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偶然挖出戰國古墓,墓內竟藏有神祕王族的「傳家寶」!

1972年元月的一天,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大隊一位叫王美子的村民正冒著嚴寒,在地處偏僻的沙窩裡挖“寶貝”。

村民偶然挖出戰國古墓,墓內竟藏有神秘王族的“傳家寶”!

此人已年逾七旬,他眼中所謂的“寶貝”,不過是一種名叫“土龍骨”的古生物化石,這種化石有藥用價值,可以賣錢。老人一鋤頭下去,“土龍骨”沒見著,卻挖出來一些帶金片的鐵棍、稜形銅箭頭等,他趕緊丟下工具,跑回村裡去了……

村民偶然挖出戰國古墓,墓內竟藏有神秘王族的“傳家寶”!

等老人再回來的時候,他身後還跟著四個鄉親,五個人立即開挖,結果收穫頗豐,共挖到金器2.5千克,他們全都賣給了杭錦旗銀行。消息一傳開,更多的人跑去挖寶。金器上要是有玉石、瑪瑙之類的鑲嵌物,他們還會敲下來,目的是保證黃金的純度……

內蒙古文化局得到消息,立即派工作人員前去調查,此時已是1973年的春天了。

村民偶然挖出戰國古墓,墓內竟藏有神秘王族的“傳家寶”!

文化局工作人員一邊著手追回流散文物,一邊展開新的發掘,兩座戰國時期的匈奴古墓進入人們視野,塵封地下兩千餘年的珍寶重現天日,包括金器218件、銀器5件,石串珠45枚。其中一件金器出土後,立即吸引了所有在場人員的目光,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匈奴鷹形金冠”。

村民偶然挖出戰國古墓,墓內竟藏有神秘王族的“傳家寶”!

“匈奴鷹形金冠”由冠飾和冠帶兩部分構成,總重達1.2千克。主體造型為一展翅的雄鷹,立於一厚金片加工成的半球體上,作俯瞰大地狀。鷹的頭、頸由兩塊綠松石製成,嵌以黃金鷹眼。紋飾中則出現了狼、虎、羊、馬等動物,姿態各異。除了用料昂貴之外,金冠的做工也極其精巧。雄鷹的頭頸及尾部都是活動的,佩戴此冠時,雄鷹會擺動頭尾,活靈活現,更凸顯了金冠主人統領草原的王者氣概。

村民偶然挖出戰國古墓,墓內竟藏有神秘王族的“傳家寶”!

“匈奴鷹形金冠”出土後,一個問題就縈繞在工作人員的腦海:它的主人是誰?

匈奴興起於戰國時期,杭錦旗阿魯柴登地區曾是匈奴的領地,位於史書記載的“河南地”。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趙武靈王二十年(前306年),趙武靈王“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蒙恬率軍將匈奴逐出河南地。秦末,冒頓單于興起,匈奴又再次奪取河南地。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衛青)擊胡之樓煩、白羊王……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從此,河南地歸入西漢版圖。

村民偶然挖出戰國古墓,墓內竟藏有神秘王族的“傳家寶”!

根據上述記載,可以推斷,“河南地”在戰國時屬於匈奴林胡王、樓煩王、白羊王轄區,因此“匈奴鷹形金冠”應該就是其中一王的“傳家寶”,還有學者進一步推斷它的主人就是白羊王,但缺乏可靠依據。不管怎樣,“匈奴鷹形金冠”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唯一的匈奴王冠,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和藝術價值,現已成為內蒙古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村民偶然挖出戰國古墓,墓內竟藏有神秘王族的“傳家寶”!

關於這件“匈奴鷹形金冠”,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轉發、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