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14年的俄羅斯“吞併”克里比亞有何區別?為什麼科威特得到多國部隊支持而克里比亞沒有?

梁秀材


討論“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這兩件事之間的區別,應當考慮到歷史和現實等多方面的因素。不過,想這兩件複雜的事情真的搞明白箇中千絲萬縷的聯繫和差別,需要記住兩個事實:拿破崙說過,大炮是最好的邊境線較準器;小布什上臺之後,美國在國際社會上推行單極世界原則,從而讓外交家這一名詞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叢林法則再次成為了國際舞臺上的主旋律。

號稱世界軍事強國的伊拉克入侵小國科威特,這引起了海灣國家的眾怒,更動了美國在中東的大蛋糕,威脅了美國石油美元的霸權優勢,因此被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爆打,這沒有什麼多講的,這裡只需要記住拿破崙的那句話:薩達姆用大炮較正了一下邊境線,老布什則拿更大的炮給較正回來了。所以,這裡,咱們重點觀察克里米亞事件為什麼沒有像科威特事件一樣引發多國部隊進擊的沙漠風暴。

首先,這裡,之所以說“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而不說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因為,俄軍就一直沒有離開過克里米亞。當然,這有歷史上的原因,更有現實原因:在歷史上,克里米亞本來就是俄羅斯人打下來的領土,克里米亞後來之所以屬於了烏克蘭,只不過是因為在烏克蘭打過仗的赫魯曉夫對烏克蘭感情濃厚,結果克里米亞就成為了莫斯科送給基輔的禮物;現實中,不僅克里米亞的居民以俄羅斯族為主,他們公投主張返俄,而且,俄軍也沒有入侵克里米亞,因為他們就從來沒有離開過克里米亞——他們一直就駐守在克里米亞,而且和駐克里米亞的烏軍甚至是住在同一樓上,他們的孩子甚至是在一所學校上學。

再者,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其實是被迫之舉:如果不這樣幹,烏克蘭加入北約就是指日可行的事情。眾所周知,烏克蘭爆發反俄政變之後,加入北約就一直是基輔政治家的努力方向。然而,北約有規定:不收那些和鄰國處於戰爭狀態或是有邊境糾紛的國家。也就是說,北約也不是傻瓜,上來就幫助人打架的。因此,為了避免烏克蘭加入北約,莫斯科以攻為首,拿下了黑海戰略中最為重要的要塞克裡米亞。

至於克里米亞事件發生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為什麼沒有組建多國部隊進行武力反擊,忌諱敢於蠻幹的俄軍當然是第一位的,畢竟俄軍至今仍然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對美軍進行毀滅性打擊的軍隊,當然,愛因斯坦那句原子彈問世會給人類帶來一百年的和平也是有道理的:原子彈問題後,有核國家之間從來就沒有爆發過戰爭,打也是打代理人戰爭。而且,俄軍向以不可預知而聞名,為了正確的目的不問過程的他們是什麼事情都能幹出來的,美軍當然更要忌諱一點的。

不過,美軍之所以沒有動手,也有最簡單的理由:烏軍都沒有反抗,基輔都沒有傾全國之力對抗俄羅斯,為什麼皇帝不急讓太監急?!

前面說了,烏軍和俄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軍官們不是同學就是戰友,要真刀實槍的相干,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且,俄烏之間的實力對比,烏軍是最清楚的,因此,克里米亞事件發生之後,前線烏軍是拒絕開火的:烏國防部開火的命令在前線根本就行不通!至於烏海軍司令上任後就反水當了俄黑海艦隊副司令的事情,就沒必要多講了。

所以,俄羅斯收入克里米亞之後,美國採取的反制措施就是: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


郭宣翻譯


需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也就是入侵的差別以及外界的反應:

第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一次純粹和典型的軍事入侵。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是非典型的。

薩達姆當年對科威特的入侵,和很多小國被入侵的模式一樣。找了一個藉口,之後要求對方答覆,不滿意的話,就陳列大兵在邊境恐嚇,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情況下,發動突然襲擊,佔領科威特。

這是非常典型的入侵模式。比如德國入侵波蘭等也類似。

而當年克里米亞問題,是非典型的。

先是克里米亞人90%的俄羅斯族要求公投獨立,俄羅斯在已經控制當地的情況下,支持公投。

結果當然是公投獨立成功,成立了克里米亞共和國。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其實烏克蘭和俄羅斯關係還有緩和的餘地。

