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实例分析:长期项目应该怎样选题?

纵横视觉

本着帮助中国摄影向国际走出去的理念,纵横视觉在2018年推出的#摄影师职业发展#栏目将围绕国际投稿、奖金申请、项目申报、奖项申请展开。在这个栏目中,我将从在普利策中心奖项审核和申报的多年经验出发,为大家严选材料,推荐符合中国摄影师要求的发展方向,分享新鲜生动的经历和经验。在这个栏目里,我们只谈干货。

第3期|实例分析:长期项目应该怎样选题?

从Tomas van Houtryve谈

长期项目选题

第3期|实例分析:长期项目应该怎样选题?

Tomas van Houtryve拍摄的中朝边境

我办公室整面墙上目前挂着的就是这一幅

有个摄影师利用自己的美国与比利时双重国籍,假扮比利时巧克力商人,参加了一周朝鲜官方组织的商业参访活动——能想到装成巧克力商人去朝鲜,我除了被他的胆识震惊,也开始对他选题上的精明另眼相看。

我在普利策中心第一次见到Tomas van Houtryve是2013年。彼时,他从我们这里拿了一笔基金拍摄朝鲜——那是他拍摄全世界共产主义国家的项目接近尾声。他从内部拍摄了朝鲜,又去了延边和三八线。

Tomas认真负责地研究了比利时巧克力,带了全套样品去朝鲜。“我每天都装一个比利时口音,”他是加州长大的,虽然现在也在欧洲生活,但其实听起来完全是美语,“刚开始还算兜得住,后来他们请我们唱卡拉OK,拱我上去唱歌,我还装得比利时口音唱英文歌。”

出发之前,他的比利时护照只剩一下两张空白页了,而去平壤必须经过中国,这本护照不够贴朝鲜签证和中国签证。他脑子发昏,用美国护照申请了中国签证,又带了两本护照进朝。在商业参访团接近尾声时,被发现,他交给平壤官方的比利时护照上没有中国签证。他连蒙带骗,才没被发现是美国人——第一次跟Tomas吃饭,他的朝鲜故事绘声绘色,太过精彩。

从2013年到现在,我办公桌背后的墙上从一幅三米长的照片换了另一幅,但都是Tomas拍摄的中朝边界。在过去的这5年里,普利策中心连续资助了他的四个项目。审阅过四次他的基金申请,我对Tomas van Houtryve的评价是:他是一个选题上不世出的天才。

第3期|实例分析:长期项目应该怎样选题?

Tomas van Houtryve拍摄的另一张中朝边境

在我办公室整面墙上挂过三年

Tomas van Houtryve是一位概念艺术家、摄影师。他的作品往往将调查性新闻与哲学交织在一起。从19世纪的银版摄影法,到热成像和增强现实,他使用多种多样的技术拍摄。他的项目往往挑战个人身份、记忆、权利的概念。Tomas van Houtryve是VII图片社成员。

紧跟时事热点,瞄准空白来切入

2012年10月,巴基斯坦东北发生了一场无人机袭击,一位67岁的老妪在家门口被杀。第二年,美国华盛顿针对这场袭击召开了一场公听会,死者的儿子年仅13岁,也在那场袭击中受伤:“我不再喜欢蓝天了。事实上,我更喜欢阴天。当天是灰灰的时候,无人机没办法飞。”

美国在过去十几年中开始使用无人机作战,但直到最近几年,无人机在战场上的使用才得到关注。“我很震惊地发现,并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来做影像记录。通常无论美国在任何地方作战,媒体都会趋之若鹜。不管媒体是否报道失真,至少他们会引发一些讨论。无人机的作战已经持续十年,但都是秘密进行的。相比越战时期,我们如今的生活中,媒体更加饱和——但在这一点上,媒体缺席了。”

第3期|实例分析:长期项目应该怎样选题?

Tomas van Houtryve“蓝天的日子”项目

利用新技术,寻找特殊视角

Tomas并不是刚开始就想到了无人机航拍的点子,“我想做一些无人机作战造成的遇难者和家属的肖像。但我并不擅长肖像拍摄,因此这个点子没发展下去。”

当时,无人机的民用发展还不那么高级。Tomas买了一个小无人机,将自己的相机装了上去。“我在给《国家地理》拍摄一个项目的时候,他们需要我去拍一个矿的照片。用直升机航拍的话高度不够,只能用无人机。”他自己刚开始也不会操作,需要一个工程师操作无人机,而他只操作相机,“那次拍摄让我想到,何不用一个小无人机来展现美国军方用的大无人机呢?”

第3期|实例分析:长期项目应该怎样选题?

