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是哪來的,和鯽魚有關係嗎?

葉子奇聞怪事


“羅非魚”指的是

莫桑比克口孵非鯽,鱸形目、隆頭魚亞目、慈鯛科、口孵非鯽屬的一種魚類。現在“羅非魚”一詞已經成了慈鯛科非鯽屬(Tilapia)和口孵非鯽屬(Oreochromis)多種魚類及其雜交後代的泛稱,英文統稱為Tilapia

莫桑比克口孵非鯽為代表的羅非魚原產於非洲,因為長得像我們熟悉的鯽魚所以傳入我國的時候得了個非洲鯽魚的別稱。其實,它屬於慈鯛科而非鯉科,所以分類學上和鯽魚相去甚遠。

除了非洲鯽魚,羅非魚還有很多別名,譬如福壽魚吳郭魚越南魚等等,香港人管它叫金山鯽,臺灣人叫它臺灣鯛。拋開別名不說,“羅非魚”這個名字本身就有些讓人困惑,它是從何而來呢?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羅非魚經越南傳入我國廣西。羅非魚在越南語中寫作Cá rô phi,Cá 是魚的意思,rô phi即“鱸非”,所以音譯的“羅非”兩字也就是“非洲鱸”的意思。Cá rô phi連起來就是“非洲鱸魚”,指代非洲產的鱸形目羅非魚非常合適。


所以羅非魚和鯽魚的關係僅僅是因為看著有點像,兩者在分類學上關係較遠。鯽魚,也叫鮒魚。鯉形目鯉科鯽屬常見的一種淡水魚。原產於亞歐大陸的江河湖泊,不僅是我國最重要的食用魚,也是人類最早馴化的魚類之一。因為耐低溫耐低氧超耐糙的特性,早已被引進到世界各地廣泛人工養殖,繁殖季節前後的春末和秋末時最肥美。

兩者確實乍一看很像。


薩爾茨堡的魚


羅非魚應該是屬於熱帶的魚類,最初出現在非洲,它們和鯽魚是沒有關係的,只是它們的個體和鯽魚差不多,只是比鯽魚要扁一些。我國在50年代左右已經引進這種魚了。因為羅非魚耐低氧,很少生病,長起來比較快,適應能力也強,另外口味也還不錯,所以現在已經是我國池塘養殖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羅非魚一般活躍於水的中下層,喜歡水溫比較高、含氧量也高的水域。常常會棲息在有遮擋物的水面之下,因為這樣的地方既安全又有食物。羅非魚只有在我國一些冬季氣溫也比較高的區域才可以進行四季養殖。不然冬天可不好存活。

羅非魚雖然是那種什麼都會吃的魚類,但還是以天然植物為主,各種水草、植物碎片等等都會是它們的食物。我們在垂釣羅非魚的時候,可以選擇菜籽餅、米糠、豆餅等等,另外蚯蚓紅蟲也會吃。

另外需要說的是,在垂釣羅非魚的時候,上魚後動作要輕,不可發出太大的聲響,因為羅非魚都是一群一群的,切不可為了一條而驚擾水下的一群。


野釣散人


這種魚最先從非洲引進越南,所以以前叫做越南魚,後來引進中國大陸。由於它的生存能力特別強,所以在長江以南以至海南島都十分普及。我在海邊長大。非常喜歡吃魚,而且這魚的味道特別鮮美(臭水溝除外),肉多刺少,我現在有個同學在海南島在養殖這魚大公司裡面做技術員,而且他們的產品,主要都是銷往歐美,歐美人的水平生活非常高,所以他們好吃這個魚是肯定有它的道理,有的人不愛吃,那是他不懂怎麼去煮。就好像外國人不吃中國鯉魚一樣。



魏學飛0


我來說一下經歷的事。在2000年前,我所在的珠三角幾乎沒有非洲鯽魚,但是那時河裡也幾乎沒有多少鯉魚和鯽魚。現在,小河裡滿滿的都是非洲鯽魚,鯉魚和鯽魚的數量幾乎沒有變化。非洲鯽魚引入後的好處是,幾乎任何時候河裡都有或大或小的非洲鯽魚,如果願意吃,也是不錯的。現在每每到冬天即將來臨,非洲鯽魚活動減緩,就是去小河裡電魚的好時候。每次都收穫滿滿的,換了以前,你怎麼去電魚,也電不到那麼多可以食用的大魚。所以,非洲鯽魚,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第三隻眼瞭解世界


羅非魚又稱非洲鯽魚起源於非洲,屬熱帶性魚類,棲息於水體中下層,是以水生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其食性廣,對環境適應性強,抗病性能好,群體產量高,肉味鮮美。

鯽魚簡稱鯽,俗名鯽瓜子,淡水魚,鯽魚分佈廣泛,全國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產,是我國重要食用魚類之一。鯽魚是以植物為食的雜食性魚,喜群集而行,擇食而居,肉質細嫩,營養價值很高。

雖然羅非魚的外形和個體大小有點類似鯽魚,但是兩者的區別還是明顯的:首先,羅非魚的背鰭很長几乎覆蓋整個背部,鯽魚的背鰭短長在身體的後半部分;其次,羅非魚尾鰭紋路是橫條紋的波浪狀,鯽魚的尾鰭紋路是豎條的,並且形狀似一把剪刀。

羅非魚在我國屬於外來物種,最早引進羅非魚的是我國臺灣省,在二戰結束不久,羅非魚即被引入臺灣。我國大陸在1950年曾從泰國、越南引進羅非魚,以後又從非洲一些國家引進新的品種。經過多年來雜交繁殖,改良品種,現我國大約有十多個品種。由於這種魚味道鮮美,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養殖魚種。

自80年代以後,凡是處於熱帶、亞熱帶、溫帶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有養殖羅非魚,現已遍及全球85個國家和地區,羅非魚成為了國際上養殖最廣泛的優質魚種之一。我國的羅非魚養殖主要分佈在南方,因為羅非魚怕冷,溫度不能低於10度。

夏季是垂釣羅非的好時節,因為羅非魚在夏季裡是非常活躍的,吃口也非常棒,也容易上魚。垂釣羅非魚,提竿宜遲不宜早,因為羅非魚吃食極貪,入口的食物不會輕易放棄,當浮漂抖動或沉浮不定時,不可揚竿,一定要等浮漂全部沉入水中不見時方是提竿的最佳時機。


——上弦月


行營老狼


羅非魚原產於非洲,學名莫桑比克口孵魚,屬於慈鯛科的小型熱帶魚類。通常生活在淡水中,也可生活在含鹽的鹹水中,對溶氧較少的水有極強的適應能力。這種魚在國內也被稱為非洲鯽,實際跟鯽魚並無關係。

羅非魚屬雜食性魚類,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葷素皆食,且極其貪食;但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羅非魚又顯得非常挑食,例如競技池裡面的羅非魚偏愛南極蝦、鮮蝦、蝦粉,以及魚肉雞肝製作的冷凍餌。

羅非魚在16℃~38℃的水中均能生存,最適宜的溫度是22℃~35℃。

在兩廣地區,夏季是釣羅非魚的最好時節,此時,大部分魚類都躲到陰暗處或深水區域避暑,唯有羅非魚的食慾不受影響。

羅非魚對外界的嘈雜聲並不敏感,只要有食物,即便在靠近岸邊的水域也能覓食,因此,我們選用3.6米手竿即可釣羅非魚;有時在羅非魚密度較高的水域,用2.7米手竿的效果甚至更好。


悅釣釣魚


說起非洲鯽魚羅非魚,鯽魚和羅非魚一點關係也沒有,羅非魚和鯽魚的外形也不像,叫非洲鯽魚,不知道這樣稱呼的來源是什麼,廣東人喜歡稱呼為福壽魚,這個名字到是吉祥好聽。我國主要養殖的羅非魚品種有尼羅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莫桑比克羅非魚。其實,羅非魚還有一個稱呼,叫越南魚,這個稱謂就及少有人知道了,但是老一點的大叔們可能聽起來了到是非常有感情的。為什麼有這個稱呼呢?越南是亞洲較早從非洲引進尼羅羅非魚養殖的。中越極友好時期,越南同志給廣西贈送了一批尼羅羅非魚親魚,這個魚性成熟塊,極容易成群繁殖形成規模,而且雜食性,不挑食,葷素通吃,在那個肉食匱乏的年代,成為適宜尼羅羅非生長的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很好的肉食來源,尤其幾乎沒有小刺,也是這些地區餵食幼兒很好的蛋白質的來源,國家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資金繁殖魚苗予以推廣,並進行種苗提純研究優化以提高產量,稱為尼羅羅非一代。但是,這個越南魚有很多缺點:魚個體小,色黑賣相不好,單塘近親繁殖很快退化,個體變得更小如小野鯽魚,可能與鯽魚相稱這有點依據。後來國家經從非洲選種直接引進羅非親魚,並且提純雜交繁殖,形成尼羅羅非魚二代,在品種色澤個體上均有極大的提高,在南方地區成為與四大家魚居家餐桌平分秋色的佳餚,各南方省地州縣均有魚苗育苗基地和規模養殖塘。改革開放後,有個臺灣人,央視致富經報道稱,在海南省發明了羅非魚的新品種;其實,該人採用三倍魚技術(請百度科普)單性繁殖,這樣的羅非魚成熟快,個體超大,全價商品飼料餵食,三五個月即達到一公斤左右。該人的研究成果在臺灣未獲上市的情況下,到了泰國繁殖銷售一年,被禁止,後來到了海南,規模化生產銷售魚苗至今餘二十多年,成為國內主要的羅非魚苗基地,形成對國內羅非魚苗育苗基地極大的衝擊,致使國營改制後眾多的羅非魚苗繁殖基地倒閉,眾多以此為生的企業職工下崗,這個羅非魚就叫吉福羅非,就是大家現在在全國各地都能吃到的那個大大的很好看賣相頂好的但是不好吃羅非魚。


踏芳英豪F



沒有關係(左邊鯽魚,右邊羅非魚)。人們給外來物種羅非魚取名"非洲鯽魚",但兩者的區別還是明顯的:首先,羅非魚的背鰭很長,幾乎覆蓋整個背部;鯽魚的背鰭短,長在身體的後半部分;其次,羅非魚尾鰭紋路是橫條紋的波浪狀,鯽魚的尾鰭紋路是豎條的,並且形狀似一把剪刀。


雲美原味


茂名市羅非魚養殖基地,一般都在一斤以上才出售,四至五斤重的很常見。所以,當你看到茂名市的羅非魚你會很驚訝。羅非魚和鯽魚不同,鯽魚養不了那麼大,那麼肥。羅非魚不管是重哪裡來的,但經過茂名人的精心養殖,不但高產,還多肉好吃。


貓扮老虎


非洲,羅非魚廣東人叫非洲鯽,大條的羅非魚魚肉夠厚,雪白,肉爽,冰鎮羅非。鯽魚有本地鯽魚(白鯽),順德無骨魚就是用當地土鯽魚做的,又鮮又滑。東北鯽(個頭比土鯽較大),帶黑色,沒土鯽好,適用於紅燒,酸辣燒。從肉質來說,沒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