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邮票上的“丰收”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日期为公历2018年9月23日,农历戊戌年八月十四。

中国邮政定于2018年9月23日秋分,增加发行《中国农民丰收日》纪念邮票一套1枚,面值1.20元。

从邮票上的“丰收”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我国首次为农民成立的节日。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关乎每个百姓的最基本生计。金灿灿的田野让人有种踏实感。

从邮票上的“丰收”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去年大火的“航拍中国”系列,让江西的“晒秋”惊艳世界。白墙黑瓦的建筑在清晨的缥缈烟雾中四散着红黄色的辣椒、黄菊……饱满热烈的食物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格外绚丽。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竟也有了几分人间的烟火气。

从邮票上的“丰收”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中国邮政对农业的关注从建国后便开始,发行的农业题材邮票也不胜枚举。1957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特20《农业合作化》,第四枚的场景就是熟悉的丰收景象。

从邮票上的“丰收”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1959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纪60 一九五八年农业丰收》,画面以国旗为大背景,丰收的四种农作物分别是麦、稻、棉花和大豆·花生·油菜。有意思的是最后一枚的图案上展示了三种农作物,这大概和作物的重要性密切相关,毕竟小麦和水稻分别承担着南北地区的口粮责任,棉花则关系着人们的基本穿衣问题。

从邮票上的“丰收”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1964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特64《中国人民公社女社员》,其中第二枚到第四枚分别表现了粮食丰收、棉花丰收和果子丰收。票面很有60年代的宣传画风格。

从邮票上的“丰收”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1964年发行的特66《知识青年在农村》第一枚表现内容为“收割”,背景是大片金灿灿的作物,知识青年在用镰刀收割,在机械化还没有普及的60年代,人们需要依靠无数次的弯腰才能收获果实。

从邮票上的“丰收”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1982年发行的J80《世界粮食日》,主体图案是地球、黄、白、黑三种肤色的人像和麦穗。麦穗居于邮票画面的前景。

从邮票上的“丰收”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1974年发行的T5《大寨红旗》,第四枚为“大丰收”,绿色的卡车拖着满满的作物,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和美好。

从邮票上的“丰收”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1975年发行的T13《农业机械化》第五枚内容为“机械收割”,不同于之前的邮票多用人物+田野的配置,邮票图案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收割机+麦田,这也表明了随着新中国国力的增长,机械化的进程也逐步深化。

从邮票上的“丰收”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1979年发行的T39《人民公社五业兴旺》第一枚为机械收割。依旧采取的是收割机+金色农田的模式。不难看出此套票与75年的画风颇为相似。无论是在人物的刻画上还是色彩的运用上都有着浓烈的时代烙印。

从邮票上的“丰收”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从邮票上的“丰收”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进入90年代后,邮票上表现农业的题材明显减少,这一方面是源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出现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我国著名的农学家袁隆平成功地选育出了第一个得到大面积应用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并于1981年荣获中国第一个国家发明特等奖。袁隆平被国际科学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这套发行于2013年的《杂交水稻》,分别表现了“制种”和“丰收”两个主题。

从邮票上的“丰收”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最近的农业题材相关的邮票可以算的上2017年的《科技创新》,第四枚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画面从构图上倒是和之前的邮票颇为相似,均是金灿灿的田野+农业收割机,值得一提的是项目本身。渤海粮仓涉及1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6亿人口,分别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3.3%和总人口的22.2%。计划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的改造,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将长期遭受旱涝碱灾害的环渤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粮仓”。

从邮票上的“丰收”看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愿每一年都是一个丰收年~愿每一个人都能珍惜粮食~更愿科技引领人类走向一个不惧天灾的美好时代。

想了解更多集邮资讯和稀缺票品,欢迎您通过以下方法关注我们:

1、在微信通讯录右上角点击“添加好友”—“查找公众号”中输入“jiyou18”和“jiyou200085”即可添加上海集邮微信“订阅号”及“服务号”。

2、通过微信扫描

二维码或者长按指纹添加:

订阅号(每天推送集邮资讯)

服务号(票品购买,限时抢购)


分享到:


相關文章: