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薩達姆明知科威特受美國保護,爲何還要冒險吞併科威特?

槐--等待春天


這是薩達姆在兩伊戰爭結束後的第一次賭博,或者可以說這是不得不進行的一次賭博,因為在1990年入侵科威特之前,留給薩達姆的選擇已經不多了。

從1979年政變奪取伊拉克一號領袖之位後,薩達姆一心想擴大伊拉克的地位和自己在伊拉克的權威,因此經過綜合考量之後選擇發動兩伊戰爭,不曾想長達八年的消耗戰,卻拖垮了自己,在選擇入侵科威特之前,伊拉克早已四處危機,必須選擇打開出路。



在國際上長達八年的戰爭讓伊拉克飽受外債的困擾,數百億美元的外債讓伊拉克十年也難以恢復元氣,同期由於戰爭導致伊朗的衰弱,對於已經越來越失去利用價值的伊拉克,歐美國家對伊拉克親密性也將進入倒計時狀態,而國內問題的危機更加複雜,八年的戰爭讓伊拉克很多領土變成了一片廢墟,作為主要產業的石油工業短期之內無法恢復,戰爭的不勝不敗,經濟的衰退更讓國內矛盾橫行,想緩慢發展經濟將伊拉克恢復正軌變得難上加難,薩達姆必須考慮在短期之內解決危機,入侵科威特解決經濟危機成了最好的選擇。

但明知道美國在阿拉伯地區的石油利益,薩達姆為何還要選擇冒險?除了必須要進行這個選擇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因素就是薩拉姆太過於樂觀,以為冷戰末期美國不敢發動大規模戰爭、以為自己仍然是美國的跟班美國不會對他大下殺手,可薩達姆忘了,美國只會站在他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而不是薩達姆的角度。



1990年雖然還處於冷戰時期,但蘇聯早已處於內部危機之中,自身難保更不可能干預外部事務,而美國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海灣戰場,至於海灣地區代理人,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利益,以美國的需求隨時可以服其它代理人上位,只憑藉著暫時性的美伊關係,不可能永遠的維持下去,早年美國支持伊拉克是因為有共同敵人伊朗的存在,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會給美國帶來任何利益,也許伊拉克還想心甘情願的做美國的跟班,但薩達姆卻忽略了另外一個問題,美國需要的是弱小的跟班,而不是實力越來越大的跟班,以美國的現實利益,他必須選擇打倒任何一個潛在對他構成威脅的對手。


遼寧資深球迷


因為入侵科威特是薩達姆的一場豪賭,是薩達姆在利弊之間權衡之後的結果。

很多人不瞭解的是,薩達姆在海灣戰爭之前,與美國的關係很不錯。伊拉克與伊朗之間打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而伊拉克在其中充當了美國的代理人,所以美國與薩達姆的關係並不壞。

而兩伊戰爭後,伊拉克並沒有勝利。巨大的軍費開支讓伊拉克欠下了鉅額的債務,從一個外匯儲備國變成了天價債務的債務國。其中有數百億美元的債務來自科威特。所謂窮極訛賴,薩達姆居然直接向科威特提出要求,要免除一百五十億美元的債務!遭到科威特的斷然拒絕。

薩達姆也不是完全沒有底氣要求科威特減免債務。通過八年的戰爭,薩達姆手下擁有了一支上百萬人的龐大軍隊,經歷過戰爭洗禮的伊拉克軍隊在當年的中東是一等一的強軍。而科威特作為伊拉克的鄰國,卻是一個袖珍小國,武裝力量不足兩萬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科威特國家雖然小,石油卻不少。而且由於地質因素的不同,伊拉克一直認為自己處於油田的“高地”,自己的石油流向了科威特,即使沒有債務,伊拉克也早已對科威特的石油垂涎已久。

更重要的是,伊拉克在進攻科威特之前諮詢過美國的意見,得到了一個模稜兩可不支持不反對的回答。薩達姆認為憑自己和美國的關係,美國應該不會強勢介入,於是悍然入侵科威特,沒想到遭到美國的堅決反對。即使美國反對,薩達姆也認為美國不會為了科威特而和擁有一百萬軍隊的伊拉克開戰,可是他又錯了,美國悍然發動海灣戰爭,直接把薩達姆這個侵略者趕回了老家。

薩達姆在國內殘暴的統治,在國外實行毫無法理的野蠻侵略,得到絞刑的下場罪有應得!


小約翰


1990年是什麼時候?美蘇“冷戰”已經結束了,美國正在蘇聯問題上忙的焦頭爛額,薩達姆認為這簡直是天賜良機,美國人顧不上伊拉克。當然了,這只是薩達姆單方面認為,美國人的目光主要集中在蘇聯,這是個事實,但並不意味著美國人是傻子,他們也知道中東的利害關係。

那就在於,美國不允許有人挑戰其在中東的霸權,這牽扯到美國的核心利益,比如說那個“石油美元”的戰略,就是美國霸權地位的支柱。此時“冷戰”結束了,美國妄圖建立單極世界,他就更不會允許其中東霸權受到挑戰,反而會更加重視中東。在當時,不僅薩達姆誤讀了美國的戰略,很多西方的政治家也認為美國下一步會忙著“北約東擴”,一步步的瓦解前蘇聯集團,最後將其拉入自己的陣營。因此,薩達姆並非不知道美國的實力,而是他瞅準了這個時機,是最適合渾水摸魚的時間點,也是美國人最薄弱的時間點。

假使此時的美國總統,是一個“弱勢總統”,那完全可以坐等蘇聯解體,直接吃掉這個勝利果實,也算是大功一件了。但問題在於,老布什是個“強勢總統”,他知道蘇聯頹了,很關注蘇聯的局勢,他也想競選連任,如果只是單純的坐等蘇聯解體,吃掉這個人人皆知的果實,好像有點不過癮。他必須要找別的途徑證明自己,以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本,從而實現連任。恰巧,薩達姆把這個機會送上了門。老布什心想,現在蘇聯看起來要完蛋了,那麼美國的霸權地位豈不是無人能挑戰了嗎?在此時,美國乾點事,豈不是很容易?

這正是老布什的心態,他恰巧處於“二戰”後美國對外戰爭風險最低的時期,假使在1970年代,蘇聯人只需要給伊拉克作保,美國就不敢對伊拉克動武,因為這會引發兩個大國的衝突,得不償失。但此時,伊拉克是孤立的,而且伊拉克的侵略行為把自己弄到了反面,幾乎是人人喊打,美國很容易“出師有名”。事實上,即使美國無法“出師有名”,他想要教訓伊拉克,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老布什只需要挑動以色列和伊拉克爆發戰爭,然後美國介入,根本不需要組建多國聯軍,至於伊拉克是否侵略科威特,這根本不重要,關鍵是此時美國沒有了蘇聯的掣肘。

這一點,薩達姆依然沒有看懂,他錯判了形勢,同時也低估了老布什這個人。他認為美國不會動武,因為伊拉克是“世界第四軍事強國”,當年美國打越南都費勁,蘇聯在阿富汗也折了本,所以這些超級大國不足懼,反正自己身後有百萬大軍,即便打不垮美國,但是讓美國人聞風喪膽還是能辦到的。再者,薩達姆認為如果伊拉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了科威特,那就是生米煮成了熟飯,美國人也沒轍呀,難道美國要為科威特下血本嗎?

在薩達姆看來,科威特只是個彈丸小國,美國人不會重視這塊地盤,他們只關注以色列,其它地方懶得管。毫無疑問,薩達姆又判斷失誤了,科威特是小國不假,可他畢竟是個產油國,只要有石油,就牽扯到美國的利益,美國政府不可能坐視不管。如果科威特這塊地盤不值錢,美國人也犯不著出兵了,就像某些非洲國家一樣,今天搞個邊境戰爭,明天搞個大規模入侵,但是美國人管嗎?他們真的懶得管。

綜上所述,薩達姆之所以敢入侵科威特,一方面是其對形勢判斷失誤,另一方面,是其對自己過於自信。最終,薩達姆入侵了科威特,而且做得非常粗糙,直接宣佈科威特為伊拉克的一個省,這就給美國人送去了把柄。很明顯,伊拉克沒有學會美國的套路,你至少要搞個公投或者大選,最靠譜的就是扶持個傀儡政府,讓其依附於伊拉克,然後伊拉克假裝撤軍,這樣美國也無話可說。但是,伊拉克把自己弄成了侵略者,美國人卻把自己塑造成了反侵略的“正義之師”。最終,老布什打贏了戰爭,也沒能競選連任,薩達姆輸了戰爭,卻又當了十幾年總統,難怪老布什的兒子如此痛恨薩達姆。


圖維坦


在此之前,美國還是支持伊拉克的,兩伊戰爭美國就是站在伊拉克一邊,但是這次戰爭打了八年之久,伊拉克和伊朗的經濟損失都不小,而且錯過了全球經濟增長,間接導致了雙方經濟的下滑,到現在的後遺症還存在。

戰爭打了這麼久,伊拉克國內的國家建設,士兵的撫卹,都需要錢來安撫,沒有錢,自己在伊拉克國內的支持就會下降,而且容易引起國家動盪,不利於國家統治,所以沒錢就要想辦法去搞,科威特有錢沒軍事實力,就成了他們的首選目標。



西方國家把這個說成是入侵,其實,在很多伊拉克人眼中,這並不算是入侵,因為伊拉克原本就是屬於伊拉克地區,薩達姆想要把科威特變成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份,他們覺得這個是合理合法的,任何一個國家,對於爭議地區,各國人民都支持拿回來,但是雙方都各有道理,都不想撒手,所以強硬派的領導人,在國內支持率一般都比較高,口頭要不回來,口頭譴責,不如開打,武力奪回,這樣可以提高薩達姆在伊拉克的支持率。



另外一個就是伊拉克國內,經過戰爭後比較混亂,需要通過這種轉移危機的方式緩解伊拉克的壓力,他有點僥倖的認為,伊拉克和歐美國家關係不錯,出兵科威特,即便歐美不願意,但是還不至於去翻臉,他的計劃是,拿下科威特,控制石油,遏制住歐美國家的咽喉,假如歐美出兵,打個拉鋸戰,迫使他們國內出現反戰情緒,被迫撤兵,誰知道人家根本就沒有留下回旋的餘地,直接組成聯軍,用強大的制空和制電磁權,奪得了主動權,迅速擊潰了伊拉克,伊拉克只得撤兵。



薩達姆本人就是一個很有冒險精神的人,他被選房叔叔帶入政壇,然後一步一步的架空他的權利,最後逼迫他的叔叔讓位給他,他通過政變,走上了權利的巔峰,本身就是一個權利慾很強的人,自然不會安於現狀,想要做一個英雄,名垂青史那種,可是時機不對,人民安定富裕時,最好不要搞戰爭,對於科威特來說,他只是把他當成自己政治生涯的墊腳石和提款機,只是他是在美國身上,而那原來是屬於伊拉克的,他只是在自己口袋空空時,從美國手裡要回來,誰知惹惱了對方,被k. O了。


軍事一點通


雖然現在的人認為當年薩達姆主動入侵科威特是“失了智”的行為,但當時的薩達姆是經過仔細考慮的,是在基於其自我認識上非常理性的行為。

首先當時的美蘇兩國超級大國都同伊拉克關係密切,特別是美國更同薩達姆保持了密切聯繫,已經近似於盟國。其次,這之前不久發生了兩德統一的事件,超級大國不僅沒有阻止,反而還採取了支持的態度,這也讓薩達姆看到了希望。再次,薩達姆經過兩伊戰爭的洗禮,留下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軍事人員,自稱世界第四大軍事強國,即使真的發聲美伊反目,薩達姆也相信自身的軍事力量可以給美國造成嚴重威脅。最後,冷戰期間超級大國在對中小國家的戰爭上,表現都不怎麼樣,美國在越戰與蘇聯入侵阿富汗最終都是灰溜溜撤退,薩達姆相信再來一次的話,也能使美國最終敗退。當然,後續的戰爭發展遠超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預料,美國超強的軍事實力徹底摧毀了薩達姆的中東大國夢。

sadam


法大庶吉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有4:

第一,自高自大,把自己太當回事。

當時薩達姆有100多萬大軍,裝備非常先進,不亞於蘇軍的二線部隊。

同時,經過殘酷兩伊戰爭的血戰,伊拉克軍隊付有戰鬥經驗,頗有戰鬥力,這是周邊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

薩達姆認為自己已經有實力和美國對抗,因為美國佬也是爹媽生的,中了槍彈也會死。

想吃掉100多萬大軍,美國佬怎麼也要出動地面部隊,至少損失幾萬人,會導致全國人民反對,美國在越南就是這麼撤軍的。

但薩達姆忽視了空軍帶來的巨大優勢,美軍根本不需要和你在地面硬拼。

判斷美軍不敢出兵,薩達姆才敢打科威特。

第二,敲打沙特等海灣集團。

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損失很重,伊朗也被打殘,地區影響力下降。

相反,沙特卻異軍突起,成為海灣地區領導和者。

薩達姆不服,想要通過打垮沙特重要盟友科威特的辦法,削弱和嚇尿沙特。

甚至有機會,也連帶打一打沙特。

當時沙特雖富,只有幾萬軍隊,根本不是伊拉克的對手。

第三,解決現實的經濟困境。

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損失了數千億美元之巨,石油設備又被摧毀大半,難以大量出口。

同時,戰爭善後也需要一大筆錢。

此時,伊拉克人民生活下降明顯,還有大量傷兵家庭等著撫卹,但薩達姆沒錢。

這樣,薩達姆就頂住了科威特。

這是一個富得流油,但沒有軍事實力的國家。

科威特的石油儲量不亞於伊拉克,國內銀行堆放的外幣現鈔和黃金就有幾十億美元,該國闊佬私人資產也有幾千億美元。

後來薩達姆把科威特搶了個乾淨,包括無數高檔豪車。後來在伊拉克,你可以用白菜價買一輛超高檔奔馳,就是搶來的。

這種情況下,一口吞掉科威特,有利於解決現實的經濟困境。

第四,轉移國內民眾矛盾

兩伊戰爭打了10年,慘敗。

伊拉克民眾對薩達姆普遍不滿,認為他胡來。

薩達姆的威望受到很大動搖,反叛力量開始出現。

在這種情況下,薩達姆也想打一場必勝的戰爭,緩解國內矛盾和壓力。


薩沙


喜歡軍事歷史的朋友拜託點擊紅色字關注我

1990年的兩點改變很重要,第一伊拉克剛打完兩伊戰爭,變成負債國。第二,沙特和科威特成為石油市場中佔有最大份額的兩個國家,也就是說趁著兩伊戰爭,沙特和科威特已經悄悄吃掉了大量的市場份額。

當時科威特是伊拉克最大的債權國,而且控制了大量的石油資源,當時伊拉克政府希望科威特可以免去債務,但是被拒絕。此時經濟陷入困境的薩達姆想到了吞併科威特,因為科威特曾經為伊拉克的一部分。

而且當時科威特對伊拉克的誘惑簡直太大了,一旦成功意味著伊拉克將擁有多近兩倍的石油資源,以及夢寐以求的港口和出海口。而且最重要的是科威特軍事實力不強,也就是說伊拉克一旦發動進攻有很大把握短時間內佔領。

而且在進攻前,薩達姆認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是支持他的,而且為此還特意詢問了美國駐伊拉克大使,但就是這個大使模稜兩可的話,讓薩達姆認為美國會支持自己。

但是進攻發動後,薩達姆的野心被暴露出來了,那就是他吞併科威特後,有進攻沙特阿拉伯的意圖。這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所不允許的,而且一旦伊拉克控制了科威特,那麼可以控制石油的方式逼西方就範,所以美國等國家出於利益的考慮,決定教順一下薩達姆。

更重要的其實就是,在中東任何一家坐大都是不被西方所接受的,只有保持各種力量勢均力敵,中東這個地區才會需要西方的介入。


小司馬遷論史


我想問題點出在石油價格上,1990年那個時候呢?前蘇聯還沒有解體。美國那個時候仍然執行的是石油戰略,什麼意思?就是我國際油價,銷售價格全部壓在20美元以下,對於中東來講,他本身便利的開採條件,他是不用管這件事情的。拿個鐵鍬去他海灘邊上敲兩下石油就自己噴出來了,但是對於俄羅斯或者是前蘇聯來講,他在西伯利亞開採石油,每一桶的成本價必須超過20美元。

石油如此便宜的價格,使得薩達姆認為我這個時候。動石油這個項目對於美國人來講,不痛不癢,因為石油不值錢了,不值錢。對於美國人來講有什麼用呢,美國人會為了區區20美元跑到我的地盤上跟我交惡嗎?