但是這個所謂的克里米亞共和國向俄羅斯遞交了一份加入俄羅斯聯邦的申請,普京和俄羅斯議會以最快的速度批准了。

這就等於吞併了吧!所以這是沒有軍事行動的一次入侵。

第二,針對典型和非典型入侵,當然外界反應的態度不同了。

針對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等這類典型入侵,國際社會用軍事手段回應。美國等多國部隊發動了第一次海灣戰爭,把伊拉克軍隊趕出了科威特。

當時薩達姆其實就是孤家寡人了。幾乎沒有國家支持和同意他的做法。包括當時的蘇聯都要求薩達姆撤軍。

而克里米亞危機,西方沒有辦法“下手”。

難道派兵就能把90%的克里米亞俄羅斯族的意願扭轉過來?難道用軍事手段就能防止俄羅斯用非軍事手段的滲透?

特別是在西方沒有反應過來的前提下,俄羅斯快速完成了對克里米亞的吞併。西方之前的判斷是俄羅斯不可能這麼做,結果措手不及。

這意味著如果西方派兵進入克里米亞,等於和俄羅斯直接交火。這在二戰後70年是從沒發生過的事件,為了克里米亞打一場大戰值得不值得?

因此西方沒有軍事介入。不只西方,烏克蘭也沒敢在克里米亞問題上與俄羅斯打仗。


你如何看待兩個事件的不同?


木春山談天下


從法理上看,克里米亞半島是先通過“公投”獨立,然後自動“並”入俄羅斯,這與當年薩達姆直接出兵科威特,摧毀科威特徵服,佔領科威特全境相比,還是有一層“遮羞布”的。

但是從本質上講,俄羅斯吞併原屬於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與當年伊拉克吞併科威特,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就是俄羅斯的拳頭更大、更硬,更能讓美國畏懼。

今天的世界仍然還是那個依靠強權說話,誰的拳頭大誰的話語權就大的世界。

今天的世界各國在對外進行交流的時候,並不僅僅是在既有的規則範圍下相互合作,在很多時候,實力強大的國家,在參與國際競爭的時候,往往會選擇打破規則,以軍事戰爭或者經濟戰爭的方式,去打擊其他國家,或者從別的國家手中掠奪財富滿足自身。

在這個時候,擁有強大軍事實力以及綜合國力的國家,在參與國際合作和對抗中,往往會佔據決定性的優勢,而這一特點在俄羅斯進行國際競爭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在敘利亞內戰期間,俄羅斯政府決定在2014年出兵敘利亞,儘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私底下支持反對派武裝與俄敘聯軍開戰,但是卻始終不敢出動軍事部隊與俄羅斯正面開戰。

這就使得從2014年以後,俄敘聯軍橫掃所有叛軍和反對派武裝,逐一收回了敘利亞被佔領土,讓阿薩德政府轉危為安。

俄羅斯之所以在敘利亞內戰期間縱橫無敵,其強大的國防力量是最根本的保障,因為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目前都承受不起與俄羅斯全面開戰的後果,既然不能戰而勝之,那麼與俄羅斯開戰也就毫無必要。

因此俄羅斯不管是參與敘利亞內戰也好,還是吞併克里米亞半島也好,其他國家都沒辦法與其對抗,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實力不足以完勝俄羅斯,一旦與之戰爭擴大,那麼很有可能會得不償失,這對於掛滿了商業標籤的西方國家來說,是一筆虧損的買賣,西方人是不會去做的。

貌似強大的伊拉克,其實底氣虛浮,這使得他成為了美國吞噬的目標。

與俄羅斯相比,伊拉克就弱雞多了,儘管伊拉克在上世紀80年代,軍事裝備先進,武力強大,號稱中東小霸王、世界第三軍事強國。但是這個國家與所有中東國家一樣,其強大的軍事力量都是用錢買出來的。

因此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可以通過購買裝備與伊朗打上一個八年戰爭,但是他在遇到美國之後就不行了,因為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伊拉克與美國比起來,很明顯就是弱雞與老鷹的區別。

