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覆發佈,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第一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日期為公曆2018年9月23日,農曆戊戌年八月十四。
中國郵政定於2018年9月23日秋分,增加發行《中國農民豐收日》紀念郵票一套1枚,面值1.20元。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我國首次為農民成立的節日。我國是農業人口大國,農業關乎每個百姓的最基本生計。金燦燦的田野讓人有種踏實感。
去年大火的“航拍中國”系列,讓江西的“曬秋”驚豔世界。白牆黑瓦的建築在清晨的縹緲煙霧中四散著紅黃色的辣椒、黃菊……飽滿熱烈的食物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格外絢麗。湯顯祖的“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竟也有了幾分人間的煙火氣。
中國郵政對農業的關注從建國後便開始,發行的農業題材郵票也不勝枚舉。1957年中國郵政發行了特20《農業合作化》,第四枚的場景就是熟悉的豐收景象。
1959年中國郵政發行了《紀60 一九五八年農業豐收》,畫面以國旗為大背景,豐收的四種農作物分別是麥、稻、棉花和大豆·花生·油菜。有意思的是最後一枚的圖案上展示了三種農作物,這大概和作物的重要性密切相關,畢竟小麥和水稻分別承擔著南北地區的口糧責任,棉花則關係著人們的基本穿衣問題。
1964年中國郵政發行了特64《中國人民公社女社員》,其中第二枚到第四枚分別表現了糧食豐收、棉花豐收和果子豐收。票面很有60年代的宣傳畫風格。
1964年發行的特66《知識青年在農村》第一枚表現內容為“收割”,背景是大片金燦燦的作物,知識青年在用鐮刀收割,在機械化還沒有普及的60年代,人們需要依靠無數次的彎腰才能收穫果實。
1982年發行的J80《世界糧食日》,主體圖案是地球、黃、白、黑三種膚色的人像和麥穗。麥穗居於郵票畫面的前景。
1974年發行的T5《大寨紅旗》,第四枚為“大豐收”,綠色的卡車拖著滿滿的作物,讓人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和美好。
1975年發行的T13《農業機械化》第五枚內容為“機械收割”,不同於之前的郵票多用人物+田野的配置,郵票圖案變成了我們熟悉的收割機+麥田,這也表明了隨著新中國國力的增長,機械化的進程也逐步深化。
1979年發行的T39《人民公社五業興旺》第一枚為機械收割。依舊採取的是收割機+金色農田的模式。不難看出此套票與75年的畫風頗為相似。無論是在人物的刻畫上還是色彩的運用上都有著濃烈的時代烙印。
進入90年代後,郵票上表現農業的題材明顯減少,這一方面是源於農業機械化的普及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則是農業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雜交水稻的出現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我國著名的農學家袁隆平成功地選育出了第一個得到大面積應用的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並於1981年榮獲中國第一個國家發明特等獎。袁隆平被國際科學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這套發行於2013年的《雜交水稻》,分別表現了“制種”和“豐收”兩個主題。
最近的農業題材相關的郵票可以算的上2017年的《科技創新》,第四枚為“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畫面從構圖上倒是和之前的郵票頗為相似,均是金燦燦的田野+農業收割機,值得一提的是項目本身。渤海糧倉涉及11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和2.6億人口,分別約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3.3%和總人口的22.2%。計劃通過對環渤海地區4000多萬畝中低產田和1000多萬畝鹽鹼荒地的改造,實現到2017年增糧60億斤,到2020年增糧100億斤的目標,將長期遭受旱澇鹼災害的環渤海地區建成我國重要的“糧倉”。
願每一年都是一個豐收年~願每一個人都能珍惜糧食~更願科技引領人類走向一個不懼天災的美好時代。
想了解更多集郵資訊和稀缺票品,歡迎您通過以下方法關注我們:
1、在微信通訊錄右上角點擊“添加好友”—“查找公眾號”中輸入“jiyou18”和“jiyou200085”即可添加上海集郵微信“訂閱號”及“服務號”。
2、通過微信掃描
二維碼或者長按指紋添加:訂閱號(每天推送集郵資訊)
服務號(票品購買,限時搶購)
閱讀更多 上海郵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