與此同時1990年那會兒,全世界的高層都已經知道了一個消息,前蘇聯快不行了,前蘇聯快不行了,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的其中之一要倒臺了。對於那些生活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左右逢源的那些不結盟國家來說,真正的問題才剛剛出現,同時對於伊拉克這種其他國家的鷹犬來講。他的問題也來了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薩達姆就是美國情報調查局的人,這個人一開始作為美國人的一杆槍,在這裡四處傷人,並且執行的美國的石油戰略,美國需要他來攪局,而薩達姆也需要美國人給他美元上的支持。

但是時間到了1990年前蘇聯快不行了。薩達姆他的整個一個戰略價值就出現了質疑,美國也被當時的軍事裝備競賽搞得是元氣大傷,根本就沒有辦法再支持薩達姆,薩達姆打了十年的兩伊戰爭,欠了一屁股的外債,美國人表示對伊拉克,我放棄,我不給你錢了,我也不支持你了。總之,你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接起來,我是怎麼想著過河拆橋,而不是在幫你為所欲為。

這個時候對於薩達姆來講打了十年的兩伊戰爭,欠了那麼多錢,美國人這個手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他欠了一屁股的外債怎麼辦?只剩下石油這個選項,石油賣的越高,他賺的錢也就越高。但是石油的價格並不是他說了算的,沙特阿拉伯擁有著全世界最多的石油儲備,由他說了算。

那麼薩達姆換另外一個思路。(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如果說我能夠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石油儲備。價格是不是我說了算?

有了這個念頭,薩達姆也算是找到了一個最終方向就是,我要擴大伊拉克國內的石油儲備量,那麼科威特就是一個選項。科威特跟遊客之間是一個什麼關係呢?伊拉克的海拔比較高一點,他的石油的整體儲備的地層比科威特石油儲備的地層要高,因此科威特在。開採石油的時候就很容易把伊拉克所儲存的那些地下石油給流到他們那兒去了,你說伊拉克能不抓狂嗎?並且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加上科威特那幾個百分點的國際石油儲備量,我整個石油儲備量就超過了沙特阿拉伯整個國際油價就我說了算了。

並且長達幾十年的冷戰使得美國整體經濟元氣大傷,旁邊有一個前蘇聯在那裡虎視眈眈,雖然說日暮西山,但是實力尚存,其實同時對於老布什政府來說,他們前期在冷戰期間幾乎什麼事兒都沒幹,薩達姆也認為老布什這個人有點兒軟脾氣,我拼一拼,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只有拼一下,我才能夠在接下來國際局勢的變動之中,掌握更多的資本,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所以薩達姆走上了一條作死的道路,你惹誰也不要去招惹美國人的最終基本戰略美國人在冷戰期間的最終基本戰略有兩條,其中一條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石油戰略,誰動我的奶酪,我跟誰拼命!美國人就是這個思路,就算是被軍備競賽搞了個元氣大傷,那又如何揍你還不是一兩分鐘的事情。

薩達姆的倒臺,有一些可笑,但是與此同時,他給伊拉克所帶來那種拼搏的精神,確實是值得肯定的,就好像他臨死的時候說的那句話沒有我伊拉克將一文不值。


漩渦鳴人yy


一直以來,薩達姆從來都不按常理出牌,兩伊戰爭,使得伊拉克和伊朗兩國的經濟都面臨奔潰,兩伊戰爭進行的特別慘烈,這也是西方國家特別想看到了,讓中東兩大強國互相傷害,而西方國家卻坐收漁翁之利。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得到了蘇聯和美國共同的支持,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甚至為伊拉克提供有關伊朗的情報,而坐收漁翁之利的美國甚至在給伊拉克出售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兩伊戰爭中,薩達姆甚至使用了在國際社會上禁止的化學武器,而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卻並沒有給伊拉克施加壓力。

所以在戰後,薩達姆想當然的認為美國和西方國家都站在自己這邊,兩伊戰爭使得伊拉克欠下了鉅額債務,為了能夠使經濟儘快恢復,明知科威特受到美國和西方國家的保護,但卻依然選擇冒險。據說,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前,薩達姆特地找了美國駐伊拉克大使協商,但大使卻給了薩達姆一個模稜兩可的回答,使得薩達姆誤以為美國依然會選擇支持伊拉克。

1990年八月,伊拉克隊科威特發起攻擊,認為自古以來,科威特就是伊拉克的一部分,意圖將科威特變為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石油一直是世界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東西,薩達姆想盡快恢復伊拉克的經濟也只有這一條路可走,然而他卻只想到了自己,在控制科威特後,進而進攻沙特,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佈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畫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走進伊拉克


