、新能源之於第三次工業革命,數據對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真實的數據。阿爾法圍棋(AlphaGo)能夠戰勝圍棋世界冠軍依靠的就是基於數據分析能力的深度學習,我國要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佔領先機,必須從現在開始清除數據造假帶來的障礙。沒有真實的數據,一切基於數據得出的結論都難以立足

影視圈數據造假?此招一出,恐遭毀滅性打擊!

預計未來數據不僅要保證絕對真實,還將全渠道打通、大範圍融合,只有基於完整的、真實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才能夠促進人工智能的開發

大數據時代的一切都是在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做準備,大數據成長過程中伴生的野草毒稗終將被全面除根。

大環境下的影視圈哪有置身事外的可能。

那麼數據真實了,一切就都得依靠數據了嗎?一直以來,影視內容創作者都對大數據頗有怨念,認為迷信數據會讓影視創作失去靈魂——藝術是精神產物,豈是可以通過計算得出的?

其實,從來沒人說過內容創作可以直接引用數據分析結果,如此等於是承認作家、藝術家的地位將被人工智能取代。即便編劇的作品最終是面向大眾,也不等於將大眾喜好用數據搭出結構框架,再用數據加以細化就能造出一部《小美好》或是《扶搖》。

影視圈數據造假?此招一出,恐遭毀滅性打擊!

正如昨天的優酷秋集上,楊偉東重點提到的:脫胎於用戶行為分析的大數據和創新技術,未來將成為整個文娛產業進入數字工業化的核心驅動力。數據和技術只是驅動力,而非核心力量。

我們可以通過數據知道女性越來越希望看到自身地位的提高,知道她們在不同時代更喜歡哪種類型的男主形象,但無法通過綜合複製這些要素創造出一部成功的作品。《三塊廣告牌》《小偷家族》怎麼計算?

正如體重秤可以稱出肉體的重量,卻稱不出靈魂的重量,即便21克不是虛言,也沒有人能夠解析和把握。精神力量是我們無可取代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人類敢於義無反顧地跨入人工智能時代。


影投人 [公眾號ID:movieeye]

有眼力、有腦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視內容製片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