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銀行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不斷提高

日前,銀保監會介紹了銀行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情況。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當前,銀行保險業整體運行平穩,風險整體可控,並呈現以下特點。

銀行業信貸平穩增長,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斷提高。截至8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255.5萬億元,環比增加1.2萬億元,同比增長6.9%。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4個百分點。各項貸款餘額136.5萬億元,8月新增1.3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3037億元。1—8月份,累計新增貸款11.6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1.3萬億元,同比增長12.3%。除了貸款以外,銀行業金融機構直接持有債券餘額4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了2.1萬億元,同比增長15.5%。如果加上通過同業投資間接持有的債券餘額3.2萬億元,整體上銀行持有的債券佔全部債券總量的比例高達55%。從結構上來看,信貸資源配置更加有利於服務實體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新興產業等得到了較好支持。8月末,製造業貸款餘額17萬億元,比年初增加了6829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了3000多億元。另外,對於新興產業,如信息傳輸、軟件、信息技術業的貸款同比增長24%。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2.7萬億元,同比增長12.6%,比各項貸款增速高0.3個百分點。

銀行業表外業務結構優化,融資壓力逐步緩釋。2017年以來,治亂象專項整治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表外業務進行重點規範,過去過快、過高的增速得到合理控制。同時,對錶外業務、影子銀行的治理採取有保有壓的策略,注重結構優化,重點整治通道業務。

保險業服務能力不斷提高。今年1—8月,保險業累計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5263萬億元,累計賠款和給付支出7965億元,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和緩釋風險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1—8月,出口信用保險保費收入100億元,承保金額2.5萬億元,為穩定出口、穩外貿發揮了積極作用。另外,在大病保險、健康險、地震巨災保險以及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好成績。特別是最近廣州遇到“山竹”颱風,遭受較大損失,銀保監會要求保險機構在第一時間開闢綠色通道,快速處理、快速賠付,受到損失的企業和個人及時得到保險賠付,用於災後重建和恢復。

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進一步完善,取得成效。今年年初,監管機構制定了相應的補短板項目,力求在制度建設方面,使銀行保險機構特別是中小銀行保險機構的公司治理能夠上一個新臺階。目前,一些辦法、制度已經發布,如《保險機構獨立董事管理辦法》。另外,針對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監管機構對董事、股東、高管進行了多輪培訓。

銀行保險機構抵禦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穩中有升,特別是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保持在較高水平,風險抵禦能力進一步提高,撥備覆蓋率達到176%。保險機構償付能力也保持在合理穩定水平,170多家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46%、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235%,均保持在合理區間較高位運行,這說明保險業償付能力比較充足、比較穩定。

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當前,銀行保險機構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而言,一是資金傳導到實體經濟的渠道不夠暢通,貨幣信貸傳導機制不夠暢通。二是金融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過去,金融供給和金融需求的矛盾主要是供給不足而需求不斷增長,現在,過去量的矛盾轉化為結構性矛盾,金融供給和金融需求的多層次、多樣化矛盾比較突出。比如,很多金融消費者對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都有新的需求,但是金融機構不能夠完全滿足這種需求。三是部分銀行機構不良資產分類不夠準確,個別機構存在隱匿、轉移不良貸款行為。銀保監會加強了這方面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隱匿、違規轉移不良貸款以及虛假出表的行為,這也是今年治亂象的重點。同時,鼓勵銀行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四是銀行保險機構考核機制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銀行保險機構內部考核激勵體系都是在過去幾十年資產、利潤高速增長時期形成建立的,現在轉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以後,銀行保險機構沒有對考核激勵體系、考核指標進行及時修訂,還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據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透露,下一步,銀保監會將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原則,不斷出臺政策措施,疏通貨幣信貸傳導機制,督促銀行保險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以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同時,督促銀行保險機構壓降存量風險,確保將增量風險控制在合理水平,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質效。

银保监会:银行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