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卓爾:如果BCH分裂,我會站在算力更強的一方

9月20日,比特幣早期佈道者,BCH堅定支持者,巴比特專欄作者江卓爾做客巴比特直播間,他用兩個小時時間探討了比特幣擴容和分叉的問題。

他說,第二層網絡和擴容並不矛盾,沒人反對嘗試閃電網絡,但不能把第一層網絡給限制住。而第二層網絡實際上存在中心化隱患,閃電網絡要能工作,只能通過“閃電網絡樞紐”工作,而運營“閃電網絡樞紐”的公司有可能被政府監管,甚至關閉,世界貨幣無從談起。

而比特幣之所以分歧不斷是因為它是一箇中心化系統,缺少決策機制,沒有一個人或組織擁有決定權。“方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決斷,形成決策機制。”而他認為,這個決策機制就是“算力投票”。

甚至,他認為BCH相比BTC有很多優勢,BCH只要在用戶數、總市值上超過BTC,它就可以成為BTC。

以下是直播內容,經巴比特整理。

大區塊是必然趨勢?

2017年8月1日,比特幣網絡從區塊高度478599處分裂為兩條鏈。一條是1MB區塊大小的BTC,另一條是8MB區塊大小的BCH。分裂的原因是比特幣系統擁堵越來越嚴重,交易手續費越來越高。比特幣社區對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發生了分歧。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Core的解決方案是維持1MB區塊大小不變,藉助隔離見證及閃電網絡等技術解決擁堵問題。但這一方案並沒有得到比特幣社區另一派人的支持,他們更期望用擴容方案解決擁堵問題。

江卓爾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大區塊的堅定支持者,分叉一年後的今天,他如此解釋雙方之間的分歧。他說Core不支持擴容的理由有以下幾個。第一,小區快可以保證去中心化(大區塊會讓個人不能運行全節點,公司及機構逐步成為中心);第二,網絡硬件的擴張速度跟不上區塊容量的擴張;第三,擴容會導致分叉,不安全,比特幣社區也會分裂;第四,隔離見證和閃電網絡可以解決擁堵問題。

江卓爾認為這些理由都不充分。首先,關於網絡硬件上限,BCH在最近的壓力測試中打包出了大於20MB的區塊,說明網絡硬件完全可以支撐區區2M的區塊擴容。日後區塊繼續擴大怎麼辦?

“至少在5至10年內,我們都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

江卓爾判斷說,區塊大小的升級遠遠跟不上網絡硬件的發展速度。

第二,關於硬分叉不安全,BCH歷經兩次成功硬分叉升級可以證明,硬分叉升級是安全的,並且如果不硬分叉擴容,比特幣就肯定分裂了,這時候再談硬分叉可能導致分裂,這不是笑話嗎?

對於Core提出的解決方案,江卓爾認為第二層網絡存在很大問題,它其實沒有什麼用,使用太複雜,而且實際上並沒有人在用,上面都是有一些測試性交易和測試性商店。

“關鍵是第二層網絡和擴容並不矛盾,沒人反對嘗試閃電網絡,但你不能把第一層網絡給限制住。”

他說,第二層網絡也存在中心化隱患,做為支付通道,運營閃電網絡的公司有可能被政府監管,要求做合規審查,世界貨幣就無從談起。

BCH社區再次分裂,“算力投票”是解決紛爭的終極武器?

距離比特幣分叉出BCH已有一年,今年11月,BCH或許又要面臨分叉了,兩個開發團隊對BCH底層協議提出了不同的開發方案。

2018年8月8日,比特幣現金主要開發團隊Bitcoin ABC (吳忌寒主導)發佈了BCH升級公告,其將在11月15日對BCH進行腳本語言等在內的優化,推動預言機和跨鏈原子合約落地。這很快就遭到了nchain CEO Craig (曾自稱是中本聰,但並未得到廣泛認可)的反對。 Craig認為貨幣(協議)應該保持穩定性,如果往裡加應用,有可能造成協議不穩定,用戶就不敢用了。不過,nChain隨即宣佈推出自己的BCH——Bitcoin SV,它將把區塊大小從32MB增加到128MB,理由是擴容至128MB可以吸引大銀行、大企業入駐,這和EOS的思路非常相似。

實際上,這兩方都看到了比特幣存在的問題,但都沒能解決這些問題。兩派各持己見,紛爭不斷。江卓爾以為,兩邊都有道理,但歸根結底分歧其實並不大。可為什麼吵得這麼兇?實際上是比特幣存在一個問題。

