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醫生必讀系列 57

血管成形術和支架植入術後再狹窄

再狹窄是指在血管成形術或者支架植入術治療阻塞後,冠狀動脈逐漸發生再狹窄的過程。再狹窄通常在手術後3-12個月內發生。因為再狹窄導致動脈再次變窄,所以心絞痛的症狀通常會再次出現。在血管成形術的最早期,再狹窄被認為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多達40-50%接受血管成形術治療的患者會發生再狹窄。事實上,首先開發支架的原因是也是為了減少再狹窄的發生率。

全科醫生必讀系列 57

在很大程度上,支架已經成功地減少了再狹窄的發生率。即使使用第一代裸金屬支架(BMS),再狹窄的發生率也大大降低(12個月內大約降低20-30%)。隨後,相繼開發了藥物洗脫支架(DES)以進一步減少再狹窄發生。在DES中,支架塗有抑制組織生長的藥物,很好的避免了再狹窄。第一代DES在五年時將再狹窄的發生率降低至約15%。較新的DES進一步降低再狹窄發生率,五年後降低至5-7%。

什麼原因導致再狹窄?

血管成形術和支架植入術是組織創傷的一種形式。在血管成形術期間,攜帶放氣球囊的導管穿過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冠狀動脈,然後使球囊膨脹。膨脹的球囊壓縮斑塊,從而增寬了動脈內徑。然後在血管成形術部位擴張支架以保持擴張的動脈不再向下塌陷。斑塊的壓縮不是一個“溫和”的過程,並且幾乎總是對血管壁造成創傷。

全科醫生必讀系列 57

再狹窄可以被認為是血管成形術局部創傷後“癒合”過程的結果。通常冠狀動脈的內皮細胞在創傷部位增殖,如果內皮細胞的這種增殖變得過度,則細胞可以阻塞支架部位的血管。

再狹窄也可能是由於複發性動脈粥樣硬化而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再狹窄往往在手術後相當長的時間,一年或更長時間。而在手術後6個月內(通常在12個月內)出現的再狹窄通常由內皮組織生長引起的。

再狹窄與血栓形成的關係

再狹窄與更可怕的支架內血栓形成不同。支架內血栓形成通常是一種災難,因為它常常會導致冠狀動脈突然完全阻塞。支架置入後的前幾周或幾個月內血栓形成的風險最高,但使用血小板抑制藥物可大大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

全科醫生必讀系列 57

晚期支架內血栓形成的風險很小但確實存在,近年來認為,抗血小板藥物應該持續至少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然而,預防晚期支架內血栓形成的最佳方法仍存在爭議。

雖然DES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支架再狹窄的發生率,但它並沒有消除這個問題。如果發生再狹窄並且產生心絞痛的症狀,則治療方法通常是在相同位置置入第二個支架。藥物治療同樣是一種選擇。此外,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是支架再狹窄患者的另一種選擇,特別是在第二次支架後再次出現再狹窄時。

再狹窄最初是使用血管成形術和支架治療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限制因素。雖然支架技術的得到改進,但是再狹窄問題依然是一個重要的限制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