首先,我們先大概瞭解一下海灣戰爭的起因。伊拉克當時雖然軍事強大,但兩伊戰爭留下的創傷,還沒有完全恢復。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所欠阿聯酋和科威特的債務非常龐大。兩伊戰爭結束後,薩達姆和科威特政府協商,讓科威特為伊拉克減免差不多高達150億美元的債務。這個天大的要求科威特自然不會答應。為此,薩達姆感到非常不悅。



其次,伊拉克不僅與科威特是鄰國,而且兩國的石油儲量都非常豐富。這本來不存在什麼異議,你產你的油,我打我的井,互不干涉。但無獨有偶,伊拉克和科威特有一段沙漠邊境,之前兩國沒有矛盾,邊境也沒有仔細劃分。但實際區域更靠近科威特一側。然而恰恰就在這裡發現了石油,因此矛盾也隨之而來。邊境石油的出現,刺激了薩達姆敏感的神經。畢竟石油就是美元,薩達姆想把邊境地帶,完全佔為己有而開採石油。但科堅決不答應。因此,早已懷恨在心的薩達姆,在狂躁之下赫然發動了對科威特的戰爭。那麼,薩達姆明知道科威特有美國保護,為什麼還要冒險吞併科威特呢?個人認為有一下幾方面原因:



一、當時的伊拉克,號稱世界第四軍事強國。世界第四的“光榮稱號”,導致了薩達姆的野心急劇膨脹。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人一旦被利慾薰心,對於政治家來說,往往就會作出錯誤的決策,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又會做出錯誤的事情。當年的越南還不是一樣,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高調入侵柬埔寨,還隔三差五的欺辱對它有恩的大哥。可結果怎麼樣呢?因此,在薩達姆針對科威特提出的條件,受到科威特的拒絕後。自己的個人野心和私慾膨脹,導致了薩達姆發動了科威特戰爭。


二、當時薩達姆出兵科威特,事先是徵求了美國意見的。由於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其實就是美國的戰爭代理人。所以在薩達姆徵求美國意見時,由於老布什礙於面子,給了薩達姆個模糊的回答。既沒有直接肯定,也沒有直接否定。“聰明過頭”的薩達姆,以為老布什對於自己出兵科威特,不便明說持默許態度。所以理直氣壯的以閃電戰的方式,快速佔領了科威特。並宣佈科威特是伊拉克第十九和省。伊拉克佔領科威特後,美國當然不會願意。你薩達姆佔領了科威特,控制了科威特石油。我老布什和美國喝西北風去,到時候美國看你薩達姆的角色?所以美國警告薩達姆,必須無條件從科威特撤軍。老布什還說,薩達姆對科威特這是赤裸裸的侵略,這對美國的利益構成了嚴重威脅。但時此時的薩達姆,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美國的話對他來說,全當是放屁!



三、薩達姆當時誤判了局勢,以及美軍的實力。薩達姆認為,美國不可能真正對自己動武。大不了也就對伊拉克實施制裁罷了。可是他沒有想到,美國率領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進行了慘痛的打擊。並進行了嚴厲的經濟制裁,致使伊拉克從此一蹶不振。其次,伊拉克沒有料到美國如此強大,更沒有想到美國會出現這種,高科技信息化戰爭。別說伊拉克,世界各國家都被海灣戰爭打醒了。美軍的高科技信息化戰爭,讓世界各國目瞪口呆,面對這樣的戰爭都感覺束手無策。也是從那時起,各國都有了緊迫感和壓力感。同時也看到了人海戰術的戰爭,早已經過時了。因此,海灣戰爭也給世界各國上了一課。



總之,海灣戰爭的爆發,完全是由薩達姆的狂妄自大引起的。如果伊拉克不侵略佔領科威特,也不會遭到美國的沉重打擊。但是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性質完全不同。海灣戰爭就算美國也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看上去美國是正義性的。伊拉克戰爭就完全不同了,這場戰爭是充滿邪惡性的。不僅繞開聯合國,而且胡編亂造出兵理由。這場戰爭真不能怪薩達姆,純粹是小布什想找藉口弄死薩達姆。因此,伊拉克戰爭完全是美國犯下的錯。我們要用客觀理性的態度來看待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