“比特幣是一箇中心化系統,它沒有一種決策機制。擴容之爭體現出沒有一個人或組織擁有決定權,這是不斷分叉的根本原因。”江卓爾說,“方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決斷,形成決策機制。”而他認為,這個決策機制就是“算力投票”。

為什麼是算力投票?江卓爾給出了三個理由,首先,去中心化的情況下只有POW工作量證明才可以做決策,這是中本聰在白皮書裡面寫的。第二,算力投票不是礦工投票,算力投票沒有壟斷,比特幣生態裡任何一方都可以參與算力投票。第三,算力是最終暴力,它可以決定比特幣區塊鏈運行哪一個版本。翻看江卓爾的微博發現,他還提到了另外幾個理由,比如算力投票有巨大成本,利益相關人投票最可靠。算力投票最終由礦池實施,而礦池是處於市場中的企業,其決定更符合市場規律。同時,礦池又是一個技術性企業,有能力理解比特幣開發協議問題。

另外,江卓爾認為,比特幣社區需要制定一個規則、協議,“實際上我們近期的社區溝通還是形成了一些成果。我們認為協議和產品是兩個不同概念,但BCH的協議和產品是混在一起的。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標準協議從BCH的代碼裡抽離出來,形成一個標準化文檔。它比較明確,不像白皮書只是確定了大概方向。任何一個開發人員拿到這份協議可以直接寫一個客戶端出來。”江卓爾稱,往後文檔的修改則可以依靠算力投票。

對於BCH如果再次分叉,他會如何選擇?江卓爾曾在微博稱:

“當一方理論出現明顯錯誤時,我會毫不猶豫地押理論對的一方。但當雙方理論都沒有明顯錯誤,而只是類似激進和保守的態度區別時,我更傾向押實際操作能力更強的一方。”

BCH未來會超越BTC?

8月,比特大陸發佈了一項新協議叫做蟲洞(Wormhole),這項協議旨在不改變BCH協議共識的基礎上實現發幣和智能合約。該項目還發布了自己的代幣Wormhole Cash (WHC),它由燃燒BCH生成。那麼,這是否有悖於比特幣成為世界貨幣的初衷?

“蟲洞只是利用了BCH裡一些存儲空間來放一些數據,它客觀上會增加BCH的用戶數。”

江卓爾說。他以石油美元為例,全世界的石油貿易都必須用美元結算,這意味著任何國家都要儲備美元,這對美國構建圍繞美元的經濟體系非常有效。

“如果有人在蟲洞上發代幣,代幣的用戶天然會成為BCH用戶,這不就增加了BCH的用戶數和總價值嗎?”

自從2017年8月比特幣分叉以來,BTC和BCH各自發展。目前,BTC的價格在6500美元左右,BCH在480美元左右。作為BCH的堅定支持者,江卓爾顯然更看好BCH。

“BCH只要在用戶數、總市值上超過BTC,它就可以成為比特幣。”

他說在擴容之爭中,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知道一筆交易1000元手續費是不對的,它會導致總用戶數和總市值下降。而Core的擴容解決方案又會導致 “閃電網絡樞紐” 的嚴重中心化,使比特幣變成另一個銀行系統。

江卓爾曾在文章裡稱,BTC擁有巨大的規模優勢,大部分人的態度是明明知道擴容是對的,但最終觀點還是認為BCH勝算不大。但由於BTC被Core鎖死在1MB區塊大小,並且不像BCH一樣有DDA(逐步調節難度),因此他並不看好BTC的未來。甚至他認為正確的站隊方法是BTC+BCH,或者單配BCH,捨棄BTC。

江卓爾從2013年進入幣圈,經歷多倫牛熊轉換,除比特幣外,他認為評判項目好壞只有一個維度:是否去中心化。

“先看這個項目能不能用數據庫解決?是不是中心化?公司跑路後項目會不會死掉?如果回答都是是,就不要去玩了。”

對於未來虛擬貨幣的走勢,江卓爾稱,他預測此輪熊市至少一年,大概率兩年。2018年都是熊市,2019年可能類似於2015年,整體處於橫盤態勢,但也可能出現風口從而改變市場。2020年隨著比特幣產出減半會打破供需平衡,彼時或許有一波牛市行情。

文案:王佳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