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书与读书

淘书与读书

淘书与读书

看过一篇《从娘希皮到省军级》,作者朱学勤,朱老师年轻时为了淘到想看的书,居然冒充省军级混进书店,买一堆内部书,无非都是西方著作,在那个特别的年代,这胆子是大到天了,为了看书不要命。我喜欢看书,但也没到痴迷一级的,只是随性而为,看到哪里就到哪里,有的书买了几年,却只是翻了翻,但这不影响自己遇到有书的地方,就凑过去,主要是读书能够让自己安静。

我觉得一个“淘”字是蛮生动的,沙里淘金,米里淘沙,仔仔细细,去粗取精。我朋友里喜欢看书的人,大都有淘书的经历,平时在广州遇到书店,都要进去站一站,翻几页,看看有什么新书,往往就随手买几本回来,《瓦尔登湖》我就买过三个版本的。女人让陪着逛天河城,到地方我就分道扬镳,你去天河城逛女人衣服店,我过斜对面去天河书城呆着,回头集合的时候,她拎几袋子衣服,我拎几本书,达成默契。

我年轻时,中国的书店都是柜台式的,你要买书,就得站在柜台外,睁大眼睛扫视,一行一行,见到可心的封面或题目,央售货员取来,多数价格虽然不贵,但买不起,只有干瞪眼。我工作之后发了第一月工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进书店把自己想看,能买到,又能负担得起的书,统统拿下,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书籍,都是些《红与黑》、《罪与罚》、《骆驼祥子》之类的。其实现在的书真的太贵了,1995年我在新疆且末县书店淘到过宝贝,全是老版的书,价格也是旧书上的定价,一套苏联作家恰科夫斯基的五卷本长篇小说《围困》,三块多钱;一本《格萨尔王史诗》,才一毛六,一毛六分啊。白捡一样。

说到书店淘书,我认为,广州什么都好,就是街头书店少了点,这算是我对这个城市唯一的一点抱怨。我心仪的理想书店,是那种掩藏在广州街巷里,红花绿树下的,有明亮的门窗,干净的地板,像鲁迅曾在芳草街开办过北新书屋那种,小,但有文化气场。

我常去的有北京路的联合书店、天河书城楼顶的红枫叶书店,中大外面的“学而优”书店等,这些很多人都知道,新港路的博尔赫斯书店与其说是个书店,不如说是一种店主的文化行为艺术,我去过两次,没再去。在烈士陵园旁边,有座楼上的小书店,很隐秘,书店周围都是卖电子产品的,店主人是个女士,不知道为什么把店开在那里,书店很小,书堆得到处都是,店员露一个脑袋在隔板后,明暗分明的光线,来这里的都是熟客了,所以,在一片嘈杂中走进这里,就有肃然起敬的感觉,书店主人和买书的客人是一路人,有时候还就某本书或电影讨论上一阵子。

这就是我爱逛书店、不爱网上购书的缘由之一。网上买书,搜索书目很快,很方便,价格也便宜,但缺少人和书本的交流,其实是从书架上取下心仪的书本,仿佛找到了朋友,网上就没这么直接,等一天两天的才能到货,单相思,不好。

在欧洲遇到过满街小书店的景象,我认为,当一个城市里的街头书店随处可见的时候,当这个社会也应该是充满自信的,沉稳的,睿智的社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为了升官发财什么都不顾了,把成功的概念解读得无比世俗。

当然,说到街头书店,最重要的还有,那书架上卖的书要是真正的书。

书还有真正的和虚假的?是的,我认为机场商店里卖的那些励志的字纸本,不能算书,什么企业成功三百论,职场厚黑宝典等等,赤裸裸地教导人们怎么变得厚脸皮、坏心肠、不劳而获、勾心斗角、阿谀奉承、不则手段,梁文道曾经一针见血地批评过机场里的书店,垃圾成群。书店也是有气场的,凡是进到里面仿佛走进轩竹小径、清心静气的,是好书店,凡是进去了一股子铜臭味道的,那不是书店,只能算是买废纸的地方。

现在很多人喜欢用手机看电子书,这样也很好,只要是开卷有益的阅读,阅读介质变了倒也没什么,但我还是喜欢逛小书店,你可以说我老派,但我就是享受那种徜徉在书堆中的目不暇接感,还有,对小书店的偏爱,也是在寻求一种浮躁中的安宁。

但是,我也知道,那些开在烈士陵园旁电子游戏城一角的小书店,随时都会消失的。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关注古籍网拍、了解市场价格!网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

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点滴拍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