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书——“让书籍流动起来”

散书——“让书籍流动起来”

散书——“让书籍流动起来”

“让书籍流动起来”,这是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的一个著名观点。他喜欢书,爱读书,也爱买书。在他的笔下,有许许多多买书淘书读书的乐事、趣事。他是一个心地明净、善良的人,对自己要求严,对别人很宽恕。答应别人的事,他无论如何也要办到,绝不拖拉。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赢得了许多书友的尊敬和爱戴。他写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像《胆小班长》、《小小孩的春天》《男生熊小雄和女生蒙小萌》系列等,以其亲切、淳朴、简洁、平实的特点,深受读者喜爱,也获得了全国儿童文学大奖。在儿童文学创作之外,他还写了许多书话,出版了《喜欢书》一二编等。常常地,他会把自己有复本的书送给身边的爱书人,或者是看到自己喜欢的书,一下子买多本,分赠给需要书的人。他说,让书流动起来,才会使书的价值得到发挥,也才有利于书香社会的建设。

面对越来越多的藏书,怎么利用书的确是一个问题。孙卫卫的观点和做法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古人说,买书不难,难在藏书;藏书不难,难在读书;读书不难,难在用书。这些年,自己买了许多书,也收到不少书友的赠书,还有不少作者寄赠的求评论的书。这些书,有自己喜欢的,也有自己不喜欢的,无论何种,都是朋友情谊的见证。要写评论的,就紧着时间看一遍,而大部分赠书也是匆匆浏览一过便束之高阁了。书柜愈塞愈满,不得已,好多书搬到了床头柜上,真是满眼皆书了。怎么办?我想到了孙卫卫的话。于是,散书成了我最近的一项大事。

说起散书,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要将所散之书分类,再次要将所散之书和书友一一对应起来,最后才是寄书。这里,有一个原则,签名本是不送人的,除非有复本。三月初,云南牟定县一名教师,购置了我的4本书。他很喜欢书,也爱读书,作为回赠,我给了他一本贾平凹的签名本《树佛》。前天,西安的一个朋友,也是看了我的微信圈的书影,买了几本书,我找出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小如先生的随笔集赠送给他。短短不到一月,我已经散书两次了。所散之书,得到了妥贴的安置,让书流动到需要它的地方去,我也就心安了。要不,面对拥挤不堪的书们,常有愧色。有的书,从买来到送出去,竟没有翻过一次,能不惭愧吗?说到底,书是用来读的,是要用的,而不是束之高阁、秘不示人,如果那样,无异乎“两脚书橱”矣。由此我想起了钟叔河先生。他是把书用到极致的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首先出版了“三种人”,而后来的“走向世界丛书”更是为他赢得了不小的荣光。在成功的光环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阅读,广泛的阅读。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就因为“有思想”而被劳动改造,后来在“文革”中又被投入监狱,几近二十年的“被限制”的“笼中生活”,并没有消亡他心中的“思想”,他仍然读了大量的书,思考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终成一代出版大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手持火炬的人”,因为他最喜欢“用自己的杯喝水”。他真是会用书的典范。

散书,让书们去它需要去的地方吧。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关注古籍网拍、了解市场价格!网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

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点滴拍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