在這樣的情況下,伊拉克別說在失去道義制高點的時候,去主動進攻科威特。就算他不攻擊科威特,美國也會以其他理由對其發動進攻,原因沒有別的,美國為了本國的石油利益,就一定會摧毀反美的薩達姆政府。

事實上在很多年以後,有很多人都說當年伊拉克之所以會入侵科威特,很可能是掉進了美國人對其佈置好的陷阱裡,目的就是為了找到理由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否則就不能解釋為什麼能夠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裡就可以動員幾十萬人的軍隊,幾十萬噸的軍事物資,上千輛坦克以及一千多架飛機參戰。

很明顯正是由於實力對比上的差距,使得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是一場投入小,產出大的戰爭,而伊拉克自身的總體實力又不足以保衛其自身擁有的利益,就如同持金過鬧市的小孩一樣,必然會被美國這個大流氓打劫。

而北約其他國家雖然單個實力不足以徹底“吞下”伊拉克,但是在看到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獲取的不菲利益之後,必然也會衝上來咬上一口“肥肉”,這就和獅子殺死野牛之後,野狗們也會過來掏一點殘羹剩飯是一個道理。


落下m


【海灣戰爭】


1、主角。兩部大片的主角分別是伊拉克和俄國(按出場順序、排名不分先後)。伊拉克的問題出在“寶萊塢的水平非要演好萊塢的戲”,入侵科威特的好處有兩條(主要):眼前的,兩伊戰爭借科威特的幾百億美元軍費不用還了,長遠的,統一阿拉伯世界的第一步。當阿拉伯的勞倫斯可以,因為大英帝國要搞垮奧斯曼土耳其,當阿拉伯的俾斯麥不可以,導演(美國)不讓隨意發揮。8年左右時間都打不垮伊朗,真以為自己排名美蘇之後,悲劇是必然的。再看俄國,國際舞臺的主角,五常、有核、戰略縱深,想和俄國常規戰爭,先回憶一下拿破崙帝國和納粹德國。大腕到一定程度,導演也得給面子。

【克里米亞】


2、配角。科威特,面積一萬多(平方公里、約等於北京市),人口一百多(萬人、外籍勞工另說),全國地表無常年性河流湖泊,但是,地下有的是石油。再看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多山,黑海北岸的突出部,軍事價值遠大於經濟價值。科威特問題,影響國際油價,克里米亞問題,影響歐洲國家心情(特別是東歐)。

【石油是歷屆美國總統關注的重點】


綜上,伊拉克不仁不義(欠錢不還、入侵阿拉伯兄弟)不知深淺(錯判國際形勢),不打,不足以平民憤(平抑國際油價),美國主持正義。俄國嘛,客觀條件在那擺著,美國口頭主持正義。英法不為蘇臺德和納粹德國翻臉,美國軍備競賽拖垮蘇聯,前車之鑑,大家有分歧,可以先談判,談不攏改天再約。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兩者之間區別大了。

從規模上說,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直接把人家整個國家吞併了;俄羅斯合併克里米亞則只是把烏克蘭的一部分併入本國。

從意願上說,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受到科威特政府和人民的極力反抗與反對的;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則是受到當地居民壓倒性的支持的,要知道,克里米亞居民中90%是俄羅斯族,他們早就想脫離烏克蘭,併入俄羅斯了。

從爭議性上說,伊拉克和科威特自從脫離奧斯曼帝國的時候開始,就一直是兩個獨立的國家。兩國雖然在邊境地區有一些領土糾紛,但絕不存在整體的獨立性問題;而克里米亞在很長時間裡都是俄羅斯的一部分,直到1954年,才在蘇聯體系內,從俄羅斯劃給烏克蘭。

從實力上看,伊拉克只是中東“小霸”而已,自以為很牛,其實也就是在阿拉伯世界能稍微厲害一點,遠遠達不到真正的“列強”水準。無論軍隊規模還是裝備水平,無論軍工體系還是裝備體系都差得太遠;而俄羅斯就不一樣,雖然早已不復蘇聯時代雄風,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仍然是世界上排名前三的大國。最重要的是,俄羅斯有核武器,大量的核武器,伊拉克呢?啥也沒有。

