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的現代應用價值

《黄帝内经》的现代应用价值

《黄帝内经》的现代应用价值

中醫學具有數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學術發展過程中,相繼湧現出一個又一個著名的醫家,流傳下一部又一部珍貴的著作。大量中醫古籍的傳世,為我們研究與深化中醫藥學理論,借鑑與提高臨床治療經驗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使中醫藥學的悠久歷史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特別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淵藪《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包括《素問》及《靈樞》兩部分),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同時,也為後世中醫學的不斷完善與向前發展提供了可能。也許有人會問,這部形成於戰國至西漢時期的作品,在時隔2000多年後的今天還有參考價值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內經》一書不僅是當時醫學發展水平的最佳見證,同時,也是現代中醫學研究發展的可靠基石。

《黄帝内经》的现代应用价值

首先,《內經》一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內經》一書的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如“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素問·經脈別論》)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的記載,是對人體水液代謝過程的形象描述,成為後世治療水腫病從肺、脾、腎三髒入手的理論基礎。現代治療腎源性水腫、心源性水腫多從調治肺、脾、腎入手,其理論來源顯然出自《內經》。再如,“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素問·生氣通天論》),是指過食粱厚味容易使人罹患疔瘡類疾病。從今日臨床來看,糖尿病足的發生、痛風病的關節腫痛,其發病無一不與過食肥甘厚味有著密切的關係。再如,《素問·五臟別論》中“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的觀點,即為後世“診脈獨取寸口”的濫觴;《素問·五常政大論》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的勸誡,成為中醫臨床遣藥用方、養生防病一貫默守的至理名言。

《黄帝内经》的现代应用价值

除此而外,《內經》一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時至今日,都有效地指導著人們的防病治病。特別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當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更為世人關注和矚目:“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正是由於《內經》的理論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因此,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對《內經》的學習與研究。《內經》歷來為學習中醫者必讀的古典醫籍。多讀《內經》,可以啟悟門、開思路;運用《內經》,可以起沉痾、愈頑疾。對此,筆者深有體會。

曾治男性患者劉某,67歲,於一年前開始出現周身皮膚瘙癢,以上半身為甚,經常需要強烈持久地搔抓至皮膚破損、流血、疼痛後方才住手。病情輕時僅持續十幾分鍾,重時則長達數小時。此類疾病,現代醫學稱之為老年性瘙癢症,是由老年人皮脂腺功能減退、皮膚乾燥和退行性萎縮等原因引起的一種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多因持續不停地搔抓導致皮膚破損出血,進而引起體表出現抓痕、血痂、色素沉著、溼疹化以及苔癬樣變等繼發性損害,嚴重者還可導致睡眠障礙、精神萎靡、頭暈心煩等症狀出現。考《靈樞本神篇》提到:“肝藏血……腎藏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說明老年人具有肝血、腎精易於虧耗的生理特點,因此治療從補益肝腎、填精養血的角度著手,藥用生地黃、熟地黃、山萸肉、川石斛、生山藥、麥門冬、石菖蒲、生白芍、當歸、遠志、茯苓、蟬蛻、薄荷等。1劑後,瘙癢即止。連續服藥2周,抓痕、血痂等皮損消失。繼服上方2個月以鞏固療效,隨訪1年,未見覆發。

可見,《內經》的理論對於今日的中醫臨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究其原因,道理很簡單,《內經》成書距現在雖然已有2000多年,但人類個體自身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未發生多大的改變。按照《內經》的理論,如果肺主氣、司呼吸,心藏神、主血脈,脾升清、主運化,肝藏血、主疏洩,腎藏精、主氣化的功能完全正常,一身氣血周流暢通、運行無阻,則人體是不會生病的。正如《素問·遺篇·刺法論》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以及《素問·評熱病論》所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就是說,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到致病的作用。《內經》所確立的獨特養生防病視角,決定了它不僅為保障人民健康,繁衍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還將一如繼往地繼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保駕護航!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瞭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