Tomas van Houtryve“蓝天的日子”项目:部队

拍摄只是最后一步,研究先行

“我首先对所有我能找到的在巴基斯坦实施的无人机打击进行了分析研究。很多都是绝密信息,但仍有人权组织和调查记者将支离破碎的信息组合在一起。”他在那些报告里发现了更多的细节,“很多时候都是说两个驾驶一辆卡车的男性受到了无人机打击。但也有的时候,会说’婚礼车队被无人机击中’这样可怕的故事。”

他利用这些细节,列出了一个单子。之后,他开始带着自己的小无人机,在美国各地寻找与这个单子上相似的场景来拍摄。美国人用一个无人机来看巴基斯坦,那如果从同样的角度来看美国,会是什么样的呢?“逐渐的,我从只拍摄无人机场景,扩展到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美国。”

第3期|实例分析:长期项目应该怎样选题?

Tomas van Houtryve“蓝天的日子”项目:婚礼

新闻选题也能兼顾艺术发展空间

“我内心中有一种渴望,要做出美丽的作品,在其中找到诗意的时刻。就像是画家想用画布和调色板来回应一样。如果这个人已经画过无数作品,那他就会产生一种习惯,他知道有些姿势能让人看着欢喜。我经过16年的拍摄已经谙熟此道,因此即便我在做这个有关人性之恶的故事,我也能在其中寻找到秩序、诗意与美——而恶与美就在这个项目中交汇。”

Tomas的这个无人机拍摄项目“蓝天的日子/Blue Sky Days”于2015年获得了摄影新闻无限奖/2015 Infinity Award for Photojournalism——新闻摄影中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哈珀斯》杂志创刊164年来,为《蓝天的日子》破例,首次刊登大型影集。同一个项目也陆续获得POY、荷赛、白宫新闻摄影师协会等机构的奖项。

Tomas van Houtryve“蓝天的日子”项目:瑜伽

新视角检验已经被做烂的题

2016年,Tomas交上来的申请是关于欧洲难民危机的。普利策中心是英文媒体中最早介入叙利亚难民报道的之一,到16年,已经投入过至少十几个基金在这个选题上了。从土耳其、希腊、约旦,到北欧和北美,所有的报道在难民的选题上,似乎落入了一个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死循环。

不负所望,Tomas的选题虽老,呈现方式却让人耳目一新。“我不希望用记者、摄影师的角度来看难民危机,我希望用难民自己的角度来讲他们的故事。”他选择了AR增强现实的技术手段。

智慧型手机让如今的难民危机与以往完全不同,这些人尽管背井离乡,却仍能用新技术与故土、家人、爱人保持联系。在完全陌生的土地上,手机app是难民迁徙过程中的指南针,也是他们联系走私客的渠道。他们用手机拍摄了无数的照片,也不断地上传到社交媒体。

。“他们在绝望中选择了冒险,但仍渴望与家人保持联系。很多人的自拍都以地中海为背景,这些图像也显现出社交媒体在塑造个人身份中的作用。去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如果有选择,许多难民都会选择带着手机而不是护照。”Tomas用增强现实,将难民拍摄到社交媒体的照片,与他们所处的现实相结合。“他们拍摄那些照片的动机与摄影师完全不同,他们的照片是用来与家人朋友分享的——报喜不报忧,他们希望分享那些欢乐的瞬间。”

这段15分钟的短视频《流放的痕迹/Traces of Exile》被纽约的国际摄影中心ICP收藏——成为ICP历史上首次收藏的动态影像作品。

第3期|实例分析:长期项目应该怎样选题?

Tomas van Houtrye“流放的痕迹”截屏

走在新闻热点的前面

如果说前面两个题,Tomas都是踩在了新闻热点的上面,这个月他刚刚发表的《边界之间》项目却是扎扎实实走在了新闻热点的前头。这个项目是普利策中心和Catchlight共同做的一个fellowship——三万美金的基金刚开放,就收到雪片般的申请信。Tomas能在其中脱颖而出毫不意外,因为他的选题实在让人拍案叫绝。

上周我,戳链接可看,在此就不赘述这个项目的内容了。他用一个古董店淘来的二手木质相机,和19世纪中叶的摄影技术,重新拍摄了美国境内曾经属于墨西哥的土地。从17年年初开始拍摄,伴随着美国新总统川普的美墨边境政策,在所有媒体还在关注边境之墙的时候,Tomas的选题已经超越当今的墙,从历史的角度划下了另一条边境线。

能先新闻热点而行,在一年前做出预测,判断接下来一年,甚至两年的热点话题,确保自己在拍摄之初,就有发表、开启讨论、冲击奖项的潜力——长期项目的执行典范也不过如此。这个选题中不仅有摄影师丰富的想象力,还又一次地展现了他扎实的研究功底。

第3期|实例分析:长期项目应该怎样选题?

Tomas van Houtryve“边界之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