從地緣上看,伊拉克和科威特位於阿拉伯半島,又都是石油儲量豐富的地區。這一地帶無論從地緣上說還是資源上說,都一直是美國關注的重點,也是冷戰時期與蘇聯爭奪的焦點地區。伊拉克敢在這裡亂動,無疑是觸動了美國的敏感神經;而克里米亞半島位於俄羅斯旁邊、黑海北岸,可以說是俄羅斯人最敏感的區域之一,誰想在這裡動腦經,俄羅斯人無疑將會有激烈反應。烏克蘭內戰已經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從時間點上看,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時候,正好趕上蘇聯是戈爾巴喬夫掌權,而且蘇聯國內面臨全面的混亂,既沒有精力、也沒有願望再對外展示力量。與此同時,這個時候的美國及其盟國正是實力的巔峰,有充足的能力和自信發動戰爭;而到了烏克蘭內戰的時候,蘇聯雖然已經解體,但俄羅斯內部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反而比蘇聯末期要強得多。美國則處於金融風暴的恢復期,國力相對下降。同時還要應對中國的發展和中東反恐戰爭的亂局,與盟國之間的關係也相當微妙。

正是這些綜合因素的不同,使得兩個事件最後有了截然不同的走向。T


聯合防務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兩者的性質是一樣的。薩達姆是明目張膽,普京是用巧妙的計策。

科威特歷史上本來是伊拉克的一個省,後來被英國人給肢解出去,科威特從此成為伊拉克人心中永遠的痛,伊拉克做夢都想收回科威特。這也是伊拉克人一直不承認自己的行為屬於侵略的主要原因。

伊拉克中了美國的圈套。伊拉克自恃國力強盛、軍事力量強大所以盯上了科威特。伊拉克曾試探美國態度,美國暗示可以打,得到美國默許後伊拉克天真的認為美國不會干涉,所以發動了入侵科威特的戰爭。

薩達姆入侵科威特,沒有想到的是引起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包括阿拉伯國家也不贊同伊拉克的行為。在美國的“強烈”要求下,聯合國授權美國組成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進行打擊,並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和領土。伊拉克在多國部隊的打擊下,只好從科威特撤軍,自己也被打的“體無完膚”


而克里米亞也曾是前蘇聯的領土,後來被赫魯曉夫劃給了烏克蘭。從波羅申科上臺之後,其政策和行為是向西方國家靠攏,國內政局不穩,經濟發展停滯,民眾怨聲載道。並且克里米亞的居民百分之九十都是俄羅斯族。這就給了普京吞併克里米亞的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普京巧妙的利用烏克蘭國內的矛盾,扶持克里米亞親俄分子,利用民族情緒,並宣佈支持“民意公投”,以決定克里米亞的去留。因為俄羅斯政府的深謀遠慮,計劃的完美實施,克里米亞“名正言順”重返俄羅斯。國際社會也是明知克里米亞重返俄羅斯的根源所在,但是民意難違,也是無可奈何,這樣普京不費一槍一彈就把克里米亞收納手中。和薩達姆相比,普京可謂是“棋高一著”。

(本文繫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在評論中發表不同觀點)多多關注,謝謝!


風雨兼程170983658


區別還是有滴:一個是赤裸裸的入侵,企圖要軍事力量來解決兩國之間的紛爭; 另外一個則是有著華麗的包裝,即“全民公投”。但毫無疑問,性質是一樣的。

之所以前者,薩達姆對科威特的吞併引起了公憤,就了聯合國安理會都一致譴責,就是因為薩達姆太囂張了,徹底破壞了國際公認的國與國之間互不干涉,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規則。

另外,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石油大國,一旦出事兒,世界經濟將造成極大影響,所以美國人一帶頭,也就有人群起而攻之。

克里米亞雖然是烏克蘭的領土,但是由於歷史原因,那裡生活著將近90%說俄語的人,而且那些說俄語的人自行決定了一次全民公投——加入俄羅斯。

這樣一來,就為俄羅斯出兵干預提供了所謂法律依據。而且那個時候的烏東地區也就是頓巴斯地區已經差不多全部被親俄的反政府武裝控制。烏克蘭政府也根本不是俄羅斯的對手。

更重要的是,克里米亞對俄羅斯來說至關重要,然而對美國以及歐洲來說可有可無,無關緊要。地緣政治的原因也使得西方國家成了“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看客。沒有拉烏克蘭一把。

所以說,通過這兩個幾乎一模一樣的案例,人們不難看出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一種潛規則在國際關係事務中的體現。

最後當然還有俄羅斯這個前蘇聯核大國繼承人的原因,美國也好,西方世界也罷,誰也不可能為了烏克蘭的利用去和俄羅斯玩兒命!


