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爭論!「娘炮」之風早該結束了

隨著"開學第一課"播出,引發了大眾關於"娘炮"之風的討論和爭議。新華社發表署名評論《"娘炮"之風當休矣》: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審美自可參差多態,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應有度,越過底線就會走向反面——不是審美,而是"審醜"。熱捧"小鮮肉"、渲染"娘炮風"的娛樂造勢傳遞出讓人擔憂的傾向:在"論美貌你是贏不了我"的喧囂中,"演員的自我修養"顯得無足重輕;在"娛樂至上""流量為王"的誤區中,一些影視作品、網絡平臺、綜藝節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費各種"奇葩""怪咖",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戰社會公序良俗,散發著獵奇、拜金、頹廢的氣息。筆者十分贊同上述文章的觀點。

別再爭論!“娘炮”之風早該結束了

網絡圖片

曾幾何時,娛樂圈"娘炮"之風大行其道,一些"娘炮"男藝人油頭粉面、矯揉造作、媚俗裝嫩,形象、言行、做派令人作嘔。

別再爭論!“娘炮”之風早該結束了

網絡圖片

"娘炮"之風早該結束了,別再爭論,因為它觸及了當今社會審美底線。男女本當有別,"娘炮"是扭曲變態的審美,與主流審美習慣格格不入。包裝需要也好,炒作也罷,收視率需求也好,流量也罷,我們不能依靠突破原則、突破底線的手段來達到預期。"娘炮"之所以能紅,之所以能帶來流量,正好印證出這種扭曲的變態的審美觀已經到了必須遏制的地步。

別再爭論!“娘炮”之風早該結束了

網絡圖片

"娘炮"之風早該結束了,別再爭論,還因為它將給廣大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造成顛覆性的影響。"少年娘則中國娘",通過各種選秀、包裝、追求流量,期待一夜爆紅,不應該成為社會追求的主流。

筆者不敢苟同人民日報對"娘炮"包容的觀點,多元化的社會包容也是有底線的,這種扭曲的、變態的、病態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我們必須摒棄,希望流行文化多給社會帶來一些正面的清新之風。

別再爭論!“娘炮”之風早該結束了

網絡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