閒看秋風999


1990年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14年的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半島還是有本質的區別:前者遭到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軍事打擊,而後者是隻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集體經濟制裁,且“公投吞併成功”。1990年8月伊拉克對科威特發動侵略戰爭,意圖把科威特變成其第19個省。如果伊拉克“吞併”科威特,不僅可以佔有科威特鉅額財產,而且將擁有世界石油儲備量的20%。如再進一步征服沙特,伊拉克將對依賴中東石油的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構成致命的威脅。僅僅過了五個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就發動了海灣戰爭,僅僅過了41天就結束了海灣戰爭,阻止伊拉克的侵略。

北約東擴已觸及俄羅斯的核戰略空間。2013年烏克蘭反對派通過“顏色革命”暴力奪權,俄羅斯在2014年3月通過公投趁機“吞併”克里米亞半島,引起以美國以首的西方陣營集體經濟制載。雖然2014年6月上臺的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堅決的選擇“親美反俄”的外交政策,但在俄羅斯強大的核武面前,美國只能選擇資金援助等低限度支持烏克蘭對俄羅斯的軍事對抗。對美國來說,這只是遏制俄羅斯的方式之一,不是美國的唯一選項。國際形勢隨著大國競爭而進行演變,弱小的國家只能隨波逐流。伊拉克薩達姆的野心觸及美國的利益而被葬送,科威特得到多國部隊的援助只是美國維護利益的外在干預形式;而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半島也是保護其戰略核心利益,美國無法採取直接軍事對抗的方式來改變俄羅斯的佔有行為,所以無論烏克蘭處於什麼環境,美國都不會用直接軍事幹預的方式來處理俄羅斯事務。


山合水


因為,伊拉克侵佔並宣佈吞併科威特,已經是動了西方的“奶酪。”薩達姆法西斯政權在西方的默許下,可以“租借”科威特的兩個海島長達九十九年,這可是和英國“租借”我國的新界一樣長的年限呀。但貪婪無度的薩達姆政權,還是越過了西方的底線,侵佔了全部科威特!如果西方對伊拉克吞併科威特的行為聽之任之,那麼對西方至關重要的石油的定價,就會由薩達姆法西斯政權說了算!這樣的結局,豈能是西方所能接受的?所以,在經過聯合國授權後,美夷出頭拉攏了多國聯軍,把薩達姆法西斯政權逐出了科威特,恢復了科威特的獨立。




而克里木半島和科威特不同,克里木半島是烏克蘭的領土,在2014年3月前,羅剎也承認她是烏克蘭的領土。假如按科威特的方式來解決克里木半島問題,那羅剎可不是伊拉克那樣的軟柿子呀!所以,西方對羅剎吞併克里木半島的行徑,只是進行了高強度的施壓,希望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然而,近一段時間來,烏克蘭的局勢日益緊張,西方與羅剎之間的對峙,達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一場二十一世紀版的克里木半島戰爭,爆發的幾率越來越大了。多國聯軍群毆羅剎的武鬥劇,也許即將鳴鑼開場。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圖片創作人及始發媒體。)


孤獨的人209381559


兩者區別就大了,可以說是千差萬別:

1、伊拉克是偽強國,俄羅斯是真的軍事大國,是世界數一數二的軍事大國

2、伊拉克有核彈嗎?有擁有毀滅世界的能力嗎?但是俄羅斯有,不但有,還能毀滅世界好幾次!

3、克里米亞在俄羅斯看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地區,這個地區曾近本來就是俄羅斯的,一個蘇聯的一個烏克蘭總統把他送出去了,現在俄羅斯不承認了;而科索沃是一個有主權的國家。

4、美國本來只想培養一個聽話的薩達姆,最後沒想到養的是一頭野豬,這頭野豬不認主因此美國只能代表“正義”消滅了他!

5、伊拉克總統是薩達姆,而俄羅斯總統是普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